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尺寸的选购指南
有多少钱,九买多大的电视机。
你该买多大的电视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电视机在不断更新换代。 1995年还认为29英寸电视是“一上到位”,现在已是“昨日黄花”, 许多家庭又在更新34英寸甚至于40多英寸的“背投”式电视机。 电视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收看电视的观众与电视机之间的距离必须合适,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视听效果。距离电视太远看不清图像的细节,距离太近则会感到画面闪烁,甚至可以看出电视机朱平扫描线,图像会显得不细腻。这是因为目前大屏幕电视仍属于模拟电视,扫描线在500线以下,只有极少数能达到500线。因此,电视屏幕越大,呈现在屏幕上的扫描线和像素点都清清楚楚,视觉效果明显下降,同时,屏幕过大,会造成视觉距离接近,长时间看电视极易产生视觉疲倦,对眼睛造成伤害。而且,彩色电视机的X射线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尽管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厂家采取了防范措施,但仍然会有少量X射线泄漏出来。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将几张没有曝过光的胶片用黑纸包好,用小铁夹夹好后放到离彩电较近的地方,过一些时间拿到暗房去冲洗,你会发现胶片上铁夹的影子。这是因为可视光不能穿透黑纸而X射线却能穿透它。所以,为了防止X射线的危害,我们看电视时也要保持合适的距离。
那么如何来确定收看电视的最佳距离呢?
收看电视的最佳距离应当根据所使用电视机屏幕大小而定。
目前,标准的家用大屏幕彩电宽高比为4:3,其高度大约为对角线长度的3/5。常见的大屏幕彩电规格为25英寸、29英寸、34英寸,屏幕高分别为 38厘米、43厘米。这种电视的最佳观看距离大致为屏幕高度的4-6倍,相当于屏幕对角线长度的2.4-3.6倍。而且一般而言,屏幕越大,最佳观看距离与屏幕高度比越小,允许在相对较近的距离观看。因此,它们的观看距离分别为1.5-2.2米,1.7-2.5米,2-3米。在这个距离收看电视的效果为在电影院最佳位置的收视效果。而且这个距离符合人眼视觉特性,收看时眼睛不易疲劳。 同时,电视机的摆放高度也是很有讲究的。电视机的摆放高度一般应使屏幕的中心线略低于视觉水平视线。叮这种情况下,双眼的视觉感接近人在步行、读书时眼睛最为习惯的位置,眼睛比较舒服。如果我们收看电视时,水平视线高于屏幕中心线,那么就必须要仰头来观看电视。久而久之,不但有损视力,也容易引发颈椎病。所以,我们在配置电视时绝不能盲目追求大屏幕,因地制宜才是最佳选择。多大的电视机才算合适呢? 现在许多家庭选购大屏幕电视机都是为了配置家庭影院。考虑到欣赏立体声音乐时,音箱的最佳位置为距离电视2-3米。根据以上诸多因素,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房间配置多大电视机最为合适了。
电视机摆放位置建议:
1、 方向朝南或朝北,使显像管扫描方向与地球磁场方面一致,减少地磁影响,保证最佳图像色彩。
2、 离墙壁至少10-20厘米,并远离暖气等热源,也不要放在通风条件不佳的电视柜内,防止因散热条不好而引起机内升温过高,导致元件损坏。
3、 不要放在低矮潮湿的地方,以免因受潮致使绝缘性能降低,产生漏电现象。
4、 不要放在离门口、窗口过近的地方,以免尘土进入机内。
5、 不要让阳光、灯光直射屏幕,以保护显像管。
6、 远离冰箱、电扇及带磁性材料的设备。
7、 不要经常改变方向。因为每移动一次,电视机内消磁电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余下全文>>
二:初二的期末历史方面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1、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所起的作用是临时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已经过去。 4、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5、建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其实质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6、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成功逼迫美国签订停战协定,维护了地区和平。 7、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8、1953年,中国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1955年,在亚非会议即由亚洲和非洲国家首脑参加的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0、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即“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因而在一五计划中,重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严重错误,主要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1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失误,主要是因为(1)缺乏经验(2)盲目追求速度(3)不讲科学。 13、1958年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这样的做法对当时及以后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炼出来的钢铁质量很差(2)浪费资源(3)破坏环境(4)鼓励不讲科学的经济建设。 14、《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张》的作者是毛泽东。 15、“文化大革命”发动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是刘少奇。 1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的国家不讲法制和科学。要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依法治国”。 17、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18、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19、20多年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包产到户。 20、从区域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东南沿海开始的。我们国家现在有5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 2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之前,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法制健全。 22、教材上有“铁饭碗”和“大锅饭”之说。这一“大锅饭”指的是平均分配。 23、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我们国家应该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24、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 25、孕育古埃及文明的大河是尼罗河。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6、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27、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8、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出现了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29、在希腊一百多个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由于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发达,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30、罗马共和国时期,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后来,......余下全文>>
三: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四: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五: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绩
为有针对性,现将近几年参加中考历史阅卷,学生从卷面上反映出的较大问题总结如下:1、基础知识的掌握面不够宽、程度不够牢,而且不能过细;2、理不清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制约了知识的推理和迁移;3、历史概念模糊、线索凌乱,不能建构知识框架和知识网络;4、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不具备基本历史素养;5、历史常识知识积累不够,学科渗透意识不强,不能进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6、审题不过关,答题技巧欠缺,答案组合和书写不够规范。这张处方似短但尤重。为提高质量,抓好初三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个人认为在教学和复习工作中应注意:一、坚持一个标准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复习应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且降低试题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今年的考纲再次提及此点。因此我们的眼光不能只放在所谓的希望学生身上,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应该以降低差生率为准绳,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照顾全体学生,做到考纲和教学考核政策双体现、双落实,力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二、研究两法:即教法与学法也就是平时强调的分析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变样。阅卷场所给参考答案对非选择题有一要求:史论结合。因此,教师自身先要熟知每一版块的内容、处理好教材,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特别是教会学生区分每课中的观点叙述和史实叙述;在学法上,应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结合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和能力,教会怎样构建知识框架、针对题干怎样活化教材知识、怎样换位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此外还应多指导关注和留心身边历史,注重历史小知识的平时积累。三、树立三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复习巩固,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试题命置的多样性比较强。要明白试题题干是围绕基础知识而变,设置得再灵活的题干但答案始终源于教材,不可能脱离教材这一中心轴,因此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最好的资料。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复习,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在基础之上做一定的升华。这是第二轮复习时兼顾优生的饱必经之道,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做到点、线、面的融汇。让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把穿珍珠的本领学过手。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就是矛盾激化的厮杀、就是王侯将相的纪传这种大失历史学科本身应有教化功效的偏激意识。应站在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依据历史学科属性的能力要求,应注重:(1)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注重知识的再现和历史事件的再现。多分析近几年的考题,虽然考点分布广,但不难发现除专用历史名词不能更改外,侧重考察的就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做到把知识化整为零和零存整取;(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注重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节课一练,每章节一考。着眼于基础和知识的运用,练习解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类型题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4)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综合处理历史材料的阅读能力,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述能力。把各种能力与具体的知识内容相联系,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种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五、注意五个方面:鉴于复习时间短,复习量大这一特点,结合试题命置的特色 ,在复......余下全文>>
六:初二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属于该套教材中“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即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本册教材规定的时间范围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期,涵盖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因此,教材设立了三个单元与之对应。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教材对以往的历史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筛选、重新评价和重新编排。
二、中外历史混编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初中学生不需要那么深入细致地分别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2.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3.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
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厂生途径,因此各国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内发型和传导型。西欧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内发型现代化。北美也属于这一类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称为传导型现代化。中国属于这一类型。
从社会制度来看,在进入20世纪以前,已经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传导型现代化国家也模仿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末,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第一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第二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第三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每一个......余下全文>>
七:怎样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讲授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例如,在我讲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后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一课的难点在于体会东北人民和张杨将军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这一难点的突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爱国教育的内容。本课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教育。此课内容表面上看不多,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九一八的原因、过程、后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爱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我做了非常充分的课前备课,尤其是课题相关的素材,自我感觉很好。我开始了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同学的思路好象不跟着我走,而是跟着大屏幕走,他们只关注课件中的视频动态,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他们却忽略不思考。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出了对西安事变中的两个将军情况非常关注,而这一点,在我的课件上并不是很详细,所以我只好调动自己的记忆力,满足学生的欲望,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就远远超过了预定范围。进行课堂检测时学生还都沉浸在战场上,反馈情况不是很好,最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并没有按预期中的那样完成。特别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有的学生没有更好的把握。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得出: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有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很少。没有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对各环节的处理不够,课堂上重难点的突破不那么好。最后,换种教学方式即通过利用突破教学难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也就是在课堂上,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时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我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并在初二二班个班进行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过程和效果 1、导入:有谁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唱,教师说出这首歌的情况,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展示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利用大屏幕)让各学习小组去探究: (1)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利用大屏幕说出西安事变的经过。 (3)西安事变的结果是怎么......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