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二:如何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余下全文>>
三:中华书局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哪里有?请提供一下
复习导入
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为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只需一粒火星就能引爆整个世界! 你知道这粒火星是什么吗?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这节课将告诉你这些内容。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矛盾表现 : 1.法德矛盾
2.俄奥矛盾
3.英德矛盾----三对基本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斗争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组成国 (核心国) 三国同盟:德、奥、意(德国为核心)
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英德矛盾最为突出,争夺巴尔干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目标。2. 普林西普的本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
非但没有挽救民族危机,反而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可见其行为并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义和正确行为。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四、爆发
德、奥终于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
在德国的支持怂恿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英、法也很快卷入战争。
五、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意大利(后投靠协约国) 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 法国 俄国 塞尔维亚 日本 意大利 比利时
请思考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 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C 意大利要帮助塞尔维亚实现民族独立。 D 意大利的背信弃义导致了三国同盟的分裂
六、主要战役及战线
凡尔登战役 ---转折点(也是绞肉机):法与德(1916.2-12)
索姆河战役---英法与德(1916.7)
东线:俄国 德奥
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 德(主线)
南线:奥匈 塞尔维亚
七、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1917-1918年: 美国、中国参战
俄国爆发革命
各交战国国内的革命运动(根本原因)
八、战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