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精神的本质内涵 10分
论公共精神
潘强恩
内容提要 “非典”疫情使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使社会经济发展蒙受损失。面对病魔侵袭,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展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特别是一大批抢救病患者的白衣天使、置生死于不顾的解放军战士、不遗余力研究病因病源的科研工作者、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安抚民心的政府干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事情:得知患病后恶意接触健康人群、为逃避隔离而四处游荡扩大病源、拒不接受治疗甚至逃离医院……反省“非典”疫情的蔓延,社会每个成员都深刻地感受到日常公共生活伦理上的警示,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公共精神的话题。
公共精神是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公共精神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
简单地说,公共精神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在这次“非典”疫情危及社会整体利益和每个人的自我利益时,医疗战线的白衣战士、医学专家视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广大公民的主动参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实际行动,都是公共精神的具体表现,从而为战胜“非典”和搞好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也促进了一个社会的成熟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倡公共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需要。个人的行为习惯既反映其道德修养的程度,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
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实践证明,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提高了公民个人的素质,而且促进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公共精神通过伦理道德渠道规范公民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特点,促使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需要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为优化公共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公共精神的这种普遍性和亲和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化,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在行为上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尤其是经历了抗击“非典”的洗礼,从我们的政府到每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公共精神的重要,进而有了塑造良好公共精神的强烈愿望。
公共精神同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要知道,公共精神的内涵或许有文化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经验而言,其基本内涵具有普遍性。它小至礼貌、谈吐优雅、谦逊、尊重他人、敬老爱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余下全文>>
二:如何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
公民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共生活中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及行为,并以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对“私人领域”的超越和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其中,它包括着对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定.此外,公共精神还包括独立人格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意识等基本内涵和公共性、公正性、渗透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对于我国推进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精神在我国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与今天所产生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化的基础上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有一定的差别.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共精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还不成熟,在社会各方面存在缺失的现状.这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如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缺乏公共性的公共权力、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和公共空间的狭窄、社会成员缺乏自律自控意识等.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地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国旗下演讲 题目是 我们需要公共精神 写出你的看法
公共空间意识在我心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由一位心里学家进行的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这个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测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这说明,在公共场合,任何一个人会有下意识的保护自我的意识。而你是否曾经在不经意间,在一个公共场合,冒犯了别人呢?你是否曾经在自修时间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你是否曾经在餐厅的桌子下留下了你不小心碰掉的排骨骨头?你是否曾经在洗手间里和你的朋友泼水玩耍,却没注意到泼出的水溅到了刚好路过的人身上?其实,你这些不经意的小行为,或多或少,都是对公共空间内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公共空间和集体利益的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现在的我们,听到“公共空间意识”,会觉得是一个新名词,有一种陌生感,但事实上,这个名词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离我们也一点都不遥远。
“公共空间”(PublicSpace)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重新阐释的,是欧洲文化自古至今的一大亮点。
在西方,父母从孩子刚刚学说话开始,就反复跟他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有些人把中国人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归结为中国文化使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固然有差异,但是世界文明是共同的。这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各国的礼仪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崇尚礼貌则是全球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当代俄罗斯哲学家丘马科夫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文化使人们不同,不是外在的不同,而是内在的不同。文明联合人,使人们互相之间相似。”
其实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应该尊重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知道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公德意识。
最近,市教育局组织杭城各中小学一起开展了丰富的有关公共空间意识的各种活动:
有“文明行为大调查——什么行为最troublesome?”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校园网站投票、采访谈话等方法,利用班(队)课、主题大队活动,鼓励同学以情景AB剧、辩论会、演讲等形式,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进行探讨,减少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次数直至杜绝。总结出十个“最讨厌别人妨碍我的行为”;有“漫画创作活动——这里的好quiet!”活动,以“静”字为切入口,举行校园内“这里的静悄悄”漫画创作活动。引导青少年思考“为何静、何处静、何时静、如何静”,从而自觉做到课堂学习保持安静、自修作业保持安静、图书阅览保持安静、就餐就寝保持安静、重要集会保持安静;还有“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图标征集——这样的行为才最cool!”活动,征集“请你照我这样做”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图标,将评选出的图标在校园内公共场所进行分发、张贴,营造浓厚宣传教育氛围。在这里,我代表学生会邀请同学们积极地去参加以上活动。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公共空间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我......余下全文>>
四:市民精神内涵和界定
你的悬赏太少了,给你个我觉得说得还不错的copy吧,你要是想要好的回答就提高悬赏,要是你愿意给100分,我可以仔细的回答你的问题。
市民精神应该包含的东西很多,比如平等精神、宽容精神等等,但对于一个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来说,还有什么比民主和法治精神更为重要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民主和法治精神,那我们塑造的市民精神就不是现代的市民精神,而是古老的传统的市民精神。
民主和法治精神对市民精神之重要,是“怎么宣传都不为过”的。因为不管你是哪个城市的市民,也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市民,你首先是一个公民;而一个没有民主和法治精神的公民,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因而也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市民。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把“法治国家”的目标写入《宪法》。此后,李慎之先生在一篇谈公民教育的文章中说:大家常说,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做人,但是到底做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应该是学做现代化国家的“公民”。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当然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抛果皮纸屑,要在公共场所礼让老弱妇孺,要有奉献、友爱、创新等等精神,但这只是低要求,是任何时代的人都应该有的基本修养,并不能成为现代公民的本质。相比之下,让公民懂得现代国家的本质是什么,清楚权力和权利的界限,弄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宪法,什么是司法独立,显得更为重要。
这个讨论市民精神的城市,最近有这样一件事情被新华社批评:饥市的一个下岗职工,自己搞一点生意,但每年要交近万元的24项税费,还要交有关部门要求订阅刊物的费用,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却一点也没享受到;不仅如此,开业前,给几个部门“烧香”,就花了五六千元,还要时不时被那些“部门”几千几百地罚,反正理由有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创业也好创新也罢,从何谈起呢?就是你甘愿奉献,也不容易找到来由和去向。这个城市开展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但在这种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罚你个几百几千还理直气壮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地方,要“加快发展”的确不容易。
说到底,理想的市民精神就是要有健全的公民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历史上,中国的现代进程九死一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公民。把市民精神当做“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品位”的精神存在来看待,的确显示了这个城市的深谋远虑,惟其如此,更不应该舍弃更重要的精神内涵———民主与法治精神。
五:如何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
公民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共生活中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及行为,并以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对“私人领域”的超越和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其中,它包括着对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定.此外,公共精神还包括独立人格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意识等基本内涵和公共性、公正性、渗透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对于我国推进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精神在我国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与今天所产生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化的基础上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有一定的差别.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共精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还不成熟,在社会各方面存在缺失的现状.这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如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缺乏公共性的公共权力、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和公共空间的狭窄、社会成员缺乏自律自控意识等.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地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公共精神的基本概述.主要对公共精神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引出公共精神的概念,并探讨公共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重点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集中体现为诚信守诺意识弱化、社会公民意识淡薄、文化创新意识不足、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民责任意识缺乏、公平正义意识薄弱这六个方面.第三部分:培育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寻找与之相应的指导思想,即借鉴西方正义理论的积极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第四部分:完善社会各项制度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具体从建构公民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治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培育公共精神的路径.第五部分:落实社会文化教育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思想保障.
六:思修公共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人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以不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和公共生活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也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人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人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深人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七:律师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和律师的法学知识结构塑造了律师与其它行业相比独有的个性、气质、品德、人格,造就了律师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乃至生活方式,从思维、语言到行动形成了律师所独有一套模式,我们把这些独有的价值趋向、生活方式、人格魅力、和思维语言行动模式称之为律师精神或者叫律师职业精神。
律师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服务意识供公共精神,献身精神 ;二、法治精神,维权意识; 三、独立精神;四、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