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新闻真实性的多层次性,即分为事实真实和本质真实或者宏观真实是新闻理论界的普遍观点。具体到新闻摄影这种新闻形式,一是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拍摄对象,强调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真实;二是从事物的整体和相互的联系上看也应该是真实的,即:既要做到事实真实,又能全面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强调新闻摄影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环境。同时,考虑到新闻摄影的特殊性,还要求新闻形象必须是现场选择抓取的,既不能干涉摆布,也不能事后重演甚至用模特代替,即新闻摄影形象的真实。
1、关于事实真实。新闻摄影真实首先是由假照片的出现引起的,大跃进和文革中为了宣传而创作的照片给新闻摄影事业带来的极大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假照片假的地方,就是新闻摄影真实性要注意的地方。从分析假照片入手,新闻照片真实性有两点要求:一是事实确凿,“恪守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摄影原则”;[10]二是文字说明准确可靠,事实上,如果在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排除特技手段,照片本身是不存在假的问题的,很多假“新闻照片”都是文字说明“说”出来的,文字对照片解释的不准确直接导致读者对照片信息的曲解。
2、关于本质真实。新闻摄影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就是“对在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新闻事物的形象,进行一种事实求是的从内容到形式的直接反映”。[11]讨论本质真实的前提,是新闻事实的真实,那么保证本质真实的手段就是对新闻形象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选择。本质真实在理论上有很大争议,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事实上,大量的个体新闻事件并不涉及严肃的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一个宏观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判断。而且这个提法容易被人利用,借“真实本质”操纵新闻传播的典型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本质对新闻报道来说是一个临界点,只可接近无法达到。与其说是本质真实,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即新闻记者和编辑为了维护社会利益而对新闻事件进行特定的鉴别和选择。
3、关于形象真实。形象真实是要求摄影记者在不干涉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抓取最能反映事物特征和本质的镜头。违背形象真实的主要表现是摆拍,即:或者导演事件发展过程中本没有的形象场景,或者打破时间、空间、人物一致的原则事后补拍。这是新闻摄影失真的特有的现象:形象与事实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肖绪珊《谈西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一文,以详实的资料分析揭露了西方新闻界利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搞虚假宣传的种种做法,第一次把传播理论应用于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文章指出,在新闻摄影的各个环节,包括记者、编辑、被拍摄对象、利益集团都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利用照片对新闻事实进行歪曲,这既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新闻界所鼓吹的客观报道的实质,也是防止我们自己的新闻摄影事业发展走弯路。1988年,李全《析宏观造假与微观造假》一文,也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探讨如何整合新闻摄影的整体力量真实反映现实社会全貌的问题。传播理论的引入为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开阔了视野。
八十年代,新闻摄影界在本质真实的讨论中,主要关注的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报喜不报忧的极左错误;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量关于负面社会现象的揭露报道涌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于是新闻界开始再次反思探讨本质真实和宏观真实问题。1990年郭天中的《新闻摄影的客观真实性》、1993年陈维禧的《略论新闻摄影的客观真实性》,都提到了“冲破禁区的同时,要避免进入误区”[12]的问题,强调要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1995年,许必华在《论纪实》一文中,明确提出当代中国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摄影记者有责任充分表现“光明面或者说主旋律”,“主题一旦确定,就必须在照片的拍摄、文字的写作上下工夫......余下全文>>
二:新闻摄影的摄影特点
时效性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 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典型性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现场感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摄影真实性,时效性,形象性三者的关系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时效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真实性、时效性与形象性的矛盾统一体。它既是客观事实的纪录,又要这一事实用画面形象的形式说话,这是其矛盾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形象和失效的真实性 。真实性、时效性与形象性应该统一起来。 如果真实性、时效性与形象性分裂,将造成两个主要后果: 第一,有真实性、时效性,但是没有形象的感染力,有的甚至连视觉的吸引力都没有; 第二,形象性没有以现场的真实性、时效性为基础,因此没有可信性,也没有感染力。
四:摄影人如何发现新闻
数字时代保障新闻摄影真实性
如今,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的实际应用来看,它确实为摄影记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紧急事件中,它的优越性更是传统胶片相机所不及的。如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场合,记者在第一时间内拍好照片后迅速发稿,以最快的速度让新闻与读者见面这一点上,更是传统相机不可比拟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弊端,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画面的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所在,就新闻摄影而言,无论为何目的、以何种手段颠覆了被摄事物的真实,那就是造假,就是传播假新闻。从新闻摄影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没出现以前,虚假新闻照片也依然存在。那些造假者除在文字说明上歪曲事实外,还利用传统相机拍摄的真实影像在暗房里进行刮膜、剪贴、拼接、叠放,移花接木,制造非镜头所摄的合成影像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些人还运用“换头术”,制造无中生有的“新闻”。因此,保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相机,而在于使用相机的人是否具有新闻摄影的正确概念,是否具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否具有追寻事实真相、捍卫真理的精神。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报道事实、记录历史。这个任务只有摄影本身能够完成,也只能通过摄影本身去完成。如果新闻摄影在报道事实这一关就因为电脑的介入而产生虚假,那就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们的历史将变得真假难辨,面目全非。
近几年来,造假新闻照片愈演愈烈,大有难以控制之趋势。如“华赛”大奖作品《中国高楼第一爆》(经PS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的照片,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事件等!再如《大庆晚报》摄影记者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经查证核实以及本人确认,为PS合成图片。
五: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摄影是利用科学手段依靠光来记录事物之表,这叫做直接记录形式,这种形式是新闻摄影常用的表现方法。而艺术摄影则采取间接表现事物,力争通过其表刻画其里,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给观赏者留有遐想、悬念、回味和深思。
六:新闻摄影在现代新闻报道的现状
【内容提要】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因此,提高对新闻摄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图片与文字并重,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已成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当务之急。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它与文字新闻相比,具有视觉可视性、现场可证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点;与电视新闻相比,更为简炼,更具保存价值。在版面编排上,更易于突出主题、美化版面,增强视觉效果。 从“五四”运动到“七七”事变的十多年间,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摄影界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如报纸摄影附刊、摄影团体与机构、摄影记者等。为推动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重视时事摄影,大量刊登社会、政治性照片,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劳动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业绩,构成我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不断奋斗、抗争、前进的足迹。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的新闻摄影也带有某些消极甚至反动的成分,但主流是积极的。 新闻摄影在世界报纸上出现以后,开始并不为很多人重视。分析其原因,一则是初创阶段,照相制版条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则照片费用高。我国直到1920年才有新闻摄影画刊出现(即《时报》),报纸从此开始有了形象宣传观念。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装饰美化版面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还不为人们所认识。 进入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报纸的编、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胶印代替铅排的铅印,版面上的图片效果大为改观,数量亦相应有所增加。但独立的新闻图片较少,而配以文字报道的照片较多。正如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在《当今世界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中所说:现在国外把摄影新闻与文字新闻、广告新闻并列为新闻学三大学科,由于电视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国外报纸在采用图片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例如,新创办的《今日美国》报,全部采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大。《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霍·塞蒙斯预言:“这代表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向……在摄影报道方法上,用5-6张有内在联系的成组照片来说明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新闻报道,已为美国报纸普遍采用。”冯锡良认为:“我国新闻界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些倾向,要预见到新闻图片在报刊中会越来越重的位置。” 借鉴外国经验,1981年《中国日报》英文版创刊,并大幅使用新闻照片,《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单独成组刊登新闻图片。一改报界过去那种把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作为版面文字报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读者的赞叹。但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在报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因而“重文轻图”的现象常有发生。可贵的是,老一辈摄影工作者从来没有放松过努力,多方宣传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余下全文>>
七:《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
译者的话 摄影收藏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摄影作品的真伪甄别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因为历史上很多功课的缺失,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机构从 常识角度对摄影作品各种工艺的技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普及,进而形成对摄影作品真伪判别的常识性教育。所以翻译引进和出版这类书籍对当下中国的摄影收藏具有至 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作者虽然仅仅从美国的摄影作品以及棒球照片入手,但是对各种摄影工艺的技术特征、辨别方法作了浅显的介绍。有心的读者在这些提示的指导下可以逐步扩大范围,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起判别作品真实性的经验。 ------------------------------------- 前言 本书是针对19世纪至今的照片如何辨别、确定年代以及如何判断真实性的介绍和指南。虽然一本小书无法让初学者成为博物馆策展人或下一位苏富比拍卖行的专家,但它涵括了形成明智判断的基础知识和要领。 本指南是个人经验的补充,也是继续教育的跳板。这类经验和教育包括接触和观看各种照片,阅读书籍文章,咨询经纪人、专家以及收藏家。随实践的推移,收藏者对于年代、稀有性、原作特性以及真实性会获得某种感觉。
八:新闻摄影的特性和五要素?
新闻摄影要有,真实性、新闻性、纪实性、
五个要素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什麽事件、为什麽发生
九:新闻摄影的摄影价值
新闻摄影有价值大的,有价值小的,也有没价值的,但都是新闻。新闻摄影有多次出现的,有的仅仅一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现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有的事对大人物、名人来说是新闻,对一般人士讲就不是。也有相反的,发生在小人物身上反而成了头号新闻。有的新闻照片时间一过就没有价值了,生命力很短,而有的新闻照片生命力很强,甚至成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还有的照片时间越久、价值越高。新闻摄影有百年不遇的,有事先深知的,有突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摆布出来的,多种多样。突发性新闻最精彩。突发性新闻是难拍,因为你事先没准备,这就要看记者的素质,技术是否过硬。主要是思想意识,有没有那种思想准备。新闻照片有很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摄影是公式化的,完成任务型的。报纸上有不少这样的照片。有的是没有办法,不登不行,是一种礼节。这种照片登多了影响新闻摄影记者的形象,也影响新闻界的形象。文字有时不可信,因它可以随便写。照片应是最真实的,最可信的。但有了电脑制作,弄得照片也不可信了,它可以胡乱拼接,头、身子、胳膊和腿,人身上的各个部件随意拼装更换、挪位,而且弄得天衣无缝。搞新闻摄影要有一定的手段。首先有得心应手的相机,并且有一定的装备,如交通工具,甚至飞机等。但思想最重要。搞新闻摄影的记者,要有信息,要有灵活的头脑,要能吃苦,甚至要有牺牲精神,在西方每年都要死几十个人。也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能老一套。摄影也要简练,说明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新闻摄影主要表现人。各式各样的人,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人。人是最难照的,尤其是人的特写镜头,照出每个人的心态更难。景比活的人物好照,景是死的,只要选好角度,用好光就行了。而活的人不断地在动着,变化着。一个人的脸上就有喜、怒、哀、乐多种表情。摄影形式摄影有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会事,一种是让人回味、去联想。新闻摄影要抓住拍摄对象的典型瞬间,再现新闻事实的真情实景及新闻人物的神情相貌,增加人们对新闻的感性认识。新闻摄影的价值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它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形象的纪实性的统一。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能把新闻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与形象的审美价值结合于一体。新闻摄影原则新闻摄影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同时讲究技巧和审美观点。
十:新闻摄影的技巧探讨
感染力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信息含量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象征性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