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北调的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是指把长江流域水资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1。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基础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2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3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2016年1月8日10时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泵站开机运行,标志着东线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供水开始。
二:南水北调线路图的介绍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相互联通,可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三条调水线路都需要建设。
三: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基本介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2]11号),调整后的组成人员如下:国办发〔2013〕65号: 根据国务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国务院对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作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名单通知如下: 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 张高丽 (国务院副总理) 副主任: 汪 洋 (国务院副总理) 成 员: 徐绍史 (发展改革委主任) 陈 雷 (水利部部长) 万 钢 (科技部部长) 杨焕宁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 楼继伟 (财政部部长) 姜大明 (国土资源部部长) 周生贤 (环境保护部部长) 姜伟新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李盛霖 (交通运输部部长) 盛光祖 (铁道部部长) 韩长赋 (农业部部长) 周小川 (人民银行行长) 刘家义 (审计署审计长) 鄂竟平 (南水北调办主任) 丁向阳 (国务院副秘书长) 杜 鹰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邵 宁 (国资委副主任) 贾治邦 (林业局局长) 宋大涵 (法制办主任) 王禹民 (电监会副主席) 励小捷 (文物局局长) 胡怀邦 (开发银行董事长) 王安顺 (北京市市长) 黄兴国 (天津市市长) 张庆伟 (河北省省长) 李学勇 (江苏省省长) 郭树清 (山东省省长) 谢伏瞻 (河南省省长) 王国生 (湖北省省长) 娄勤俭 (陕西省省长) 主要职责(一)研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起草有关法规草案;负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及办公会议的准备工作,督促、检查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就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协调落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有关重大措施。(二)负责监督控制南水北调工程投资总量,监督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执行情况;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立项和可行性研究以及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汇总南水北调工程年度开工项目及投资规模并提出建议;负责组织并指导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建设年度投资计划的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计划、资金和工程建设进度的相互协调、综合平衡;审查并提出工程预备费项目和中央投资结余使用计划的建议;提出因政策调整及不可预见因素增加的工程投资建议;审查年度投资价格指数和价差。(三)负责协调、落实和监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参与研究并参与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方案;参与研究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水价方案。(四)负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五)参与协调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六)组织制定南水北调工程移民迁建的管理办法;指导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监督移民安置规划的实施;参与指导、监督工程影响区文物保护工作。(七)负责南水北调工程(枢纽和干线工程、治污工程及移民工程)的监督检查和经常性稽察工作;具体承办南水北调工程阶段性验收工作。(八)负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及宣传、信访工作;负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与外国政府机构、组织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九)承办国务院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简述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地理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意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经济,生态。
以下是各自内容介绍:
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南水北调工程”,内容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就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因其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该工程也被部分人反对。
五: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工程(项目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未建项目),是指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西线1工程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青、甘、宁、蒙、陕、晋等中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坝址处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干线是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西线工程 总体布局为: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 四川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立方米; 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立方米。 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西线调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的缺水问题,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项目规划分三期实施,西线工程规划于2001年通过审查21。目前,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仍未进入基建审批阶段的程序。
六:丹江口水库的介绍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丹江口水库 ,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丹江口水库,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横跨湖北、河南两省,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4.8亿立方米,水源来自于汉江及其支流丹江。水库多年平均面积700多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将达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25年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保持优良。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开始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最高。丹江口大坝附近水质透明,水面宽阔,风平浪静,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七:分别说明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工程的优点和缺点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