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①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
二:人民群众行使人民主体地位的权利有哪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保障人民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社会监督、权力监督的主体地位;既保障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8个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准确把握人民主体地位的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三: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一、实践的主体是人,但并非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这里所说的“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质的方面看它必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从量的方面说它必须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这里所说的“实践的主体”是指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它是相对于实践活动的次要力量而言的。人民群众总是实践的主要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首先,人民群众其中主要是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经常改进生产工具,积极积累生产经验,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劳动群众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设备。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一切科学文化知识,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动摇或摧毁那些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一定阶段,有的剥削阶级或社会集团作为人民的一部分,也能参加这个斗争,甚至成为斗争的领导者。然而人民群众终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身争得的。归根到底,决定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实践总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质上是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实践的主体是人”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关系
首先,两种说法的区别是角度不同。相对于实践的客体——客观世界来说,实践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这里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改造者,客体则是被改造的对象,两者通过实践活动而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主体”是从实践基本要素上讲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说的是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和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和实践主体中的主要部分,这里的“主体”是相对于次要、从属而言的,是从实践主体的量的关系上讲的。因此,我们绝不能把这两种说法中“主体”等同起来。
其次,两种提法有着内在的联系。把握“实践的主体是人”是进一步把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前提,只有把握了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把握相对于“主体”中的次要力量或次要部分而言的主要力量、主要部分。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则是对“实践的主体是人”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仅仅把握实践的主体是什么还很不够,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主体中主要力量、主要部分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仅仅把握事物的质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余下全文>>
四: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市中的主体作用
这句话弄错了主客体关系,违反常识,依法治市的治理权在党政手中,民众发挥主体作用是缘木求鱼。
治市不管依法与否,民众都只有民主监督权。
五: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英雄人物在历史中作用的关系
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六: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首要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最本质的东西”,它们“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它们“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八条“基本要求”的第一条,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什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共产党人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政治灵魂,这就意味着我们党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世界观,按照这一世界观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使唯物主义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照亮了工人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同此前统治社会历史理论领域的历史唯心主义相比,有两条根本区别:一是它揭示了社会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而历史唯心主义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二是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历史唯心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由少数人的意志或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支配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正是因为它把历史看作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则是同它把历史看作人民群众的活动不可分的。恩格斯曾经指出,要探究历史人物思想动机背后的历史的真正动力,那么问题所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既然是人们自己的活动构成了社会的历史,而社会规律就是历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联系,那么,只有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理解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进而揭示其规律。这说明,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最根本的原理。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关键所在。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观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这里所说的“主体”,首先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就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第二,人民群众是实践——认识的主体。我们之所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因为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与客体相对应的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孤立的个人无法生存。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结合在一起的人民群众,才能从事生产,认识世界,创造历史。第三,人民......余下全文>>
七:简述人民群众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与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不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发生作用的。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参与。
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但这不等于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人的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①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
②政治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阶级对抗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极大地被抑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义。
③精神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