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尧、舜、禹是禅让还是篡权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可能是一个千古骗局。
按照传统的说法,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然而这种说法有多少真实性呢?主张禅让说法的,主要是后世的儒家学者,最早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尚书》。然而,儒学家终究不是史学家,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因此极力推崇所谓的“大同”社会。
对“禅让”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有《韩非子》和《竹书纪年》。《韩非子·说疑》中记载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竹书纪年》中说: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大家都知道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者,法家可不会虚构什么理想的社会;《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几百年,而且是国家正史(《史记》并不是国家正史)。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尚书》记载了禅让的故事,然而,一些史料,特别是甲骨文的大量发现,证明《史记》中有很多错误之处。相反,甲骨文的记录与《竹书纪年》的内容惊人一致。
尧舜时代以前已形成子传父业的传统,不可能到了尧舜突然来个“禅让”,据记载,黄帝之后传位给其孙颛顼,颛顼之后传给其侄帝喾,帝喾之后传给其子挚,挚不仁,诸候立挚的弟弟尧为帝。从以上帝传谱系来看,基本上是子传父业,尧也是黄帝的后代,因其兄挚昏庸无道才被诸侯立为君主的。而禹以后,就是公认的“家天下”,因此,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个“禅让”的真空时期,也不于理不通的。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
再来看看五帝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血缘关系,只不过舜是黄帝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而且后来多半是旁支,到他这一代时,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了,就象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将《史记》的说法就是“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所以,在舜之前都是父子(叔侄)相传,如果在舜之前也都是禅让的话,那么“禅让”还有一点可信度。后来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禹之后就是父子相传的家天下。所以,这两次仅有的“禅让”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很难站得住脚。
可笑的是,尧舜禹如此充满血腥的“禅让”,后世之人纷纷效仿。历史上共记载了十次“禅让”事件,除上述两次外,还有以下八次: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其中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可见后世英雄早已看透了尧舜禅让“作秀”的真相,不过没有人说破而已。
近年来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的时代很可能贫富分化已非常严重,已经迈入阶级社会,从墓葬规制和陪葬品的多寡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的等级。比尧、舜、禹时代还早3000多年的西水坡和城头山遗址,都发现了人殉,人殉是人类迈入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就算仍处于原始社会,连猴群产生猴王都难免经过一番争斗;丢一根骨头,几只狗都要拼命去争抢,禅让的传说实在太温文尔雅,太过理想化了。尧、舜、禹三代君位相传,与其说是不切实际的禅让,不如说是摄政官和君主的儿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即便在传说中,帝舜......余下全文>>
二:关于尧舜禅让的真实情况?
我个人认为禅让之说全不可信。其实我从初中第一次在“中国历史”课本上学到这段时就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倒退着发展呢?为什么古人都那么贤良,而现代人反而越来越差了,为争夺帝位一个个自相残杀,那是不是说明人类在倒退,要完蛋了?
这个疑惑从没有人可以给我解答,当然,在那种中学的填鸭式学习情况下这根本就是不应该提出来的疑问,所以它在我心里一放就放了十多年。最近听了一次讲座,听老师说起原来史学上早到荀子起就已对这个问题提起过争议,这才知道原来历史课本上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原来我的这个疑惑早就有人疑惑过了。于是我查看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个事情的原委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什么会形成“禅让”这一种说法呢?有一派学者认为是孔子编造出来的,因为他的一套理论是要求“以礼以仁治国”,他需要一些实例来佐证,于是他挖出离他已有一千五百年的遥远统治者加以美化,因为那时候甚少文字记载,许多东西可以由他言说。孔子是以授徒出名的,他有弟子三千,每一个人都出去说一遍他的话,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他有弟子三千呢,而且这些弟子后来还又收弟子,“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样重复下去,这个“禅让之说”就越变越真了。
当然一切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它产生的基础。如果尧舜都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孔子想编禅让也没法编,所以这件事的基础是建立在尧舜二人都没把帝位传给儿子这个基础上的。那么他们为何不传子呢?这件事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他不喜欢,人民也不喜欢,这就使得他没法传位给儿子,谁让他忙于国事没有教育好儿子的呢。
第二种说法是《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说舜是个极厉害的人物,很有手腕,早早就把民心都拢络了,尧想不传位给他都难,这就是个典型的权力斗争的故事了。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至于舜老了被迫传位的故事就更惨,说禹为了抢到舜的帝位而把他孤苦一人流放到南方,连两个爱妃都不许带,这才有了“湘妃斑竹”的凄婉故事。
正史上说舜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病死在苍梧,多么动听的鞠躬尽瘁的故事,而那个“流放”的版本又是多么凄惨。所以历史的真象到底是怎样的实在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流传下去一个不同的版本,就象“古”这个字的象形一样---通过10代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古”了,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增减些东西。我们后人现在要知道那么久远并且没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历史真象真是相当困难,但只要仔细搜寻,认真分析,还是不难找出蛛细马迹。
再有一种比较新的说法是说,尧舜禅让是因为原始公社时期人类统治传位法则进化的不完善而造成,那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人们都没有父子相承帝位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之前从黄帝开始就是把帝位传给儿子的,然后儿子又传儿子,这样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说禅让是原始社会的特点也是不正确的。
对尧舜禅让这个美名抽丝剥茧,最后反映出的真象竟然是它只不过是中国数千年王朝史中一次异姓夺嫡的常见故事。自古就是胜者王候败者寇,夺到君位的人立时就成了圣人,是什么真命之主,没有夺成的就是篡位弑君,大逆不道。所以尧舜不过是两个夺位成功的“能人”,并且在事后很好地粉饰了自已,不让人看到他们血腥夺位的真象。比如舜为了掩饰自己为工位而杀死异母弟弟的恶行,就拚命宣传是这个弟弟不好,先想谋杀于他,还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无数次帮弟弟恶毒谋杀自己,所以把目盲......余下全文>>
三:禹尧舜怎么念?尧舜禹的“禅让”
yu三声 禹
yao二声 尧
shun四声 舜
shan四声rang四声 禅让
四:”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尧是远古时期有名的贤德之君,他是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个帝。他不唯亲是举,大力举荐有才干的舜为自己的继任者,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有名的“尧舜禅让”。但是现在却有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准确性,毕竟这仅仅是远古
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人把它诉诸于文字。所以,关于尧舜之间权力交接的真相,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后世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争论的同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可“举贤”说的,因为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的传统美德。传说中,舜姓姚,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后母心胸狭窄,而且心地狠毒。后来,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飞扬跋扈,在父母面前,他经常说哥哥舜的坏话。舜的父亲也被其后母和弟弟拉拢到一起,站在他们的战线上。所以,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商量,如何找机会害死舜,这样,象就得以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但舜心地善良,并不介意他们的故意刁难。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后母和弟弟也很好。
那时候,尧已经八十六岁了。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于是叫大家推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一致推举很有威望的舜。尧听后,决定先考验考验舜。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并且派舜到各地去同人们一起干活。他先派舜来到历山脚下去种地。在舜来之前,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不时地发生一些冲突。等舜到了那儿后,农民们在舜的教化和领导下就变得互相谦让,经常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接着舜又被派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儿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质地粗劣,等到舜一去,陶工们在舜的组织下,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总之,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愿意跟随着他。那时候,父权制已经确立,人人可以拥有财产。由于舜的才能,舜拥有了许多私有财产。
舜的瞎父亲和弟弟象听说舜有很多财富,又起了坏心。有一次,父亲叫他修补粮仓的屋顶。当舜沿梯子爬上屋顶的时候,他们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借机把舜烧死。舜在屋顶看见起火了,想找梯子时,梯子已经被狠心的父亲和弟弟藏得不知去向。幸好当时,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灵机一动,双手平举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来。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舜并没有怪罪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尊老爱幼。一计不成,他们又设计了一个陷阱。一天,他们叫舜去掏井。当看到舜跳下井后,象和他的瞎眼父亲,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石头丢下井去,把井填没了。他们企图把舜活活埋在里面。后来聪明的舜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尽管父母兄弟对待自己不好,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于是,一家人就开始和和睦睦地在一起生活。
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后感到很放心。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黄道吉日,尧在京城南郊举行了重大的禅让仪式。当尧庄严地把代表权力的皇杖交给舜,舜恭敬地接过权杖的一瞬间,臣民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这就是一般历史书所说的“尧舜禅让”。因为它以群众推举或领袖授权为基础,所以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拥戴说”。据说尧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想把皇权交给舜,而且当时尧的儿子丹朱也非常想继承父亲的大权,但碍于当时舜的声望而迟迟没有下手。所以在尧死后,为了避免冲突发生,舜就避开丹朱到了南河之南。但那时天下的诸侯不到丹朱那里去朝见,反而跑来朝见舜。如果想打官司,他们不到丹朱那里去,都跑来找舜。于是,人们编出的歌谣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所以,经过诸侯和民众的拥......余下全文>>
五:尧舜禹之间的帝位真的是禅让吗?
相信史记的你就认为是真的。相信人性本自私的你就会怀疑。
中国的血统不足以让他们做出这样的事。谁不想做老大,谁不想把老大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子孙?
每一个历史故事的背后总是掩藏了无数的真相。
六:尧舜禹"禅让"一说 古籍中究竟有多少漏洞
《古本竹书纪年》,此书明白无误地记载了尧、舜、禹之间的残酷斗争: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尧与舜是翁婿关系,为了权力,做女婿的囚禁了岳父,待帝位稳定后,又把岳父流放到了远方。这种政治斗争是何等的残酷!(摘自网络)
七:尧舜禹禅让传说意义和实质
尧舜禅让的传说,主要是儒家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而对这件事大肆渲染。儒家的理念,就是天下为公,社稷重君为轻,选贤举能等等。但是禅让往往被后世权臣篡国利用,为自己博得美名,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当然传说不可能是胡说,肯定是有其真实的来源。虽然一般认为人性以私心为主,很难想像有人能将自己的权利让给别家人。然而我们不能用现代社会的思想,来看待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行为,也许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私有制,但公有制的观念还是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另外,禅让制也可能是几大政治势力激烈角逐后,最终形成的妥协,即在那种情况下将酋长位置让给别人是可能的。比如尧的禅让,舜的家族在那个时候可能势力很强,尧与舜家族势均力敌,而尧的子孙又能力不如舜,尧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只能让出权位以求得平安。再看舜的禅让,这一点就更加明显。禹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崇高的威望,而且为了治水方便,禹将全国划为九个州,九个州的领导人最终听命于禹。这样一来,在舜在位的时候,禹已经成了实际上的君主,舜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所以舜即使想将王位传给子孙也是不可能了,因为他的家族无法获得人们的支持,因此舜的选择只有禹,毫无悬念。虽然禹接位前也是像舜一样推让,人们却容不得他做作了。
看后世的那些乱臣贼子的行径,明明是巧取豪夺,却非要假借上古圣贤的典故,为自己的篡夺博个美名。明明是紧急地逼迫皇帝写禅位诏书,诏书来了却又假惺惺地推让,表现得皇帝是主动让位而不是出于被迫,而自己则是被迫接受,好像很不情愿接受皇位以后,却又说这是上天的选择。如此做作,令人作呕。
八:尧舜禹的禅让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校习
中国人都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尧是中国史前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老了以后把拉置让给了舜,舜老了以后又把位置让给禹,禹老了以后又让给了益(后被其禹之子启夺位)。这三者不把位置传给儿子,而是让给了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代表了先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也体现了上古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九:古代尧舜禹的禅让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社会,有记载的是从三皇五帝始,从尧舜时期的公天下到夏启后的家天下,从奴隶制到封建社会,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古代社会,最被后人向往的时代是尧舜时代,据说在那个时候,天下清平,人民安居乐业,统治者无比圣明,天下是传给有德之人,而不是世袭制传给自己家的孩子。
十:思考从尧舜禹的禅让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私有制的产生, 以及人类发展的过程 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 当生产力水品极度低下的时候不得不实行公有制, 这样人类才得以生存; 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私心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想要的更多,不只只是吃饱穿暖了,但这时候生产力还没达到人人平等的水平,所以这个时候私有制才是促进时代的发展;最后当生产力水品相当高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的时候,又会回到公有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