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治理理念符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的理由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 国内外环境; 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余下全文>>
二:18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的全球治理理念有些什么内容
一、“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 党。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 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
三:如何看待全球治理中国理念和方案
过去一年多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聚焦“全球治理”。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主席针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全方位阐明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为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也标注了全球治理的新起点。
四:简述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念
中国发展强劲,国家利益和对外经济贸易拓展到全球,全球性的大国,自然要参与全球性的治理,治理是紧跟国家利益的方向走的,利益拓展到哪里,就要参与治理到哪里,何况现在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为维护国家利益,也需要这样做。
五:简述“西方治理”到“全球治理”的发展历程。你是如何看待中国为“全
面对当前世界市场失灵、全球治理机制“力不从心”的现实,中国如何才能为全球治理提供支持的“压舱石”?多名中国政经专家开出了自己的“中国方案”。
桑百川认为,中国应做好三件事:坚定维护多边体制的治理地位、推进G20机制化以及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他解释说:“‘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对外发出的倡议,更应该被建设成惠及各方共同发展的平台,愿意参与进来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商发展大计。”桑百川认为,中国在参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同时,更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他说:“未来,我们应当向世界推出更多类似的平台,这将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
徐洪才则认为,中国应充分利用好G20等多边机制和主场外交的优势。他指出,2017年G20峰会将在德国举行。作为前任主席国,中国可在相关议题的延续性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今年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两大国际性会议,可进一步将中国的理念、元素、方案融入国际规则中,推动各方形成更多共识,扛起推动全球化的大旗。
赵萍建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策略应“有守有攻”,既关注全球,也注重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和本国利益的保护机制。她指出,对外,随着对外投资高速增长,中国的海外利益日益增多,如何保护企业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应引起重视;对内,中国应利用好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市场换话语权。赵萍说:“如果能用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第一大电子商务国的这一优势,中国今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角色时将增加一个筹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应着力于经济治理和安全治理两方面。他指出,在经济治理方面,考虑到特朗普上台、美国贸易保护色彩日趋浓厚,中国应坚持开放路线,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在安全治理方面,中国应当沿“一带一路”拓展。他还指出,中国在向全球治理角色转变过程中应注意两大问题:一是军事和海外事务的卷入必须谨慎;二是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发展和完善不能过度,应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经济生活的活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则建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应激励自身完善好内功。他指出,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升级。中国应持续加大科研、教育投资,放松过度管制,并吸收全球人才为中国所用。
六:中国秉持什么样的全球治理核心理念
中国在全球治理的理念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
提出的方案有,主张包容互鉴、互惠共赢,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七: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出的中国方案有哪些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杭州峰会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近年来在华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峰会。中国将为G20提供创新增长的中国经验,提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中国力量,注入包容联动式发展的中国智慧,为全球所瞩目。概括起来,G20杭州峰会的重大意义有以下四点:
创新增长的中国经验。杭州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力”定为核心任务,这是G20首次聚焦创新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推动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抓住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从供给侧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不仅要提出新的理念,还要制定具体的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做到有理念、有行动、有机制地推动全球增长。在这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这突出表现在严格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上。中国的发展经验源于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先进性。因此,中国推动制定的G20创新增长蓝图势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保障,形成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
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杭州峰会以“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为重要任务,不断增强G20的代表性,提高有效性,提升合法性。杭州峰会将把更多的国家和议题纳入全球治理框架,使得本次峰会在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也使得G20推出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方案能够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同时,中国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推动建立更加稳定和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推动建立开放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发展普惠金融。中国还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其他金砖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沟通和协调,扩大G20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空间。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中国力量。杭州峰会以“促进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为重要任务,推动G20贸易投资政策合作机制化,这在国际贸易投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首创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形成了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和落实贸易部长会议共识的长效机制。为此,贸易部长会议批准了《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确立了G20贸易投资工作组的合作范围和议事程序。杭州峰会将进一步落实《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涉及全球贸易增长的核心问题,为发挥G20在促进全球贸易增长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必将成为G20全球贸易治理中的重要战略。同时,杭州峰会还将进一步落实中国推动制定的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确立全球投资规则的总体框架,为各国协调制定国内投资政策和商谈对外投资协定提供指导,以弥合国家间的投资政策分歧,加强多边投资政策协调,为促进全球投资增长提供长远制度性引领。
包容联动式发展的中国智慧。杭州峰会以“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为重要任务,对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中国积极推动G20各国在使用所有政策工具来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方面取得一致,努力实现让经济增长成果在国家内和国家间得到广泛分享。杭州峰会将是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次,在组成上更具代表性,更富包容性,必将更进一步联通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G20成员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做好朋友、好伙伴,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这一点,在杭州峰会上将得到更多的认可、更有力的推动。...余下全文>>
八:为什么说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以是大势所趋
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 已经是世界性的了 而不只是某一国这样
九:中国对全球化治理的理念是哪一理念
中国对全球化治理的理念是: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十:为什么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
2017年1月17日,以“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达沃斯召开。这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出现退潮,原来存在但被快速增长的现实与预期所掩盖的经济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等社会矛盾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果开始溢出经济和金融领域,向社会和政治领域蔓延,部分地区和国家呈现出混乱的态势。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骚乱与内战洗礼之后,当今世界各国人们更加担心分配和消费的不义,追求公平正义越来越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困惑和不满,反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各国的民粹主义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美国的相对实力衰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0年美国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全球GDP的20.9%,到2015年下降为15.7%。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明显下降。经济不振、失业率上升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议题,美国已无力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在安全和外交领域,美国采取的一些失败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对国际秩序及其自身领导地位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新兴国家逐渐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在外贸、投资、金融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却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没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世界规则的制定,传统的发展中阵营也更强调小国的利益,新兴国家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双重身份的困境。
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兴国家崛起的公共性将越来越凸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新兴国家崛起带来的利益、义务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是国际秩序改革的首要议题。能否顺利接纳和管理新兴国家的崛起,成了既有国际体系是否富有弹性及稳定前景的关键。
受此影响,全球治理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阶段,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尽管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但新兴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开始参与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并在主要治理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布雷顿森林机构建立以来的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治理框架,越来越不能满足以“开放地区主义”为特点的全球化新浪潮带来的危机监测、预防和治理的地方性、集团性的需要,区域性或跨区域经济治理平台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三,货币、金融和贸易等传统议题之外的非传统议题开始得到更多重视,例如,气候变化等对现有经济体系影响日益显著的全球性议题,已成为全球治理平台上重要的讨论内容。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了主旨演讲,引起世界关注。习近平在谈到全球治理时讲到:“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作为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贡献,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在亚太等特定的地区层面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机制中,中国还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并不谋求挑战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谋求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之外建立对抗性或替代性的国际机制,而是遵守现有全球规则,愿意按照自身能力,在现有体系中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
一方面,中国积极更新全球治理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地引领塑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些理念和倡导得到政策界、学术界、舆论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认同,产生了较高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国积......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