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同点: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

①在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颇为相似;

②在内容上,两者均有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不同点:

①在内容的三部分的比重上不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大量宣

传西方近代科学的成就,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阐发教义,偏重于天文知识,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

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注重新闻与言论,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一条新闻相比,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察世俗每月统传》相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的新闻文体的演变可以说是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开始的。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的言论有了固定的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开始用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报刊发行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在马六甲出版,但它的宣传对象是中国人。具有很强读者观念的米怜,采用了一个重要的宣传策略,这就是尽量运用中国的传统形式,尽量迎合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一是附会濡学。每一期的封面都印上“子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在文章内更是大量引用《四书》、《五经》和孔孟程朱的言论。再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全刊所着重宣传的道德原则和儒家的道德原则有着惊人的相似。凡此种种,无非要表达一个思想:基督教义和儒家学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不过刊物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高更完完)。所以这样做,并不表明这些传教士真心崇奉儒学,而是显然出于宣传策略的考虑。他们很清楚:对中国人如此生疏的基督教义,如果不附会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就很难被人接受。米怜曾有过坦率的自白,他说:对于那些对我们的主旨尚不能很好理解的人们,让中国哲学家们(即指儒家)出来讲话,是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刊物在写作上还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大量搬用章回体,不仅用于故事性强、有人物活动的《古今圣史纪》、《张远两友相论》等稿,就连解释天文现象的知识性文章也同样采用。篇末还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类字句结尾。文中时而出现中国小说中常见的一些套语。刊物式样同于中国雕版书本。在刻至“上帝”和“神”的地方,也象中国书上写到“皇帝”、“谕旨”时一样,另起一行抬高一字,以示崇敬。这在西方书刊中,是没有这种做法的。文章常讲“我们中国人”。伊甸园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可是却故弄玄虚地说,“或曰在我中国”。《圣经》里讲的洪水后重治大地的椰亚,硬说他就是中国的大禹。这样做的用意,是想以此增强中国读者对他们所宣传内容的亲切感。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印刷份数及页数年别 1814 1816 1817 1818 1819 总计 每号页数 5-8 6-8 7-9 7-9 7-9 份数 3000 6000 6060 10800 12000 3786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再版份数及页数年别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总计 页数 33 73 83 81 84 84 86 份数 725 815 800 500 1000 2000 2000 7840

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简介

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六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年受过教育,他曾利用看守羊棚的空余时间读了很多书。因笃信基督教进入教堂。后被教会派往伦敦攻读神学,他醉心于海外传教事业,一八一二年学习结束后不久,被派来华。从一八一五年起,他一直在马六甲从事教会事业。除了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而外,他要做的工作很多。他要化较多的时间翻译《圣经》、写宗教小册子。一八一七年,他创办了《印度支那汇刊》(英文季刊),主编该刊直至逝世,次年英华书院创立,他一直是该院院长,亲自教课。此外,每天他还要抽时间学习中文和遇罗、马来、印度支那等语言文字。他是繁忙的,但他还是认真编辑《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经常思考改进自己的工作。他很注意研究刊物的宣传对象。《中国丛报》的编者称赞他“是一位善于观察人的能手,能够机敏地抓住各种机会,以研究中国人的性格和习惯。”一八二一年,米怜肺病转重,曾赴外地疗养也未能好转,没有精力编报。当时麦都思已离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无人主持遂停刊,共出七卷。次年六月二日,米怜死于马六甲,死前二年,加拉斯哥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

四: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名词解释

物纪传经

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背景

1812年8月,米怜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开展传教工作,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继马礼逊之后派往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米怜抵达澳门后,因澳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不允许新教传教士传教,澳葡当局限期米怜离开。1813年7月20日,米怜离开澳门,偷抵至广州,因属非法居留中国,无法展开传教活动,于次年初辗转至南洋。同年9月期间米怜曾一度返回广州,试图在广州或澳门建立传教据点。但是两地的传教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传教工作毫无希望。米怜最终决定把传教重点放在比较支持新教传教事业的南洋,开始以马六甲为中心,向南洋华人传播福音。按照先前与马礼逊共同商定出版一份中文刊物以便传教的计划,米怜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六:什么是杂志?

杂志,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一词,英文为“Magazine”,源自法文“Magasin”,本意是仓库。“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世界上第1种杂志是1665年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杂志》。最早的中文杂志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详见ht阀p:/...67.htm

七: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什么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所办的中文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等,其目的是宣传而非盈利。

八:每天的相关词语

这每 咱每 贤每 我每 他每 俺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每常间 每句韵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晚 每处 每生 每逢 每日价 每时每刻 每饭不忘 每周评论 每当 每牛 每日里 每下 每岁孟夏 每常“ 每—作量词,《诗经》中亦见它活用为虚用。例如《诗经》中载:“每怀靡及”,“每有良朋”,注:“每”作“虽”义,“每有”作“虽有”。即“每有良朋”义为“虽有兄弟”。《诗经》中,此类实词活用为虚词的现象较多,解读之者,随处都见,善为之解,始得其义。否则,误之毫厘,谬之千里。”(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