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八景就各有一个故事。
1、湘 桥 春 涨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2、韩 祠 橡 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3、金 山 古 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乌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余下全文>>
二:潮州的民间故事
查一下潮汕民间故事www.csfqw.com/...3.html
三:牛肉丸的民间故事、来历
牛肉丸
名小食。来源于客家菜。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
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闻名。以后又有外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镇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摊档均有经营。
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处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听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四:关于潮汕民间传说故事
潮汕八景就各有一个故事。
1、湘 桥 春 涨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2、韩 祠 橡 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3、金 山 古 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稜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乌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余下全文>>
五:潮汕地区带有故事的小吃有哪些
潮汕小食源于民间,它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潮汕小食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口味清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潮州小吃有230多种,而我整理到的不过十几二十种。主要烹饪方法有炊、煎、烙、焗、焯、拌、炖、炸等近十种;就口味而言,有酸、甜、咸、辣等,在市区乃至乡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且价格便宜,与大众的消费水平相吻合,因而具有范围较广的消费群。
肠粉-据说是潮汕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
春饼的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仅让潮汕人四季都爱吃而且是来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尝的著名小吃。
粿汁__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汁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今天,潮汕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有些粿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汕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汕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
番薯饼
干同粿[马铃薯做的]
尖米丸汤
早粥___一般潮人不怎么习惯早餐吃面包和牛奶,人们喜欢在家吃早粥,那粥不比广州的粥那样糜烂,应该称稀饭。桌上放一碟碟杂菜,比如萝卜干,比如橄榄菜,比如咖喱香腐,咸菜,炸菜……
韭菜粿__包的馅则是韭菜和花生仁,在蒸笼上蒸熟后再刷上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吃起来更加香甜润滑,还有些人吃时要放到炒锅上略煎再吃。
卷煎__制作卷煎的原料较多,首先要准备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接着要准备的配料有湿香菇、虾米、用老抽、白糖腌制过的猪五花肉、栗子、莲子、芋、莲角等,还要少许的芹菜珠,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最后还需要取腐皮一张,把搅拌均匀的糯米饭放在腐皮上卷成条状长卷,放到蒸笼上蒸3分钟左右,香喷喷的卷煎就可出炉了,吃时凭个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块状下锅略煎再吃,所以卖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为客人把卷煎切块略煎热的服务。
芝麻糕,马蹄糕
鼠壳粿__乌粿,胖子有诗云"转眼天寒过冬节,结伴田间采鼠儿
白皮
饼糯米糍
咸水粿__色泽洁白如豆腐,配以潮汕特产菜脯粒,口感滑润,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芋丸
糕粿由于是一层一层地炊熟,故其粿肉层次分明,又由于调入咖喱,鸡蛋,所以色泽鲜黄,既好吃又好看
草粿__妈妈说盛草粿要有专门的碗
潮汕粿条有很多种吃法,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汕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汕称为灌“粿条”。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
粿条卷,就是用粿条皮包些菜脯、笋等等,再在上面刷上一层芝麻油就可以了。
牛杂粿条
炒粿条
油索
涝饼__月饼一种
腐乳饼有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余下全文>>
六:关于潮汕地区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捣药
传说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礌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七:潮州有什么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唐朝时韩愈到潮州做官 当时的韩江被称为“恶溪 ” 因为韩江里有许多鳄鱼 常常吞噬捕鱼人和过江的人 死伤无数 韩愈于是写了“祭鳄文” 在祭鳄亭宣读了这篇文章 并召集了数百名青年 带上工具 到韩江捕鳄 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劳 于是有了韩江 韩文公祠等 (大家如果不是潮州人 请不要随便写 答案不要太草率 一点也不详细~~)
八:中秋节的民间故事
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正逢各种果子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老北京人直接称它为“果子节”。
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新禾入廪,游子当归,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致以怀念。老人们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河南开封铁塔燃灯是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桉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
在山东,有的地方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即墨等地除了祭月之外,还上坟祭祖。
在山西,有的地方在中秋节,老百姓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花色花样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的只限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儿童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
江苏江南一带的民间,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除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多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种种趣味盎然的中秋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桉。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在广东各地,中秋赏月时常吃月饼、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月光饼也时有所见。
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
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或其他公众地方燃烧蜡烛。但由于此行为过往经常导致儿童被烧伤,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正式把“煲蜡”订为违法行为,而当局亦借机对“煲蜡”行为加以打击。
另外,在铜锣湾大坑一连三天的舞火龙活动,是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仪式,远近闻名。入夜后,区内村民一边敲钹打鼓,一边舞动插满线香的巨型龙珠,引领一条长67米的火龙在大坑一带街道飞舞翻腾,令平日宁静的小街巷,变得烟香缭绕、火光闪动、动感澎湃,简直蔚为奇观!
浙江东部
在浙江东部,与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少数民族过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余下全文>>
九:赤脚大仙的民间故事
戏曲《刘海戏金蟾》中,半仙之体的刘海勤劳憨厚,平日以打柴为生,供养年迈的老母。他上终南山打柴,碰见了半仙之体的狐仙胡秀英,胡秀英心慕刘海勤劳朴实,两人有缘,便结为夫妻。此事被在三角潭修炼了五百多年的三条腿的金蟾得知,它特别嫉妒胡秀英,一日金蟾化作跛足道人,他暗示刘海盗取胡秀英的宝物金丹。刘海依计行事,果得金丹。胡秀英亦用反奸之计,指令刘海用那颗金丹诱取金蟾的蟾丹。金蟾因羡慕金丹之精美,欲占为己有,因神情过激,口齿失控,吐出了自己的蟾丹而昏倒。从此,刘海双丹俱得,修成为人间之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刘海将金钱撒向劳苦大众而被誉为增福财神。刘海后来又经道禅祖师钟离权、吕岩(吕洞宾)二仙点化,遁迹于南山朝阳洞,修成正果。玉帝颁旨,封刘海为赤脚大仙,主治穷、祸、福事宜。刘海,历史上实有其人。原为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玄(或元)英,居燕山 一带,先为辽国进士,后出家修道,号海蟾子。 相传古时候海外仙岛上的紫霞洞住着一位大仙,一天大仙云游到南海,忽见达濠岛北角有一团黑气直冲云霄。大仙来到岛的上空,只见苏湾海滩上村民聚集,人人脸带愁容,暗自流泪。大仙按下云头,变成老翁,手执龙头杖,健步走近一清奇老者与其搭讪起来:“今天这里为何这般热闹?”老者见他老态龙钟,又是外方人氏,便低声道:“以前这里地灵人杰,乃世外桃源。十多年前来了一条黑龙,肆虐乡曲,不时兴风作浪,吞噬渔船,横扫田园,乡里遭殃,村民惶惶不可终日。十年前又来了一位道士,说要免除灾难,每年七月初一日要备办全猪全牛及童男童女供奉黑龙。自此乡人每年抽签,献出童男童女在海滩设坛宣读祭文,然后把金猪牛及童男女投进大海。”老者指着滩前一哭成泪人的聋妇和一对壮年夫妇继续道:“聋妇中年守寡,去年,儿子葬身鱼腹。滩前披红戴绿的童男是她的孙儿。今年抽签正好轮到这可怜的遗腹童男,真是天不开眼,造孽啊!”老人话犹未了,蛤屿那边海面风浪大作,海空乌云翻滚,云层中黑龙隐约可见,海滩上人们惊恐万分,胆小的撒腿逃命。大仙见状,口里念念有词。向香炉峰那边招来一朵彩云,大仙登上云朵,挥舞龙头杖直扑黑龙。只见黑龙张牙舞爪,大仙左右迎击。他们在空中恶战半个时辰,看看恶龙只有招架之功,败下阵来,潜入海中,大仙趁势飞起右腿向黑龙扫去,谁料用力过猛,足下鞋儿甩落在达濠岛下湾的小山头上。、这时,黑龙已向妈屿岛外大海潜逃。大仙无心追赶,回到海滩,村民纷纷叩头,感谢大仙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大仙安顿好村民,又叫老妇和童女的父母把他们的孙儿、爱女领回去。回头对村民道:“黑龙虽潜逃入海,但隐患未除,我不放心,你们各自保重,后会有期。”大仙匆忙忙之际竟忘了甩落的鞋儿,驾起祥云回紫霞洞,召来马、鹿两仙童吩咐道:“潮州汕头海面黑龙肆虐,今被为师逐出大海,你们速往该处镇守海口,务使潮州人民安居乐业,毋违师志。”马鹿两仙童领了法旨,一阵风来到汕头海口。鹿仙镇守北侧,马仙镇守南侧。现今汕头港的鹿洲岛及澳头村的马山就是当年马、鹿二仙的化身。他们守于职守,不违师命,为潮汕人民安居乐业,为汕头开埠建设立下殊勋。且说大仙的鞋儿甩落在小山头以后,变成鞋形巨石。现今达濠村北面下湾山峰上的皮鞋石就是当年大仙留下的鞋儿。紫霞大仙自那时起赤了足,后人也就称他为赤脚大仙。大仙为民除害的故事,在达濠岛民间世代传颂。 话说在广东省陆河县河田镇石禾町村的后山上,有一处叫“仙人迹”的地方,据说其得名乃是缘于赤脚大仙的一次“意外”下凡。有一年赤脚大仙正云游到南海,找南海的仙友们下棋玩乐。正玩得起兴的时候,突然传来王母娘娘的玉旨,要他立刻回昆仑山去参加千年一度的“蟠桃大会”,于是他急......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