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最近新闻常常报道的校园暴力怎么看? 30分
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二:校园暴力的时事评论议论文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有许多学生自杀。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1]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且同学和家长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作文
校园暴力是个新闻名词,也是一个社会名词。这个名词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已经公开承认,校园再不是什么桃花源或者象牙塔,而是和成人世界一样危险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哈利•;波特》里面的魔法学校,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曾经一度认为那是最安全,也是最干净的地方,但是,学校里面有可以伤人的毒蛇,也有杀害校长的恶势力,更有时时刻刻想除掉那个被视为“救世之星”的哈利波特的阴谋。
校园暴力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但是,我们在面对这个东西的时候,却会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校园暴力,并不是校园里面自然生成的怪胎,而是社会上的暴力文化飘落在校园中所长出的恶果。
前不久,有一个片子,叫做《阿嫂传奇》。所有人看了之后都说这个片子很烂,当然,我也这么觉得,因为那根本不是什么黑道片嘛,完全是一个教育片,号召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结果呢,抱着这种信仰的那个小姑娘,死掉了,而为了自己不惜杀掉兄弟的人,活下来了,那个要为丈夫报仇的大姐大,面对着如花少女的死,也懵懂了,就差怀疑自己若干年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我每天坐车,都会遇到若干学生,也听到了一些学生对这个片子的评论。大致的说法是,这个片子太差,没有打斗场面,没有黑社会火并的镜头,更没有英雄救美和孤胆英雄。那些学生和社会上的大人一样,觉得那个死掉的小姑娘,是个“傻×”,因为她不懂得黑社会的生存法则,云云。
多透彻的分析!这就是我听到的学生们对这个片子的看法。他们似乎没有人觉得,那个小姑娘死得很莫名,死得很可惜,而是觉得她“傻×”。这就是学生们的一种心理。
这种心理,就是校园暴力的文化基因,一种对他人的漠视,对生命的冷漠。
校园暴力,并不止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是一种群体心理的反应,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校园中成员的意识。
以前也有校园暴力,以前的校园暴力,我也经历过,比如有一次课间操的时候一个男生抓住另一个男生的头发,用力往墙上撞,血染白墙,令人侧目。现在的校园暴力,和以前相比,有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就是性别模糊,另一个是模仿倾向严重。
我见过这么几个小孩子,就在我们家附近的小学,有一天,我从那儿路过,那个小学门前有两三个小男生,大概也就一米五不到的身高,样子也并不凶悍,他们堵在门口,拦住一个想进去的学生。那个学生好像对他们说了一句“别挡路”之类的话,结果,那几个孩子中一个比较胖的,字正腔圆地蹦出一句:“你过得了我吗?”
――要是我没记错,这是《天下无贼》里面的台词吧。
那不是一个暴力片,但是里面有一些多余的镜头,比如对小偷盗窃手法的具体表现,对刘德华与葛优最后过招的重点描绘,以及对葛优那个盗窃团伙首领的威风的展示。显然,那几个拦路的小孩子,是想模仿一下电影里面的桥段,吓唬吓唬那个要进去的学生。如果接下去双方发生口角,最后肯定会变成暴力事件。
不能怪影片,也不能怪孩子,那我们该怪谁?
日本漫画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看的东西,但是就现在中国孩子能够看到的出版物和网络资源来说,日本漫画不外乎三个内容:暴力、色情、侦探。但是估计谁都不会去模仿江户川柯南,因为他们模仿不了,而且柯南的内容情节不够刺激,相比之下,学生们更喜欢那些血腥的内容。
若干天前,我去一个小饭馆吃饭,当时里面正播放着一个日本动漫,名字不知道,对白听不懂,也没有中文字幕,一开始就是一个正义战士和一个邪恶者的交战,打到一半,邪恶者被打倒了,然后他突然变身,变成一个比异形还恶心的怪物,站起来和正义战士继续打。因为邪恶的怪物过于强大,正义战士被打败了,邪恶的怪物哈哈大笑,这一集就此结束。
当时小饭馆里面还有一些正在吃午饭的中学生,他们穿着校服,围坐在距离电视最近的桌子......余下全文>>
四:如何看待近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现象
校园暴力一直就与,频发的原因应该跟家长的意识提升有很大关系。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高中中学小学,早在几十年前就有, 近些年由于网络发达,媒体比较发达 ,有不少人喜欢上传社会事情,上传者多了起来,所以大家网上发现的线索就多了起来。校园暴力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僻静处。 原来媒体不发达时候,校园暴力,发现超多。
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 ,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五:校园暴力多可怕 每天报道的好渗人
校园暴力多可怕 每天报道的好渗人
校园暴力当然是可怕的
我们要学会保护自我,不要去惹是生非
六:对于校园暴力你们怎么看待 10分
这个还是思想教育
需要提高,家庭教育也是
需要的,并且校园安全也要提高能力
七:大家来分析一个事情,就是校园暴力事件,具体事情如下 5分
同犯,
八:从生命的角度说说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一、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居高不下的原因和特点分析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外许多学者就开始研究校园暴力。对什么是校园暴力也有不同的界定。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任何违背了教育的使命和目的,破坏教育教学和学校治安秩序以及危害到学校在预防人身、财产以及暴力犯罪的努力等方面的行为”都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卑尔根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奥尔沃斯把学生间最简单纯粹的“校园欺负行为”定义为校园暴力。国际卫生组织(WHO)把在校园里发生的“蓄意的运用躯体的力量或者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的现象称为校园暴力。我国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关注校园暴力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校园暴力一词大量出现在媒体网络上,人们发现校园暴力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社会各界才真正对校园暴力问题从不同角度加大了研究力度,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讨论的校园暴力主要指校园欺凌现象。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从校园欺凌的层面看,构成校园暴力有三个要素:人物、地点和欺凌现象。第一、人物。人物包括事件的双方,一是受暴者,主要是学生;二是施暴者,主要是学生和其同伙。第二、地点,地点发生在校园以及其他学校内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区域,包括学校周边师生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第三、欺凌现象。有欺凌手段和后果发生。所以,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内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区域和校周边师生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伤害的欺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特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打架斗殴、敲硒勒索、恃强凌弱、残害师生、逞凶作歹、性侵害为代表的校园暴力相当突出,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数量增多,手段残忍。从目前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看,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随意性。施暴者普遍思维模式比较简单,不考虑事件的后果,行为冲动,随意的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是团伙性。施暴者大多具有群体作案,甚至勾结社会社会闲杂人员作案;三是施暴主体呈低龄化发展态势,在校学生犯罪率逐年增加,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不但影响了处于成长中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仅给青少年自身造成的危害性较大,不同程度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其正常学习生活; 甚至造成他的身体伤害和心灵健康,致残致死。
(三)校园暴力多发的原因。校园暴力高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有学校管理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
第一、从学生自身视角看。中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和攻击性行为是重要原因。这一代12—20岁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因而,在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较快,体内各种激素分泌较为旺盛,而心理发育相对较晚,因此,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兴奋、冲动,甚至控制不了自身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很容易演化为校园暴力。也正由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以自我为心中意识强烈,自私、任性,相容性差,产生一点矛盾就武力相向。
第二、从家庭教育的视角看。溺爱、专制、放任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一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是孩子渐渐地变得霸道、无理,稍不顺心,就会动手;二是由于过分的专制,使孩子长期心情压抑,处事极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拳脚相加;三是由于过分的放任,使孩子不懂得约束自己,接受的是家......余下全文>>
九:安全教育,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校园欺凌、暴力现象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近日安徽省黄山市一所学校“高三女生被同学下春药”的新闻,让这个话题更成为热议焦点。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喜剧演员巩汉林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期待立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生活,本该是每个人青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可对一些人来说,却是永远不愿提起的梦魇。因为校园欺凌、暴力的现象,给孩子们留下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有难以磨灭的心理伤害。巩汉林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他都依然记得当年那个总在上学路上堵他、欺负他的人,可见当时幼小心灵留下的心理阴影之深。
如何减少校园暴力,各种呼吁和措施屡见不鲜,可这种现象日益严重,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所言,“呈现团伙化、犯罪化和低龄化的态势,”显然说明社会应对校园暴力的对策出了问题。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重视不够。
在传统观念里,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觉得校园暴力只是孩子们打架闹事,不是太严重的事情,应对方式只是说服教育,施暴者往往只需道歉赔钱了事。轻描淡写的处理结果,事实上纵容了校园暴力,被欺负的孩子求告无门,只能忍气吞声。久而久之,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校园暴力问题,一旦发生,施暴者将付出高昂的法律代价。比如去年夏天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殴打虐待同学一案,当事人和家长的反应都是吃惊乃至委屈,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国内根本谈不上法律介入,而在美国,这种行为却足以被判重刑。
可见,治理校园暴力,不能只靠道德层次的努力,家庭和学校教育固然有缺失,惩戒机制的空白和法律的缺位,才是校园暴力日益猖獗的根源。正如多位代表委员所言,建立和健全校园暴力的法律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当然,这也涉及与现有的《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衔接的问题。目前,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可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未成年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本意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但有时竟然异化成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4年有件案例,11名未成年人将一名8岁的孩子围殴致死,可因为他们都未满14岁,全部免予法律惩处,以至于被害人家长愤怒地质问,为啥刑法保护的是杀人的孩子,而不是被杀的我的孩子?
显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必须要有限度,超过了底线,必须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对校园暴力说不,对未成年人犯罪说不,家庭和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法律更是需要“挺身而出”!
十:校园暴力受害者应该怎么反抗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络上报导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学生杀老师的,有学生群殴学生的,不一而足。如今,校园暴力不再是男孩子的“专利”,有些女生的暴力倾向一点也不逊色于男生。就在前一周,我所管理下的高二年级也发生了学生群殴事件,几个学生于晚自习后在校外围殴一学生。 前一段时间,来自外部的校园暴力事件“50天内6起校园血案”震惊国人,在中央领导人的多次指示下,在各地政府、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联手下,这类暴力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却仍是层出不穷。而且,这些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是防不胜防的,因为这些“施暴者”就在校园内,和受害者朝夕相处,不是外在的防范可以防范的。一直以来,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可惜在素质教育口号掩饰下的应试教育,还在继续弱化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学业上大学或找工作。然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非一人一校之力可以解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从来抱怨都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大家肯定还记得2004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曾经是一位在学业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其内心又是那样阴暗,其犯下的罪行是那样令人发指。我最近再次在中国上搜索关于这一事件的前后报道和分析评论,以期对当今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能有所启示。我把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材料进行了整理,想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带领班主任一起学习和思考。 马加爵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1.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2.与马加爵过度的“去圣化”倾向有关。“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因为过度的“去圣化”倾向,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3.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 4.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第二次伤害。 5.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于人健康发展的人格特点。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点是:同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6.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7.马加爵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从客观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