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型公关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20分
高露洁危机公关。强生公司1982年“泰莱诺尔”药物中毒事件。2001年武汉“砸奔驰”事件。1999年可口可乐中毒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美国万宝路推广。海尔砸冰箱事件。
公关活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的广告就是公关活动),只要你留心观察和发现!
二:1996年可乐可乐危机事件
1、应为1999年可口可乐危机事件
2、1999年6月可口可乐遭遇灭顶之灾,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因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而中毒,比利时政府禁止销售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公司对此进行了危机公关,虽然此次处理危机的力度并不弱,但决策节奏显然慢了半拍。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着这一公关宣传的深入和扩展,可口可乐的形象开始逐步地恢复。不久,比利时的一些居民陆续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赠券,上面写着:“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可口可乐又回到了市场。”孩子们拿着可口可乐公司发给每个家庭的赠券,高兴地从商场里领回免费的可乐:“我又可以喝可乐了。”商场里,也可以见到人们在一箱箱地购买可乐。
中毒事件平息下来,可口可乐重新出现在比利时和法国商店的货架上。
从第一例事故发生到禁令的发布,仅10天时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据初步估计,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比利时的一家报纸评价说,可口可乐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三:有哪些处理知名企业危机公关的案例,知道的麻烦推荐一下
【摘要】 危机公关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发生的“雪碧汞毒门”事件进行分析浅谈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安然渡过并化危机为商机。 【关键词】可口可乐;公关危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可口可乐公司发展现状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1989年资产额82.825亿美元,雇佣职工2万多人。可口可乐公司1919年9月5日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1960年进入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的行列;1983年居第48位。1960~1983年,该公司的销售额、资产额和净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2%、11.5%和12.3%。 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中国天津、上海建立瓶装厂,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重返中国市场,自1981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立合资瓶装企业,并于1988年在上海建立可口可乐浓缩液厂,除使中国大陆装瓶厂摆脱使用进口浓缩液外,还出口东南亚。 可口可乐是中国最著名的国际品牌之一,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是最受欢迎的软饮料。可口可乐积极推进本地化进程,目前所有中国可口可乐装瓶厂使用的浓缩液均在上海制造,98%的原材料在中国当地采购,每年费用达8亿美元。可口可乐系统自1979年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3亿美元。到2007年,在中国内地已建有30家装瓶公司及35家厂房。目前中国每年人均饮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数量为24瓶(每瓶237毫升)。 长期以来,可口可乐一直积极推动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各个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敏锐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出击,取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可口可乐系统全球第4大市场,并且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之一。同时,伴随着可口可乐业务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可口可乐中国系统不遗余力地投身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企业公民责任。迄今为止,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已参与了涉及教育、体育、环保、救灾、扶贫、就业等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益项目,在中国公益事业上的投入资金总额已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 二、可口可乐公司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它在全球各地有500余种产品销售,其中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品牌 在全球最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但是在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却因为其旗下的雪碧产品深陷汞中毒事件。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可口可乐方面对雪碧产品多次经历的悬浮苍蝇、虫子、黑色异物等质量危机事件视而不见,不难想象,本次“雪碧汞毒门”事件会将可口可乐推向风头浪尖。 据报道,近日在北京市连续出现两次饮用雪碧汞中毒事件。就此,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对媒体坚称“提供给消费者的饮料绝对安全可靠”,同时表示-全球品牌网-雪碧“生产过程绝无含汞环节”,公司正全力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核实饮料产品出处。但如此回应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为彻底查清“问题雪碧”的包装安全性,位于天津开发区的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对“问题雪碧”饮料罐进行密封性检测。由于此次汞中毒事件事关重大,市场也十分关注报告的最终结果,此次检测的最终结果将由北京警方于近日正式发布,并公之于众。 从危机事件应对角度来看,北京可口可乐方......余下全文>>
四:假设你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派你去偏远地区销毁一卡车的过期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
案例分析: 1、 案例角色:业务员、记者、一群难民、可口可乐公司 2、 利益分析: 单方利益分析 1) 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绝不会放过这辆卡车上的食品; 2) 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寻求新闻价值最大化的; 3) 对于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同时要维护公司信誉形象的。 双方利益分析 1) 难民与业务员:难民吃掉一卡车面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饥饿问题,也帮助业务员完成了销毁过期面包这个任务,因此在难民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2) 难民与记者:记者寻求的是新闻价值最大化,而难民一直是记者挖掘新闻的素材;难民呢,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够得到一些人道援助。 3) 业务员与记者:前面分析过了,难民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两卡车的。业务员与记者的最大利益冲突在于,如果难民吃了过期面包,那么事实的报道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 3、 问题界定: 通过以上的利益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发生在业务员与记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记者是刚刚赶来的,所以他还不知道车上的面包是否过期,而一旦难民吃了面包,那么他就知道事实了。难民一定是要吃的、记者一定是要报道的,业务员面包是一定要销毁的。业务员要么不给、要么给。案例中由于对“一群难民”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到底是100呢还是1000个难民呢,到底能不能保证一群难民全部消费掉这辆卡车上的食品呢?这些都不清楚,因此给的话,对公司形象将大大不利。不给的话,时间持续下去,难民势必会哄抢食品,这就造成了一起突发事件。所以最终我们将问题界定为一起危机事件的处理。 4、 解决方案: 通过对以上的问题界定,我们讨论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1) 业务员不能主动给难民过期食品,而应僵持下去,让他们自动哄抢食品。在难民哄抢食品并开始吃的时候,业务员应大声疾呼,果断“伪叫”,假装阻止难民哄抢过期面包,同时大喊记者过来一起制止,这样可以向记者表明,业务员的本意即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让难民吃过期的面包。 2) 业务员应及时打电话回总部,叫总部运来一车新鲜的面包,以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并向总部解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难民由于饥饿难忍会“消费掉”一些过期面包。 3) 待总部新面包送来之际,应及时和记者沟通,做好企业公关。比如记者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会采访业务员,业务员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大打企业公关牌,比如为记者拟好明天报道的题目“过期食品遭哄抢,可口可乐显真情”,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把这一危机事件当作公关危机来处理。 5、 方案评估 本方案即解决了记者的报道问题,又消耗了一定的过期面包,同时还借助这一事件,大大宣传了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其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卡车新面包而已,就算是几百万的广告都很难达到的这样的公共效应。
五:【跪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口味测试实验。案例】
我也等着呢,你一班还是二班的
——可口可乐公司铤而走险
案例来源:乔迪编著-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商业决策-
天地出版社,1998:380~388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商业决策能像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那样引起如此巨大的震惊、骚动和争论。
戈伊朱埃塔说:“即使是最好的也可以做得更好。”他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那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因为现在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决策的背景及过程
直到7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上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然而,从1976一1979年间,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猛跌至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事可乐来势汹汹,异常红火。它先是推出了“百事新一代”的系列广告,将促销锋芒直指饮料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
在第一轮广告攻势大获成功之后,百事可乐公司仍紧紧盯住年轻人不放,继续拼命强化百事可乐的“青春形象”,又展开了号称“百事挑战”的第二轮广告攻势。在这轮广告中,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是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哪种口感最好。试验全过程现场直播。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饮料市场所占的份额从6%狂升至14%。
可口可乐公司不相信这一切会是真的,该公司也立即组织了口感测试,结果与“百事挑战”中的一样:人们更喜爱百事可乐的口味。表21反映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
表21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饮料市场所占份额
(50年代至1984年)
50年代 1975 1979 1984
市场
占有率 领先值
市场
占有率 领先值 市场
占有率 领先值
开口可乐
百事可乐 是百事
的两倍 24. 7%
17.4% 6.8% 23. 9%
17.9% 6.0% 21. 7%
18.8% 2.9%
从表21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在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值从50年代的200%一路下滑至1984年的2.9%,这充分说明百事可乐受欢迎的程度。
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部的研究表明,可口可乐独霸饮料市场的格局正在转变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分庭抗礼的新格局。根据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部门公布的数据,在1972年,有18%的软饮料消费者只认可口可乐这一种品牌,只有4%的消费者非百事可乐不饮。1O年后则形势 异,只有12%的消费者忠诚于可口可乐,而坚持只喝百事可乐不喝其他饮料的消费者比例竟几乎与可口可乐持平,达到I1%!
最令可口可乐公司气恼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费超出百事可乐1亿美元,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数量是百事可乐的两倍,可口可乐的销售网点比百事可乐多,可口可乐的价格比百事可乐有竞争力……可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就一直下滑呢?
•戈伊朱埃培的决策
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保罗•奥斯汀已届退休之年,人们都认为可口可乐美国业务总裁唐纳德•基奥将出任董事长。但出人意料的是,保罗的继任者竟是罗伯特-戈伊朱埃塔。
戈伊朱埃塔的背景与传统的可口可乐高......余下全文>>
六:假设你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派你去偏远地区销毁一卡车的过期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
案例分析:
1、 案例角色:业务员、记者、一群难民、可口可乐公司
2、 利益分析:
单方利益分析
1) 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绝不会放过这辆卡车上的食品;
2) 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寻求新闻价值最大化的;
3) 对于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同时要维护公司信誉形象的。
双方利益分析
1) 难民与业务员:难民吃掉一卡车面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饥饿问题,也帮助业务员完成了销毁过期面包这个任务,因此在难民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2) 难民与记者:记者寻求的是新闻价值最大化,而难民一直是记者挖掘新闻的素材;难民呢,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够得到一些人道援助。
3) 业务员与记者:前面分析过了,难民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两卡车的。业务员与记者的最大利益冲突在于,如果难民吃了过期面包,那么事实的报道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
3、 问题界定:
通过以上的利益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发生在业务员与记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记者是刚刚赶来的,所以他还不知道车上的面包是否过期,而一旦难民吃了面包,那么他就知绩事实了。难民一定是要吃的、记者一定是要报道的,业务员面包是一定要销毁的。业务员要么不给、要么给。案例中由于对“一群难民”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到底是100呢还是1000个难民呢,到底能不能保证一群难民全部消费掉这辆卡车上的食品呢?这些都不清楚,因此给的话,对公司形象将大大不利。不给的话,时间持续下去,难民势必会哄抢食品,这就造成了一起突发事件。所以最终我们将问题界定为一起危机事件的处理。
4、 解决方案:
通过对以上的问题界定,我们讨论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1) 业务员不能主动给难民过期食品,而应僵持下去,让他们自动哄抢食品。在难民哄抢食品并开始吃的时候,业务员应大声疾呼,果断“伪叫”,假装阻止难民哄抢过期面包,同时大喊记者过来一起制止,这样可以向记者表明,业务员的本意即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让难民吃过期的面包。
2) 业务员应及时打电话回总部,叫总部运来一车新鲜的面包,以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并向总部解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难民由于饥饿难忍会“消费掉”一些过期面包。
3) 待总部新面包送来之际,应及时和记者沟通,做好企业公关。比如记者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会采访业务员,业务员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大打企业公关牌,比如为记者拟好明天报道的题目“过期食品遭哄抢,可口可乐显真情”,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把这一危机事件当作公关危机来处理。
5、 方案评估
本方案即解决了记者的报道问题,又消耗了一定的过期面包,同时还借助这一事件,大大宣传了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其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卡车新面包而已,就算是几百万的广告都很难达到的这样的公共效应。
七: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2006年超级女声——湖南卫视和蒙牛乳业的双赢公关紧急案例分析
答:1.善于抓紧时机,实现产品的创新。液态奶的发展在经过前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以后,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受“限鲜令”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酸奶将会是下一个发展方向,但怎样快速发展又是一个问题?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把目光从餐桌放开,也许可以找到答案”、“牛奶饮料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时尚饮品,就像可口可乐一样被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喜爱和饮用呢?
2.看准机会,敢于投资。第一届超级女声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影响力显然与户二届相差甚远,但蒙牛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它潜在的巨大影响力。有眼光独到还不够,还必须有足够的胆量,蒙牛看准了机会,大胆投资。据说是两个月就拍板了,足见蒙牛机制的灵活,并充分体现了企业强大的策划力和决策力。
超女大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审美习惯和崇拜心理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欣赏由专家们评选出来的演员,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制造明星的过程中。按男人的标准并不美艳的冠、亚军李宇春、周笔畅,她们毫无矫揉造作的中性形象让女歌迷疯狂。这里似乎与现在中国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解放相一致,而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则打破了精英特权,又是一种民众自我张扬的胜利。
3.精心制作,掀起传播的高潮。蒙牛请第一届超女季军张含韵为酸酸乳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并量身定做广告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出现在电视广告、广播以及一线二线城市的灯箱和路牌上;蒙牛的一切活动,如产品包装、海报、堆头、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广播广告都与“超女”挂钩;蒙牛的300多场街头演唱及派发的200多万张DM,这些湖南卫视无法依靠自身网络完成的工作,由蒙牛来完成,既为“超女”推波逐澜,也提高了湖南卫视的整体形象。
4.真诚合作,实现双赢。从合作开始,湖南卫视就为超级女声节目倾尽资源。湖南卫视台台长说:“除了湖南卫视不能叫蒙牛台,我们所有的资源都给你!”
“蒙牛”获得“超女”冠名的费用为人民币2000万,加上15秒插播广告及现场广告牌等,其投入总额在2800万左右。当然,“蒙牛”为“超女”贡献的远不止于此,在许多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和平面媒体广告上,都留下了“超女”们的倩影,而这笔投放费用则高达8000多万。前后两者数字相加,“蒙牛”的投入已达1.08亿。
在湖南卫视收视率和社会声望急剧上升的同时,蒙牛乳业集团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超级女声”其实就是“超级女生”,蒙牛要将牛奶饮料变为时尚饮品,他们的对象都是“年轻人”这个时尚一族,它适应了年轻人对时尚疯狂追求这个时势。“蒙牛今年在酸酸乳上的销售收入至少20个亿,在酸性乳饮料上的平均利润有望达到30%。”根据某营销咨询公司的调研组6月份在上海的调查数据,蒙牛酸酸乳已经成为“酸性乳饮料”的消费者第一提及品牌,在10—25岁女性的目标受众之中,酸酸乳的第一提及率高达45%。
八:依靠好创意成功的例子
经典案例之一:山姆森玻璃瓶
一个价值600万美元的玻璃瓶
说起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包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1898年鲁特玻璃公司一位年轻的工人亚历山大·山姆森在同女友约会中,发现女友穿着一套筒型连衣裙,显得臀部突出,腰部和腿部纤细,非常好看。约会结束后,他突发灵感,根据女友穿着这套裙子的形象设计出一个玻璃瓶。
经过反复的修改,亚历山大·山姆森不仅将瓶子设计得非常美观,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他还把瓶子的容量设计成刚好一杯水大小。瓶子试制出来之后,获得大众交口称赞。有经营意识的亚历山大·山姆森立即到专利局申请专利。
当时,可口可乐的决策者坎德勒在市场上看到了亚历山大·山姆森设计的玻璃瓶后,认为非常适合作为可口可乐的包装。于是他主动向亚历山大·山姆森提出购买这个瓶子的专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可口可乐公司以60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此专利。要知道在100多年前,600万美元可是一项巨大的投资。然而实践证明可口可乐公司这一决策是非常成功的。
亚历山大·山姆森设计的瓶子不仅美观,而且使用非常安全,易握不易滑落。更令人叫绝的是,其瓶型的中下部是扭纹型的,如同少女所穿的条纹裙子;而瓶子的中段则圆满丰硕,如同少女的臀部。此外,由于瓶子的结构是中大下小,当它盛装可口可乐时,给人的感觉是分量很多的。采用亚历山大·山姆森设计的玻璃瓶作为可口可乐的包装以后,可口可乐的销量飞速增长,在两年的时间内,销量翻了一倍。从此,采用山姆森玻璃瓶作为包装的可口可乐开始畅销美国,并迅速风靡世界。600万美元的投入,为可口可乐公司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回报。
经典案例之二:易拉罐
包装容器之王
上世纪30年代,易拉罐在美国成功研发并生产。这种由马口铁材料制成的三片罐——由罐身、顶盖和底罐三片马口铁材料组成,当时主要用于啤酒的包装。目前我们常用的由铝制材料制作而成的二片罐——只有罐身片材和罐盖片的深冲拉罐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
易拉罐技术的发展,使其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商品包装当中,啤酒、饮料、罐头目前大多都以易拉罐进行包装。据悉,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的铝制易拉罐已经超过2000亿个。目前,易拉罐已经成为市场上应用范围最广、消费者接触使用最多、最频繁的包装容器,是名副其实的包装容器之王。易拉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制造易拉罐的铝材消费量也有大幅增长,目前制作易拉罐的铝材已经占到世界各类铝材总用量的15%。
随着易拉罐使用量的增加,世界各国为了节省资源和减少包装成本,纷纷研发更轻、更薄的新型易拉罐。铝制易拉罐也从最开始的每1000罐25公斤,缩减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20公斤。现在每1000罐的重量只有15公斤,比上世纪60年代平均重量减轻了大约40%。
除了推出更轻、更薄的铝制易拉罐以外,目前各国对易拉罐的回收利用率也不断增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铝制易拉罐的回收利用率就已经超过50%,在2000年达到62.1%。日本的回收利用率更高,目前已超过83%。
九:公共关系学案例 10分
问题太笼统了,不好答呀
十: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 就是拿百事可乐和正能量两种饮料混合在一起 产生化学反应 如果那视频是假的
我也等着呢,你一班还是二班的 ——可口可乐公司铤而走险 案例来源:乔迪编著-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商业决策- 天地出版社,1998:380~388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商业决策能像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那样引起如此巨大的震惊、骚动和争论。 戈伊朱埃塔说:“即使是最好的也可以做得更好。”他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那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因为现在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决策的背景及过程 直到7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上无可争议的领导者,然而,从1976一1979年间,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猛跌至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事可乐来势汹汹,异常红火。它先是推出了“百事新一代”的系列广告,将促销锋芒直指饮料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 在第一轮广告攻势大获成功之后,百事可乐公司仍紧紧盯住年轻人不放,继续拼命强化百事可乐的“青春形象”,又了号称“百事挑战”的第二轮广告攻势。在这轮广告中,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是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哪种口感最好。试验全过程现场直播。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饮料市场所占的份额从6%狂升至14%。 可口可乐公司不相信这一切会是真的,该公司也立即组织了口感测试,结果与“百事挑战”中的一样:人们更喜爱百事可乐的口味。表21反映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 表21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饮料市场所占份额 (50年代至1984年) 50年代197519791984 市场 占有率领先值 市场 占有率领先值市场 占有率领先值 开口可乐 百事可乐是百事 的两倍24.7% 17.4%6.8%23.9% 17.9%6.0%21.7% 18.8%2.9% 从表21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在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值从50年代的200%一路下滑至1984年的2.9%,这充分说明百事可乐受欢迎的程度。 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部的研究表明,可口可乐独霸饮料市场的格局正在转变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分庭抗礼的新格局。根据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部门公布的数据,在1972年,有18%的软饮料消费者只认可口可乐这一种品牌,只有4%的消费者非百事可乐不饮。1O年后则形势异,只有12%的消费者忠诚于可口可乐,而坚持只喝百事可乐不喝其他饮料的消费者比例竟几乎与可口可乐持平,达到I1%! 最令可口可乐公司气恼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费超出百事可乐1亿美元,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数量是百事可乐的两倍,可口可乐的销售网点比百事可乐多,可口可乐的价格比百事可乐有竞争力……可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就一直下滑呢? •戈伊朱埃培的决策 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保罗•奥斯汀已届退休之年,人们都认为可口可乐美国业务总裁唐纳德•基奥将出任董事长。但出人意料的是,保罗的继任者竟是罗伯特-戈伊朱埃塔。 戈伊朱埃塔的背景与传统的可口可乐高层决策者大相径庭。他不是佐治亚州人,甚至不是美国南方人,他是古巴人,是哈瓦那一个富有的制糖厂厂主的儿子。16岁那年,戈伊朱埃塔被父亲送往美国,就读......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