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证医学的重要区别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其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广泛使用。循证医学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两者缺一不可。而这种研究的依据主要强调临床研究证据。(摘自2000年4月 循证医学培训班 王家良教授讲稿)
二:循证医学毕业论文哪里有范文?
你附得的是基本要求。核医学毕业论文
既然写就得按要求给出处理。
要就快点,come on...
三:循证医学最佳证据来源于什么
你好: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
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循证医学的证据质量分级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分级方法,可以用于评价治疗或筛查的证据质量:
* I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 II-1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 II-2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 II-3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中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 III级证据:来自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权威意见。
英国的国家医疗保健服务部(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使用另外一套以字母标识的证据分级体系。上面的美国式分级体系仅适用于治疗获干预。而在评价诊断准确性、疾病自然史和预后等方面也需要多种研究提供证据。为此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提出了另外一套证据评价体系,可用于预防、诊断、预后、治疗和危害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评价:
* A级证据:具有一致性的、在不同群体中得到验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队列研究、全或无结论式研究、临床决策规则;
* B级证据:具有一致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生态性研究、结果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是A级证据的外推得出的结论;
* C级证据:病例序列研究或B级证据外推得出的结论;
* D级证据:没有关键性评价的专家意见,或是基于基础医学研究得出的证据。
总的来说,指导临床决策的证据质量是由临床数据的质量以及这些数据的临床“导向性”综合确定的。尽管上述证据分级系统之间有差异,但其目的相同:使临床研究信息的应用者明确哪些研究更有可能是最有效的。
此外,在临床指南和其他著述中,还有一套推荐评价体系,通过衡量医疗行为的风险与获益以及该操作基于何种证据等级来对医疗行为的医患沟通作出指导。以下是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推荐评价标准:
* A级推荐:良好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实质性地压倒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当对适用的患者告讨论该医疗行为;
* B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超过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对适用的患者讨论该医疗行为;
* C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能提供益处,但获益与风险十分接近,无法进行一般性推荐。临床医生不需要提供此医疗行为,除非存在某些个体性考虑;
* D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的潜在风险超过潜在获益;临床医生不应该向无症状的患者常规实施该医疗行为;
* I级推荐:该医疗行为缺少科学证据,或证据质量低下,或相互冲突,例如......余下全文>>
四:哪期临床实验属于药学循证评分内容
20世纪90 年代循证医学的理念被引入药学领域,产生了循证药学。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共同编写了《开展药学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师手册,明确提出在药学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本论坛自2012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搭建循证药学方法学教育与传播平台、普及循证理念与方法、推动循证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本届论坛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与中国循证医学中心、INRUD中国中心组高风险用药人群药物管理组及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将于7月28日-8月1日在成都召开。本届主题为“循证药学-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分为基础篇与提高篇。基础篇着重Meta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篇侧重分析和讨论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制作过程的常见问题,并介绍二次研究的前沿方法——网状Meta分析方法。本届论坛特邀全国著名的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和药物经济学专家做专题报告。参会者将获得国家医学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项目负责人:张伶俐教授,项目编号:2015-13-01-017 (国)],具体事宜如下:
五:如何阅读医学论文 循证医学的基础
对“垃圾”论文的认识
当学生们了解到某些(甚至可能是大多数)发表的论文应当扔进垃圾箱,肯定
不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时1,他们通常感到很惊讶。本文第一个框图内列出了论文
被有审稿程序的杂志退稿的某些常见原因。
目前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按标准的IMRAD 格式撰写:即前
言(作者为什么决定进行这项研究)、方法(作者如何进行这项研究,怎样分析所
得到的结果)、结果(作者发现了什么)及讨论(得到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如果
你要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阅读,你应该审查这篇论文方法学部分的科研设计,而
不是审查该研究假设的重要性、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或讨论的深入程度。
严格评价
许多循证医学的教科书2-6和JAMA杂志上发表的Sackett及其同事撰写的医学文
献使用指南7-21,都详细介绍过对科研方法的质量进行评价(严格评价)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名有经验的杂志读者,这些作者提供的结构式审查单绝大部分具有自明
性。如果你不是这样,则请试着回答下列基本的问题。
本文要点
医学杂志发表的许多论文在方法学方面有潜在的严重缺陷
当判断某篇论文是否有效并与临床实践有关时,首先确定该论文阐述了什么临床问
题
阐述有关药物治疗或其它医疗干预措施问题时,应该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阐述有关预后问题时,需要纵断面的队列研究;阐述有关病因方面的问题时,需要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报告尽管在方法学方面不够严格,但可以很快完成,并可以提醒医生注意药物
的不良反应
问题1: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作者阐述了什么临床问题?
一篇科研论文的前言部分应当简明扼要地说明这项研究的背景。例如,“Gro
mmet插入术对儿童是一种常用的操作,因而有人认为并非所有的手术在临床上都有
必要”。在这个说明之后应该接着对已发表的文献做一简要的回顾。
论文为什么被拒绝发表
。 研究没有阐述重要的科学课题
。 研究不是原始性的(其他人已经作了同样或类似的研究)
。 研究并没有真正检验作者所提出的假设
。 应该进行另一种类型的研究
。 执行困难(例如,筛选研究对象),使得作者改变原先的研究方案
。 样本量太少
。 研究没有设对照组或对照不充分
。 统计学分析方法错误或不恰当
。 作者从研究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 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作者之一或赞助者可能通过发表这篇文章获得经济利益)
,
并且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没有偏倚
。 论文写作水平太差,不能被理解
作者应在文章的前言中明确说明要进行检验的假设,否则应该在方法学部分明
确说明。如果假设是以否定的方式表示的,如“在最大剂量的碘酰脲治疗中加入二
甲双胍不能提高对Ⅱ型糖尿病的控制”,则被称为无效假设。
当一项研究的作者开始进行研究时,他们很少真的相信他们的无效假设。作为
普通人,他们通常开始去揭示所研究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差异。但科学家采用的方式
是,“让我们假设没有差异,然后努力去否定这个理论”。如果你遵循Karl Popp
er的教导,这种假设-推导的方法(建立无效假设,然后进行检验)是科研方法的
最基本的要素22。
问题2:进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研究?
首先,确定这篇论文是描述一项原始研究,还是一项第二手(或综合性)研究
。原始研......余下全文>>
六:如何通过一篇文献做临床证据质量评价
1.敏感性分析的含义:
改变纳入标准(特别是尚有争议的研究)、排除低质量的研究、采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等,观察合并指标(如OR,RR)的变化,如果排除某篇文献 对合并RR有明显影响,即认为该文献对合并RR敏感,反之则不敏感,如果文献之间来自同一总体,即不存在异质性,那么文献的敏感性就低,因而敏感性是衡量 文献质量(纳入和排除文献的证据)和异质性的重要指标。
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研究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吉耀第二版P76中)
“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再评价,然后前后对比,探讨剔除的试验与该类研究特征或类型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家良第一版八年制P66、154)
敏感性分析是从文献的质量上来归类,亚组分析主要从文献里分组病例特征分类。
敏感性分析是排除低质量研究后的meta分析,或者纳入排除研究后的meta分析。
亚组分析是根据纳入研究的病人特点适当的进行分层,过多的分层和过少的分层都是不好的。
例 如在排除某个低质量研究后,重新估计合并效应量,并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影响程度及结果稳健性。若排除后结果未 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健可信;相反,若排除后得到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结论,说明敏感性较高,结果的稳健性较低,在解释结果和下结论的 时候应非常慎重,提示存在与干预措施效果相关的、重要的、潜在的偏倚因素,需进一步明确争议的来源。
2.衡量方法和措施
其实常用的就是选择不同的统计模型或进行亚组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偏倚来源,慎重下结论。
亚组分析通常是指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征如性别、年龄或疾病的亚型等进行的分析,以探讨这些因素对总效应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而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的研究以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
建议可以看参考王吉耀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
敏感性分析只有纳入可能低质量文献时才作,请先保证纳入文献的质量!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如果是RCT,可选用JADAD评分。如果病因学研究,我认为使用敏感性分析是评价文献质量(前提是符合纳入标准)的较为可行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异质性的一种间接方法。
有些系统评价在进行异质性检验时发现没有异质性,这时还需不需要作敏感性分析?
我的看法是需要,因为我觉得异质性也是可以互相抵消的,有时候作出来没有异质性,但经过敏感性分析之后,结果就会有变化。
(三)对入选文献进行偏倚估计
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评估(包括作漏斗图,和对漏斗图的对称性作检验)。可以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检验。
人是活的,软件是死的,临床是相对的,统计学是绝对的。
我们应当区分三个概念:
一是:文献/试验质量,现在Cochrane协作网称之为“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二是:文献报告质量,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表达水平的问题
三是:文献所报道试验的试验质量,如试验设计等等
而系统综述/系统评价尤其是Cochrane系统评价一直强调的是第一类的概念,即为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评估,具体内容可在线阅读其官方网之系统评价作者手册5或安装RevMan 5版本后内包含的手册5内相关内容,我再怎么说也没有他们的权威或准确。
95%CI的宽窄实质上反映了试验的精度高低,换言之,上下限的间隔较小、则其精度高,也即是意味着数值资料可靠性比较高,其结果可信度较高,反之则提示可能由于原始数据“丢失”,或样本数量较少所致。但可行区......余下全文>>
七: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终审有退稿的吗?终审多长时间呀?
也不能排除退稿的可能的。关于终审,可及时关注状态,有任何结果,编辑人员是可以给出一定的反馈信息的。
八:系统评价:ASCVD降脂方案哪个更好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曾将循 循证医学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 最近,Sackett教授本人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义,使之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循证医学的最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尔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 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 l.将最佳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这三大要素 循证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和收集最佳临床证据旨在得到更敏感和更可靠的诊断方法,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方 案,力争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结果。掌握熟练的临床经验旨在能够识别和采用那些最好的证据,能够迅速对患者状况作出准确和恰当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求根据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对治疗方法的期望程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并真诚地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只有将这三大要素密切结合,临床医师和患者才能在医疗上取得共识,相互理解,互相信任,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重视确凿的临床证据 这是和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传统医学主要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遵从上级或高年资医师的意见,参考来自教科书和医学刊物的资料等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显然,传统医学处理患者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个人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编辑本段主要区别 传统医学并非不重视证据,更不是反对寻找证据。实际上传统医学十分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在实践中善于寻找证据,善于分析证据和善于根据这些证据解决临床实 循证医学际问题。但传统医学强调的证据和循证医学所依据的证据并非一回事。在传统医学的模式下医师详细询问病史、系统作体检,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力求从中找到有用的证据——阳性发现;医师试验性地应用治疗药物,观察病情的变化,药物的各种反应,从而获取评价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的证据。利用这些证据,临床医师可以评估自己的处理是否恰当。如果效果不理想,则不断修正自己的处理方案。在实践中临床医师从正反两方面的经历中逐渐积累起临床经验,掌握了临床处理各种状况的方法和能力。这种实践仍然应该受到鼓励,这种个人的经验仍然值得重视,但此种实践存在局限性,不可能满足现在的临床活动的需求,因为它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临床活动,容易造成偏差,以偏概全。一些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不为临床医师所了解而得不到应用;一些无效或有害的治疗方法,由于长期应用已成习惯,或从理论上、动物实验结果推断可能有效而继续被采用。例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仍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中用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因为在理论上该药扩张动脉和静脉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心脏的 循证医学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也证实,此种作用的确可以产生有益的短期效应。但......余下全文>>
九: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是否能升本科
哪个专业都可以专升本,只要是大专大三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然后升到别的本科学校
十:王宏宇的文章发表
1、王宏宇,“青少年血管病变早起评价的价值——中西方指南带来的思考”,《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2、王红漫,陈登容,王宏宇,“心踝血管指数在老年人大动脉将硬度诊断中的意义”,《中华老年多器官病杂志》,2009,8(4)3、王宏宇,刘康,龙胜利,陈安强,胡小丽,王敏,“中国贵州苗族人群血管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9,25(8)4、王宏宇,王金波,刘国英,肖月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佘普酶与爱通立溶栓死亡及非致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09,11(4)5、王宏宇,王敏,李丽红,王小彦,刘文红,“心-踝血管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6、王宏宇,王敏,李丽红,刘康,芦娜,“脉搏波速度,心-踝血管指数和踝臂指数评价血管早期病变”,《中国民康医学》,2009,21(9)7、王宏宇,“血管病变早期评价技术系统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8、王宏宇,刘天虎,李霞,刘淑华,郭华莉,楮洪毅,“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功能”,《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9、王宏宇,胡大一,贾三庆等,“急性心肌梗死替奈普酶溶栓治疗脑卒中与死亡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7)10、王宏宇,张莉,王建华,王杰超,金仲群,董风群,“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兔颈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研究”,《中华超声临床影像学杂志》,2008,17(7)11、王宏宇,刘文红,高彤,王小彦,“北京奥运场馆建筑地农民工身体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12、王宏宇,杜大勇,李运田,丁康,李艳,“原发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弹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2008,12(7)13、王宏宇,马志敏,“第四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记录摘要”,《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7,19(21)14、王宏宇,杜大勇,刘文红,李运田,“原发高血压患者脉压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7,19(21)15、王宏宇,“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CAVI)——一项新的动脉硬化评价指标”,《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7,19(21)16、王宏宇,“主动脉腔径、主动脉将硬度和压力波增强指数”,《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7,19(21)17、王宏宇,杜大勇,柳杨,李运田,“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冠脉介入术的预后评价”,《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7,19(15)18、王宏宇,苗榕生,“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特征分析”,《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6,18(21)19、王宏宇,胡大一,曹雅旻,吴彦,“我国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原因的初步调查”,《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20、王宏宇,李运田,杜大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肌钙蛋白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中国医学导刊》,2005,7(2)21、王宏宇,胡大一,“动脉僵硬度与收缩期高血压综合征(下)”,《中国医刊》,2005,40(8)22、王宏宇,胡大一,“动脉僵硬度与收缩期高血压综合征(上)”,《中国医刊》,2005,40(8)23、王宏宇,胡大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于心血管危险控制——临床试验”,《中国医刊》,2005,40(5)24、王宏宇,胡大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于心血管危险控制”,《中国医刊》,2......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