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一体化

一:东亚一体化包括哪些国家

有5个国家及其4个国家地区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中国台湾,中国澳门 中国香港 关岛 从地理上看,中国/蒙古/俄国/朝鲜/韩国/日本/这些国家都可以理解为是东亚国家,他们中有的就是完全东亚国家,有的有一部分领土延伸至东亚,所以在地区意义上东亚可以分为六个国家所有,所以我们只要理顺这些国家的关系,那么东亚的区域合作甚至经济一体化就能被提上日程。在这里最有争议的所谓东亚国家,可能就是俄国,但考虑到俄国的领土有很大一部分延伸至东亚区域,所以抛开他来谈也是不合适的,起码在能源上俄国的远东地区就可以成为东亚经济强劲的推动力,还有广博的西伯利亚地区的工农商三业潜力,所以俄国被排上东亚国家也是种无奈,是本人的无奈。 东亚一体化并不排斥区域外国家,美国虽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东亚国家,但鉴于其在东亚的重大利益和影响力,华盛顿对一个不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架构本能地感到不适。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也认识到,尽管东亚国家都希望跨太平洋关系是活跃而开放的,但即使是像日本这样的盟友也对美国加入东亚峰会感到犹豫,担心美国的加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华盛顿主导东亚合作的议程,就象美国在APEC中的角色那样。另一方面,一些东亚峰会成员国出于牵制中国的考虑,又希望对是否最终邀请美国加入持开放的态度,而美国对成为东亚峰会观察员身份表现出的兴趣,意味着这将是美国参与该架构的最终可能的安排。

二:欧洲都能搞欧盟为什么东亚一体化这么难

欧洲成立欧盟也是东欧放弃极权主义之后才实现的。

东亚还有很强的极权主义势力,不可能实现一体化。

三:东盟为什么不能做东亚一体化的领导者

因为东盟里面的成员国整体的经济实力都不强的,都是一些小国家,所以他们没有能力去领导整个亚洲去实现一体化进城,除非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才有可能去领导东亚一体化的。

四:欧洲一体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与欧洲的相互关系既取决于双边关系的客观进程 ,同时也取决于双方各自对于对方的认知状况。中国人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正面评价不光与欧洲的实际成就有关 ,而且也与中国人决心投身于东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努力息息相关。尽管中国与欧洲无论是历史文化、 现行体制、 还是地缘政治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 ,中国有许多方面可以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借鉴。

晚清西学东渐以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向当时最为先进的欧洲学习和取得借鉴的:第一 ,了解世界;第二 ,求强求富;第三 ,救亡图存;第四 ,民主革命;第五 ,科学启蒙。 [1]此后百多年来 ,虽然每一个历史阶段所关注的主题有所变迁 ,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的。到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各界精英又一次表现出了解和研究欧洲、 学习和交往欧洲的强烈意向。这一时期的兴趣则集中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创举 ,包括像欧洲一体化这样的宏大历史进程方面。

早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期 ,中国学术界已经着手对欧洲一体化的经验进行系统的研究。上世纪 90年代下半期和新世纪以来 ,在中国与欧盟之间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推动之下 ,不仅中国学界的欧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而且对于欧洲问题的介绍也成为中国媒体的热点。以最近两三年为例 ,甚至当欧盟宪法进程遭逢困难的时候 ,中国的媒体和学者总体上还是表现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认为欧盟宪法进程所遇到的困难是暂时性的 ,欧盟将用自己深化改革和扩大影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强劲生命力。对于这种乐观的预期应该如何看待呢 ? 事实上 ,这里既包含了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多元化特性的一种执着追求 ,因为欧洲人的确是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显示了对于世界发展多样化的信念。同时 ,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欧洲政治家和欧洲人民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合理性及其抱负的一种信任 ,因为这毕竟是欧洲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实践中所取得的一种成就。在更深层次上说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成功与否已经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因为 ,中国的前途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于更广泛区域的一体化发生着紧密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对于事态的理解推动着中国人愿意以一种前瞻式的态度来看待远在欧亚大陆另外一侧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显然 ,中国人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看法并不全然取决于欧洲一体化这样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而是取决于对欧洲一体化的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它们各自的境遇、 对于对方的理解 ,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欧洲一体化与东亚区域化

长期以来 ,关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究竟是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例 ,还是普遍路径的问题曾经有过不少争论。持“ 特例 ” 观者认为 ,欧洲历史条件与文化个性具有特殊性 ,因此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很难在其他地区被重复;持“普遍 ”观者则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经济日益出现跨国、 跨区域的流动 ,出现要素之间的更大规模的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进一步而言 ,在当今世界上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求诉已经成为不可动摇之势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 ,乃至于形成区域间的一体化已经是势所必然 ,欧洲一体化进程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区被重现。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 ,欧洲历史文化条件的特殊性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但是在其他地区实际上也已经在不同水平上和不同内部结构中出现了可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动因。比如 ,无论在东亚还是拉美 ,市场的发展规模、 市民社会的历史性进步都呈现出对于一体化的需求。第二 ,虽然各地......余下全文>>

五: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顺利吗

日本正在努力促成一个由16个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个由日本、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东盟十国组成的自贸区,将覆盖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而它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美国。  就像两年前在10+3雅加达会议上一样,东京再次做出了选择。为避免将自己在这一地区的主动权拱手他让,它一字未提美国。尽管在政治和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但至少在本世纪前十年,对于东京来说,与亚洲的贸易关系比同西方重要得多。据统计,日本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额,每年高达近3000亿美元。  不过,与两年前相比,今天美国的反应要温和许多。彼时,鲍威尔曾很严肃地表态说:“主权国家的人民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是它们的行动不应破坏美国同亚洲朋友之间的非常好而且牢固的关系。”这位国务卿还特别向日本暗示,同意没有华盛顿参与的一体化会被视为对盟友义务的违背,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后果。  而今,对日本的新提议,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苏珊·施瓦布只是敦促各方谨慎行事。在表示美国商业上对这一地区非常感兴趣之余,她也希望能通过签署一批涵盖更广泛的区域性贸易协议来进一步开放贸易,并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而对注定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美国更是委婉地表达了敬意。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日前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承认,“东南亚经济方面的好消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关系。”他强调说,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日益增长并没有形成与美国互为竞争对手的态势。  美国这一系列态度转变有着深刻的战略背景。从全局看,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显然不在东亚。就像资深新闻人泰勒·马歇尔所说的那样,美国目前的注意力集中在同反恐有关的“进军”路程,外交努力的重点无一例外地围绕中东地区。即便不是忽视东亚地区,美国的注意力也确实在别处。相反,没有全球野心的中国则把很大精力放在了推进东亚地区共同发展的事业上,认真“倾听”这些国家的声音,成为它们重要的伙伴。而从政策公关的角度看,中国的所言所行都极其自然地说明了一个目的,中国要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周边环境。就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这一做法非常聪明,结果是中国的崛起在东南亚人的解读中变得越发积极起来。  由于意识到中国在东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美国始学会尊重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和利益,不再扮演经济一体化“拦路虎”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自觉淡出这个地区。在过去几年里,美国一直积极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赢得新加坡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泰国等。  与此同时,美国也很乐意看到日本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心领神会的日本人,也确实在加紧运作新的更加有利于自身的方案和设想。  但问题是,经济合作的前提是互信,缺乏政治互信,经济一体化就很难得到有力推动。换句话说,日本在这一进程中首先要做的,不是成为描绘一体化路线图的“主笔”,而是改善东亚地区的政治气氛,增进自身在政治上的可信度,以避免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拦路虎”。且不提在“历史问题”上被一再伤害的亚洲国家,甚至于美国也有些担心东南亚乃至亚洲会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在安全之外的许多领域,美日并不总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和谐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马来西亚贸易部长拉菲达·阿齐兹认为,单一市场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智慧。这不仅需要东盟本身更有效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其成员类型截然不同,经济政策和发展策略也有所区别,更需要东盟之外的其他国家多些政治和谐。而政治和谐,始终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推动力。  无可否认,东亚地区经济合......余下全文>>

六:今天的东亚共同体与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有何区别

东亚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妄图称霸东亚野心的产物。为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起由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东亚与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

七:全球一体化问题·

1全球一体化是指朝着更为一体化和更为相互依存方向发展的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有市场一体化和生产全球一体化两个主要部分组成。2全球一体化的利与弊:全球一体化的正面效应:全球一体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全球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全球一体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全球一体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全球一体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全球一体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全球一体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全球一体化的负面效应: 全球一体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全球一体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全球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本国不允许生产、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兴利除弊,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全球一体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福定的冲击。 这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