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加工理论

一:谁能举例子说说认知有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书上是有的:认知资源有限理论的例子:比如一位司机在空旷的路上开车,因为很熟练了加上在空旷路面上,所以开车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很少。这样他还能空出一些资源来和车内的人说话。但是如果遇到紧张交通,司机就需要停下不说话,仔细开车了。因为这时紧张的路面交通,需要他大量的认知资源。从而也就没有资源分配出来给说话了。。双加工理论,就是分出来自动化加工和随意加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边骑车边看风景。其中骑车是熟练的技能,已经进化为自动化加工了。然后再加上随意加工--看风景。一般边干什么,边干什么的例子,都可以理解为是双加工理论[]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哗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三:信息加工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信息加工方式有各种不同的划分。 按处理功能的深浅,可以把信息加工分为预处理加工、业务处理加工和决策处理加工三类方式。第一类是对信息简单整理,加工出的是预信息。第二类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出辅助决策的信息。第三类是对信息进行统计推断,可以产生决策信息。数据加工以后成为预信息或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再经过加工才成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转换均需要时间,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延迟,这也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滞后性,在使用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的时效性是有矛盾的,信息工作者要认识信息的滞后性,尽量减少以至消除滞后性对时效性的制约和影响。 按处理的响应时间的不同,信息加工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一种是将送过来的数据立即进行处理,即时做出响应的“实时处理型”。一般实时处理系统只允许处理已确定的工作,只限于面向常规的作业业务,这是为了保证响应的及时性。(2)另一种是将送过来的数据存起来达到一定数量或时间后,再集中处理的“批处理型”。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以下两种统计分析业务:如果不搜集一定数量的必要数据,就没有什么处理意义和效果;没有必要急于得到处理结果。从发展来看,信息加工正从批处理形式向联机处理形式发展,从事后处理为中心向实时处理发展。 传统的信息加工主要是通过人脑进行,随后相继出现了手工设备和计算机。也就是说,进行信息加工一般有手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两种方式。采用手工管理方式进行信息加工,不仅繁琐、容易出错,而且其加工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大大缩短了信息加工时间,满足了管理者的决策需求,同时人们也从繁琐的手工管理方式中摆脱了出来。计算机信息加工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又大量采用各种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的算法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包含大量的迭代和循环。不过现在已经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软件包,如统计软件包、预测软件包、数学规划软件包、模拟软件包等。以前在管理工作中,多数是靠管理者的经验来加工信息,需要的少数运算也只局限于简单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统计加工。数理统计中的许多方法、运筹学中的许多方法随着管理现代化的进展,已进入了经济管理领域。尤其现代统计学方法与信息加工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信息加工的一个基本工具,现代统计学方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许多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一般备有三个库,即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一般地,模型库是核心,数据库为它提供必要的信息,而方法库为它提供相应的方法。方法库中备有许多标准的算法,而模型库中存放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模型,数据库中备有要用的数据。其中,模型与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模型是在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在管理工作中各种因素间的定量或定性的相互关系,它是描述本领域中的具体规律的;方法则是指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方法、趋势外推方法、博弈方法等),它是独立于管理学之外的。因此,模型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为多个模型所使用。从应用的角度看,模型是实质性的内容,而方法则是工具。

四:高分急需 心理学注意的三个模型理论,比较和区别

过滤器模型,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觉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级中枢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对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过滤和调节。过常按照“全或”的原则,只允许一条通道上的信息经过并进行加工,其余通道则全部关闭。

衰减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并不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减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双耳听音实验发现,被试能觉察出追随耳中87%的词以及非追随耳中8%的词。这表明,被试可以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减。目前,人们倾向于把上述两个模型合并,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

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学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资源和容量,而这种资源和容量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以灵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甚至同时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务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资源和容量不超过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容量。

例如,在无人的高速公路上,熟练的汽车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车内的人说话。他之所以能够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所要求的注意容量没有超出他所能提供的容量。若在行人拥挤的街道上开车,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占用了他的注意容量,他也就不能再与同伴聊天了。

五:社会工作领域建构理论和沟通理论的异同

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联结-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正是这三种学习理论,成为划分三代教学设计并指导其发展的理论界标。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为:S→R(刺激→反应)。在刺激→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刺激直接联系、由可操作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刺激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ID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在坚持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格式塔、联结-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学派。其中,产生于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联结-认知主义学派,由于兼取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得到更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成为70~9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学派。其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这就为ID2中通过练习、提问、观察、测验等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习目标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学习离不开内、......余下全文>>

六:学习的理论有哪些?

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联结-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正是这三种学习理论,成为划分三代教学设计并指导其发展的理论界标。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为:S→R(刺激→反应)。在刺激→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刺激直接联系、由可操作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刺激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ID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在坚持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格式塔、联结-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学派。其中,产生于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联结-认知主义学派,由于兼取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得到更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成为70~9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学派。其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这就为ID2中通过练习、提问、观察、测验等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习目标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余下全文>>

七:双系统的原理

Windows XP和Windows 7双系统安装教程

如果您现在使用的系统依然是Windows XP,打算安装体验一下Windows 7,但又担心Windows 7的兼容问题,那今天思齐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安装XP和Windows 7双系统以及启动菜单问题的常用修复方法。思齐推荐安装时最好按照从低版本到高版本的安装顺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启动菜单出现的问题。另本文已假设您的硬盘是正常的驱动器安装和使用顺序,并对可能遇到的双启动问题给出推荐的解决方法。

一、先装Windows XP后装Windows 7

1、打算先安装Windows XP到C盘,然后安装Windows 7在D盘。

2、首先安装Windows XP到C盘,C盘的分区格式建议选择NTFS,因为我们接下来安装Windows 7时其安装盘必须是为NTFS的,所以干脆统一NTFS格式的,Windows XP具体安装教程请参考:Windows xp安装教程一文。

3、然后开始安装Windows 7,首先进入windows XP,接着使用Windows 7安装光盘或者使用虚拟光驱加载windows 7光盘镜像,双击setup.exe,选择“现在安装”,下图所示:

接着选择Windows 7许可协议,如下图:

然后选择安装类型为自定义安装模式,安装双系统需全新安装,下图所示:

接着选择是否获取安装更新,建议安装后再进行更新,故选择“不获取最新安装更新”,如图所示:

然后选择安装盘符,注意这里请把D盘提前格式化(如果您的D盘原来是FAT32格式分区且有资料一定要在安装前实施备份,防止丢失数据,Windows 7安装盘必须格式化为NTFS分区),若未提前进行格式化,在这依然可以手动格式化(详细步骤:按下键盘上的微软徽标键弹出开始菜单——打开计算机驱动器控制界面,选择D盘单击鼠标右键即可格式化)。思齐特别提醒:如果在DOS下启动安装时,会有高级选项可以进行磁盘操作,但Windows XP下安装就没这个高级选项,所以只事先在安装前将磁盘处理好。如下图:

然后就开始安装Windows 7了,安装过程中会有三次重新启动,如下图:

在最后一次重启后,需设置以下信息:

A、语言设置(选择中文)——计算机名设置(为您的机子起个名字,拼音或英文都可以)——密码设置(即管理员密码)——输入密钥(取消选项里的的自动激活项,先不输入密钥,进入系统后再说)——设置Windows(选择推荐设置)——设置日期时间(若日期时间显示无误直接下一步)——网络设置(一般选择工作网络)——完成设置!

B、以上设置步骤都比较简单。当然具体您也可以参考:Windows 7安装教程一文,该文后半部分可做本文参考。

C、Windows 7安装完成后会自动修改系统启动菜单为Windows启动管理器控制并加入启动转向菜单,对于早期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显示为“早期版本的Windows”。到这双系统就圆满安装完成啦!

二、先装Windows 7后装Windows XP

先安装Windows 7在C盘,然后安装Windows XP在D盘,思齐不建议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安装,因为从思齐的实测结果来看这样会导致启动菜单的丢失(被Windows XP安装程序覆盖),从而无法启动进入先安装的Windows 7。解决方法可在Windows XP下对启动菜单进行修复,或使用启动菜单修复软件EasyBCD等。

三、卸载其中一个操作系统

安装好Windows XP和Windows 7双系统后,如果以后不想要Windows 7或Windows XP,可以......余下全文>>

八:心理学中有没有关于注意啊,聚焦度啊之类的理论?

这是我的笔记

包括注意的品质和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晰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

视觉注意广度可以用速示器测定,视觉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个单元或组块(向黑色背景的白盘子撒黑豆实验)。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的广度也越大。②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个体在同样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如学生上课的45分钟内,必须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外科医生做手术;雷达观测员检测信号。孟昭兰版: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包括狭义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比如认真看书)和广义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学生听课,一会儿听老师讲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思考问题)。

注意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完成某项工作,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影响因素:主体状态(精神状态、意志水平)和刺激物的特点(强度、作用时间、复杂程度)。

注意动摇(注意的起伏):注意力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棱台框架实验)。

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自身的特点,人很难控制。如果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起伏就没有消极作用。但在要求对信号作出迅速反应的日常生活和实验作业中,要考虑注意的起伏。

对注意动摇的两种解释a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b机体的节律性活动。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3、注意分配(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学生一边听讲课一边记笔记;司机一边驾车一边注意路标)。

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在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双手协调器来演示和测定。

影响因素: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对几种活动比较熟悉,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注意的分配较好。②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容易;在不同感觉通道间分配注意比两种任务要求同一类心理操作更容易;已经形成反应系统的集中活动容易分配注意,如自弹自唱。

4、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及时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注意转移的质量与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对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如果后面的活动很有趣就容易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分心是被动的。注意的分散(分心):由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注意偏离了当前活动的要求(不符合任务要求),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需要进行选择,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认为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认为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选择理论则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过滤器和衰减理论都是知觉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是反应选择模型。三者都是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性作为出发点的,三者都是承认注意的选择功能的,只不过注意可以是知觉选择也可以是反应选择。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早期选择模型):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