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治得失

一: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书作为“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代表作品,问世几十年来一直常胜不衰,对于此书的看法也存在两极分化,莫衷一是。此书作为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阅读,无论站在何种角度,这本书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敬之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甚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着实在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着力陈述制度须合于本国传统,须合于人事。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值得我们加以学习、领会。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舞文弄墨,谈到解决一些中国问题时,张口必称与国际接轨方可解决。疏不知,他国的制度并不一定就适合我国国情,还不如运用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当然,传统文化中肯定是既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可是,不管是好是坏,事实上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糟粕固然应该摒弃,可这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也就是说,中国问题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解决办法。当我们跳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历史,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后发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

读完此书,一方面受益匪浅,校正了自己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疑惑,总觉得钱穆先生对元清两朝颇有微词,很是蔑视,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对清朝的评述上面,虽然我也比较赞成钱穆先生的说法,即清代是部族政权取代了以往历代的士人政权。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一方面固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本族实行统治,所以部族政权对士人政权的证券就成了必然性;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围于汉人及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当中的他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原有的政治制度加以继承,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可能的统治。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也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其中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治制度。既然汉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失都是情有可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被人理解的,那么论及到清朝怎么就完全不适用了?所以说先生在对满清的评述可能带有过多的私人感情色彩。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什么时候写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根据钱穆先生1952年在香港做相关讲演编成。

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叉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没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选C

四: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他的学问的深厚体现在这样几点,一个是钱穆说话很清楚,《中国政治得失》开篇第一节就写的好:中国政治从秦汉开始,“秦只是汉代的开始,汉大抵是秦代的延续”,对仗的一句话,把一大段乌七八糟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很干净,句子也漂亮。这几年在学术领域极其浅薄的经历已经让我知道,做学问,写个万字,十万字的文章并不困难,难得是把万字,十万的文章用千字表现出来,这点很不容易,要大学问才可以,而钱穆显然有这样的大学问。二、钱穆的学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极其扎实的积累。深度上举个一个例子,钱穆写道唐朝的灭亡时候说唐代兵役制度后期,地方军事负责人为了侵吞部下的财产而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士兵搞死,并且补充“这许多事情,正史说不记载,要在许多零碎文件中,才可看到。”学问好不好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另外在前文的叙述里,钱穆说道丞相等等官名的来历来源于祭祀或者皇家时(这有点像现在的日本,比如现在日本的很多部长级别的官员名称还是以皇家雇佣人员的形式命名,如‘官房’,即便是实际工作已经是服务人民性质的——keke),一一举例的架势也很精彩,只是我不能确定这个在你们文史圈子里是否是属于常识。另外在广度上,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或许这个观点不正确或者钱穆在世的时候不认同——虽然钱穆是以正面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形态而自居,但是实际上,钱穆对与中国政治的分析,完全是运用了西方政治学的说法,当然我的这个表述是有问题的,因为政治学作为一个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有东方或西方的差别,只应该有流派或形态的不同。不过钱穆很明显的,他与黄仁宇,偶粗略的觉得大约是一个大的路数上的,同我见过的对中国政治形态的描述相比,其共同特征都是重于技术细节的描述,重于技术分析,重于赋税;而不去追究什么意识形态等等的问题。这点很好。很专业。钱穆必然对西方的政治历史等等有着极其清晰的了解,并且有研究,否则写不出这个东西来。

这里说道黄仁宇,倒是很想把黄和钱穆做一个对比,虽然我同样不确定在你们学界是否能够把这两个人放在一个等级上。不过在我这里可以,因为这些中国非大陆的确的关于“基于历史的政治经济分析描述”的文章里,我认真看过的就两个人,死了的男人钱穆,还是刚刚被你推荐的;另一个是黄仁宇。

钱穆和黄仁宇的底子不一样,钱还是基本上是老的国学地址,很传统,毕竟,这个和钱的长期做中小学老师经历,以及后来燕京大学、北大的经历分不开的。而黄是一个中华民国的中级军官出身,后来考研考到国外去了,估计当时出国留学不要考GRE,所以比较好考。后来黄一直在米国教书。说是黄的文章,比如《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21世纪》《撒克逊河边谈中国历史》等等都是英文写的,后来让中华书局的先生们翻译成英文。至今看万历……的时候,都能看到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痕迹。实际上,黄的研究问题的思路比钱要严谨的多的多,黄的《万历十五年》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引用都有75~120个不等,固然这个是做学问所必须的并不值得稀奇,但是其文章中只要是非个人分析的内容全部有出处,而且出处能详细记载到页码并摘录,仅此一项,就极其值得佩服的——要么是佩服黄仁宇本人,要么是佩服美国的整体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而钱穆的文章中,明显在某些地方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不过钱穆没有引用各种注解绝对不是什么不正确的事情)甚至都带有一点牢骚。当然作为一个非正式学术文章,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即便是其是正式的学术文章,这些问题也不是问题!但是总归感觉上不一样的,特别是与黄的东西相比。

这里说两个偶觉得的,钱穆的东西不如黄仁宇的地方。先说一个,钱穆超过黄仁宇的地方:是钱穆的学问偶感觉比黄仁......余下全文>>

五: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政治得失》开篇第一节就写的好:中国政治从秦汉开始,“秦只是汉代的开始,汉大抵是秦代的延续”,对仗的一句话,把一大段乌七八糟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很干净,句子也漂亮。这几年在学术领域极其浅薄的经历已经让我知道,做学问,写个万字,十万字的文章并不困难,难得是把万字,十万的文章用千字表现出来,这点很不容易,要大学问才可以,而钱穆显然有这样的大学问。二、钱穆的学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极其扎实的积累。深度上举个一个例子,钱穆写道唐朝的灭亡时候说唐代兵役制度后期,地方军事负责人为了侵吞部下的财产而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士兵搞死,并且补充“这许多事情,正史说不记载,要在许多零碎文件中,才可看到。”学问好不好就在这里看出来了.

六:举出两例说明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他的看法 30分

读钱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历史不断变化,从未停止过,而随之而生的政治制度,也从未停止变化。

政治是许多有才智的人博弈的产物,总有其有价值的地方。很多东西到今天还在用,只是改变了形式。

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基本上还停留在高中课本所提供的水平上,事实上,就算不带有任何一点意识形态的偏见,对认识真正的历史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钱穆认为满清的大多是制度不能成为制度,而只是法术,即方法和权术。他认为,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清朝的统治完全是出于满清部族的私心,因此并不能说为制度。

钱穆还认为,西方社会是有阶级无流品,而中国社会是有流品无阶级。在现代,国企、银行职员便是好的,而农民便是不太好的。而国人对于流品的追求也显而易见,比如公务员考试里夸张的录取率。

但是钱穆这本书有点局限于制度研究,对于宋朝的政治得失看法有失公允。宋朝虽然加大了制度上的君权,但是“不得杀士大夫”的祖训造就了一个士大夫共治的政治形态。这是很多朝代无法比拟的。

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历史,是这本书中体现钱穆先生治学的一个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一般来说,一项制度皆因时势需要而产生,在初创时期往往会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进,时势新需要的出现又会使它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

比如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均是“制度”,研究这两个制度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制度的很多方面甚至比当今史实的选拔人才、干部的方法都科学、适用,但为何会出现上述弊端呢?中国古代选官时,只让读书人做官,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读书,这本没错,但只让读书人做官就会使社会上有才能的人只去读儒学经典而不思其他进取之路。

七: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买哪个版本

九州出版社,当当老version。

pan.baidu.com/s/1sj5eT9z pdf版本

八:求钱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PDF电子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df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