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

一: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及采取措施

(1)管理组织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企业的采购业务没有集中,经常由几个部门进行,多头采购及重复采购现象严重。必然会增加采购成本。同时,不同的采购部门、采购流程及采购凭证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的时滞和失真,以及采购的失控并造成库存积压的现象。

(2)企业采购业务内部相互监督不够

大多数生产企业都设立了采购部门,主管采购业务并负责掌握供应商及供货信息等资料。采购部门依据采购计划进行询价,从而确定采购计划及候选供应商名单并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申请付款。实质上,上级主管部门、财务部门、质量检验仅限于对已发生的采购业务进行质量、数量、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复核,而对采购前期工作如物料供应的市场调研、供应商的选择、供货谈判及订立合同等工作缺乏监督。

(3)预算和价格控制不严格

企业的采购计划都是依据销售计划及生产计划编制的,由于市场瞬息万变,销售计划的经常变动,会引起采购计划的变动也相对频繁。如果在采购业务具体操作时,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及其他部门缺乏沟通,则必然导致企业虽然编制了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却流于形式。 同时,很多企业也忽视了对采购价格的控制,或者有控制也是弱控制,只见制度不见实际操作之中。借口不外乎是市场变化太快,价格瞬息万变,而企业又急需要用相关原材料,采购人员不得不接受市场提供的价格,所以采购成本比较高。

(4)内部牵制,权限控制及数据管理不严密

1)内部岗位牵制的风险提高自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使操作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采购业务中各种审批核算手续完全由计算机统一执行,如今,各类电脑软件的操作人员权限分工是靠口令授权来完成的,而口令存放在计算机系统内,不像手工环境下代表授权的印章锁在箱子里或带在身上那样保险,因此一旦被人破解或窃取便会带来极大的隐患。

2)数据管理的缺陷数据管理的缺陷通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数据操作问题:数据输入不规范,同一部门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数据输入格式,造成数据不一致;数据操作权限混乱,数据来源过多,同一业务在不同部门的赋值不同;企业本身一些业务不规范,没有及时形成业务数据,导致在系统中的数

二:求助懂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高手:一项具体的采购业务,其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控制目标

1、采购质量: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2、采购数量:采购批次和批量符合企业经济订购批量原则,既不多买造成多余库存,也不少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3、采购价格:价格合理。不高于市低,也不是越低越好,应当是合理低价。

4、采购时间:按时采购入库。时间一般以办理入库时间为准,保障使用部门在采购完成时间之后即可以领取使用。

二、控制内容

1、质量验收标准及办法是否合理,参与验收的人员是否符合要求并具备相关经验及能力。

2、采购询价比价环节是否符合企业相关规定,属于招标采购的项目是否按照相关流程执行,采购过程是否公开、公正、公平。

3、采购台账记录是否规范,有无询价比价记录和相关异动记录。

4、入库手续办理是否规范及时。原始凭证是否完整、有效。

5、货款支付是否符合财务有关规定。

6、尾款支付前是否改造相关的付款内部审核流程(对供货过程乙方履责情况进行核实)

7、采购计划的审批流程是否符合公司有关规定,尤其是对计划调整及计划外项目、突发应急采购项目进行重点审核。

8、对于合同采购、招标采购是否有合同履行监督登记,相关变更资料是否齐全,并归档管理。

三: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控制什么问题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现代财政制度需要,落实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要求,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相关规定,落实《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99号)及《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创新政府采购管理手段,切实加强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权力运行监督,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采购公信力。

(二)基本原则。

在政府采购领域内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推动政府采购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规定,依法办事是首要原则,因此,政府采购领域内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也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法律的规定。

2.适应性原则。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强度应当符合我市政府采购的情况和要求,不能因应付完成工作而脱离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才能由此推动我市政府采购领域事业的蓬勃发展,适应新形势。

3.规范性原则。一是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领域应涵盖政府采购的每个过程、部门、环节,包括采购人内部相互牵制、采购人与招标公司、采购人与招标公司之间的相互牵制;二是控制的内容,不仅要对具体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及监管,还要把控制环境,控制的效果应纳入年终考核范畴;三是控制的时间,不仅要在事中控制,还要实施事前和事后控制。

4.对等性原则。《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99号)中提出要权责对等与依法惩处并行。在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过程中贯彻权责一致原则,因权定责、权责对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问责条款,有错必究、失责必惩。

(三)主要目标。

1.明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风险点,对风险点进行识别、控制和防范,对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责任进行确认和追究。

2.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管理,发挥内部机构之间,相关业务、环节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作用。

3.相关的内控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政府采购活动依法依规。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主体责任。

采购人应当做好政府采购业务的内部归口管理和所属单位管理,明确内部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对采购需求、政策落实、信息公开、履约验收、结果评价等的管理。

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做好流程控制,围绕委托代理、编制采购文件和拟订合同文本、执行采购程序、代理采购绩效等政府采购活动的重点内容和环节加强管理。

监管部门应当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重点完善采购方式审批、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投诉处理、监督检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评审专家应当着力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知识储备,与多元化的政府采购需求相适应。

(二)明确重点任务。

1.严防廉政风险。牢固树立廉洁是政府采购生命线的根本理念,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针对政府采购岗位设置、流程设计、主体责任、与市场主体交往等重点问题,细化廉政规范、明确纪律规矩,形成严密、有效的约束......余下全文>>

四:关于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有哪些措

(一)组织规划控制。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单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三)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六)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五: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有哪些

采购申请、采购计划、供应商的选定、合同、到货、验收、入库、付款计划

六: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有哪些方面

你好!

管理体系是前提,随后就是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管理体系,各种制度..........。

七: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点有哪些

这个主要的风险在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找到的供应商无法提供合适的配件或原材料;采购人员吃回扣严重;供应商无法持续稳定供货;采购程序设计不当导致工作开展问题多多等等。

八:如何加强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管理

想要加强公司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管理,使得采购阳光化,使用采购管理系统。

现代企业离不开采购,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与企业的发展壮大,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日益重要。采购涉及到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大量金钱交易,企业极需准确实时的信息化平台对采购进行科学、透明化的管理。8Manage SPM可对采购每个环节进行严密的跟踪与管理,从需求到交付,对企业采购执行过程进行科学管控,把采购中人为干预的程度降至最低。

可以从客户需求的源头控制企业的采购需求与计划,每一个采购需求量都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规的多采购或少采购的情况,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干预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系统支持从客户合同自动生成采购需求,根据不同的采购需求分派不同的采购负责人,企业也可以通过8Manage 的产品库功能分析产品的细分需求,通过BOM(物料清单)功能进一步分析具体的物料需求并生成详细的采购计划,同时系统支持把采购计划导出PDF报表以方便进行汇报或其它核对工作。

支持从客户合同自动生成采购需求与计划

支持按部门、费用等级等设置审批流程

自动校验采购预算并审核

按预设条件自动分派采购负责人

支持基于BOM单的采购与一次性物资采购

九:为什么要写建筑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

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进行分析设计。  为规范采购与付款行为,防范采购与付款过程中的差错与舞弊,保证企业采购在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可设计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如下:  一、事前控制,建立完善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采购付款业务循环有效运行  1.合理的职责分工,应当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完善的授权审批和审核制度,明确审批人对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人采购与付款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二、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付款制度,企业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采购付款业务。企业应当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  三、事后控制,完善监督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十:如何进行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对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采购业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建立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明确审计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应通过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检查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审计依据

采购业务控制审计依据除了国家关于采购业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及其《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有关采购业务部分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国家、行业协会、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方面的规范及标准等。

审计目标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就是保证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促使企业预防和控制采购业务风险,具体包括:

(1)证实采购业务管理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

(2)证实各项采购业务收付是否合法、合规。

(3)证实所记录的购货都已收到物品或已接受劳务,并符合购货方的最大利益。

(4)证实已发生的购货业务均已记录。

(5)证实所记录的购货业务估价正确。

(6)证实购货业务的分类正确。

(7)证实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

(8)证实购货业务被正确记入应付账款和存货等明细账中,并被准确汇总。

审计内容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因审计主体、审计要求及其审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采用传统的全面审计方式,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是审查和评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等两个方面,范围包括购买、付款等采购业务。采用以风险为导向审计方式的,审计人员应以采购业务风险为导向,审计已经设计完成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有效控制了采购业务风险;已经设计有效的采购业务各控制点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是否有效防止了各控制环节的风险;是否根据业务、环境等的变化持续改进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等。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是检查企业是否在采购与付款业务中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对不相容职务是否真正做到了分离;检查企业的重大采购与付款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检查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形成及支付的正确性、时效性、合法性,检查单位有无利用这些账户从事不法活动的行为;检查采购与付款业务中产生的各种单据、凭证和文件的登记、领用、传递、保管、注销手续是否齐全,使用和保管制度是否存在漏洞。

审计程序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程序包括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调查、初步评价、风险评估、控制测试、评价缺陷、审计评价、形成意见等。

(一)调查了解

调查了解,就是调查了解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基本情况,是对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实施阶段的首要环节。采购业务调查这项工作是在内部控制审计总体工作的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涉及具体内容很多,因单位的不同而不同。对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调查了解的方法有文字叙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控制矩阵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经常综合运用。实际审计工作中,为提高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效率,调查了解工作应同采购业务现场测试工作一并进行,不宜为满足调查而走形式。

(二)风险评估

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人员进行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要收集的证据。采购业务风险评估,就是识别、分析、评价采购业务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