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大学的文化传统
校训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校风 校歌 《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当时中华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河南大学辗转搬迁,经鸡公山、南阳镇平,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办学达5年之久。时任文学院院长的嵇文甫先生创作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教育系教授陈梓北长于作曲,曾为《纪念鲁迅歌》、《远征进行曲》、《七七中学校歌》等谱曲,编有《抗战歌曲选》。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决定创作《河南大学校歌》,利用歌曲的形式,通过广大师生传唱,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河南大学的猎猎战旗,以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嵇文甫、陈梓北受领重任,很快两人合作的《河南大学校歌》便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1992年庆祝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时,由中文系张予林作词、音乐系张彬谱曲,创作了新的《河南大学校歌》。2002年9月,在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决定恢复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并根据时代发展,将原歌词中的“:三民”与“四维”改作“民主”与“科学”。《河南大学校歌》重新在师生中广为传唱,成为新时期河大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战斗号角。 截至2013年1月,河南大学拥有注册学生社团110余个,遍及全校各院系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包括理论学习类、学术科学类、兴趣爱好类、社会公益类四大类。河南大学拥有1个国家级优秀社团,1个省级优秀社团标兵,8个省级优秀社团,创建并且不断创新发展了多项品牌活动。河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品牌活动主要有“河南大学学生社团巡礼暨各社团招新” 、“河南大学社团文化节”、“河南大学电子竞技大赛”、“地球一小时”、“社团干部培训”、“河南大学社团十大人物评选”、艾滋病宣传活动等。
二:微机原理小问题
8086是(16)位处理器,有(16)位数据信号,有(20)位地址信号,其寻址空间为(1M)B。
三:假如明天是世界环境日,你该怎样在广播中呼吁全校师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呢?
尊敬老师同学们今天是个特别日子,…我们做为大自然守护者,希望我们从自己身边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四:解放军进行曲是谁创作的
1988珐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军歌的谱曲人是一位来自朝鲜的国际友人——郑律成。
抗日战争时期,郑律成意气风发,年轻有为,谱写出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八路军进行曲》,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我国著名诗人、《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郑律成亲密战友公木先生作了如下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公木与郑律成有一段时间曾经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同住一个窑洞,同饮一桶水,同吃一锅饭,两人情长友深。
公木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年轻诗人。两人在一起,有许多相似之处,经常交换看法,并且互相合作,一个写词,一个谱曲,相得益彰,合作的非常融洽。郑律成经常催促公木写词,并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郑律成进一步建议:“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起初,公木有点胆怯,但在郑律成一再鼓励下,公木提出主题,点出题目:“军歌、进行曲、骑兵歌、炮兵歌,再添一篇快乐的八路军,岗兵颂也算一篇,总共7、8篇或8、9篇就够了。”公木切实感到歌唱八路军是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拿枪上前线,但可以为抗战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公木激情万丈,仅用了3、4天就完成了歌词的创作。这一组歌词包括《军歌》、《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等八支歌,要的就是这个“八”字。
公木每写成一篇词,郑律成就拿去作曲。没有钢琴,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中摆的一张白木桌子踏步转游。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作曲,组歌谱完了曲。郑律成对公木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生翼。”公木说:“为虎生翼,不是一句好话。”他笑到:“不管它。咱们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动派的虎。生了翼,更凶、更猛、更厉害,有什么不好?”郑律成和公木两位亲密战友在合作完组歌的词曲任务后,因为工作调动,暂时终止了合作。郑律成调到鲁艺音乐系做教员去了。郑律成虽然离开了抗大,但他谱写的乐曲却在抗大师生中传唱开来:“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1939年秋冬,这嘹亮的歌声在延安的宝塔山上、延河水边回环荡漾。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正式油印成册,并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专场演唱会,郑律成亲自指挥,雄壮的军歌震撼了大礼堂,人们沸腾了。军歌由此传唱到塞北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鼓舞着八路军健儿奋勇杀敌。
参考资料:cache.baidu.com/
五:请问,<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以及作品新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从渔村走进音乐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父亲冼喜泰曾做过水手,后以捕鱼为生。冼星海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他和母亲黄苏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年,外祖父逝世,母亲带着他去了新加坡,靠做佣工谋生,并供他读书。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冼星海铭记在心,永生不忘。后来,他根据母亲口述的词,谱写了歌曲《顶硬上》,献给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一生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的歌颂。从10岁开始,他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学校读书,并接受了最初的音乐教育。1918年,他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六年。他酷爱音乐,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担任过指挥,享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5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同时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兼任图书管理工作。1928年他来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后来,他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田汉对冼星海的爱国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29年7月,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因此,他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个真伟大的人,不是做一个像伟大的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为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当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
对在巴黎求学时的贫困生活情况,他自己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但是时间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课的时间无论如何要想法去上课外,有时在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就好了,最糟的有时一早五点钟起来,直做到晚上十二点钟。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弄得很累,回来又一直做到晚上九点钟,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晕眩连人带菜都摔倒,挨了一顿骂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坚持不住,在街上软瘫下来了……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来。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金,只好把讨到的钱给他,否则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险(其实,如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余下全文>>
六:小学晨会内容 说好处多 坏处少 多点儿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当好值日生
教育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2.情感教育(投影情境画)。
3.怎样当好值日生。
4.谈体会明道理。
5.夸夸这些值日生6.小结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教育过程:
讲故事巧导入
听故事明道理
谈想法明要求
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唱儿歌
小结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珍惜时间
教育过程:
我们都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条谚语,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回去进行了抓紧时间的实践,实践后,同学们有经验,也有新问题,今天这节晨会课,就请大家进行交流,围绕的题目是:学会抓紧时间(板书)
1.谈话导入
2.撕纸条游戏
3.拍手游戏
辨一辨
议一议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榜样”在行动
教育过程:
1. 寻找成长轨迹
2. 畅谈自己的变化
3. 捕捉不良现象
4. “榜样”在行动
5.活动总结延伸,欣赏歌曲。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我爱说笑话
教育过程:
同学们爱听笑话吧?老师经常听到你们在一起讲笑话,有几个人的笑话还特别多,今天晨会课时间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说笑话,好吗?
1.说笑话
2. 讨论快乐
辨一辨
议一议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绿色童谣大家唱
教育过程:
1.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童谣这种纯粹、质朴,反映孩子们童真童趣的文学样式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当下各种流行歌曲、网络文化已经开始冲击原本纯净的校园,学生中广为传唱言情歌曲、灰色童谣,甚至有些灰色童谣的内容恶意篡改了优秀的古诗词和一些好的儿童歌曲。这些“文化垃圾”和“精神鸦片”正在侵蚀学生幼小的心灵,正在和校园文化抢夺阵地。我们清醒认识到:学生需要健康童谣,校园呼唤健康童谣。
2.直入主题
3.童谣共辨析
4.童谣共吟诵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节约用水
教育过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想猜一猜吗?“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他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1. 看图思考
2. 说说水的用途
3. 讨论
4. 总结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孝敬长辈 心怀感恩
教育过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今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亲情的感悟也有所欠缺。学生的亲请意识是较为谈薄的,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1.故事会
2.博士屋
3.哈哈镜
辨一辨
议一议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怎样才能“学得好”
教育过程:
1.现场采访,采撷经验
2.张贴阅读,分享成果
3.总结要点,加深印象
4.分组讨论,辨析观点
5.教师总结,鼓励借鉴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做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教育过程:
1. 齐读港区小学一日常规之课间
2. 逐条分析
3. 具体讲解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 再次齐读并且背诵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教育过程:
鼓励学生帮助身边需要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友谊与快乐。
1.故事会
2.博士屋
3.哈哈镜
辨一辨
议一议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为心灵开一扇窗
教育过程: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获得友谊,敞开心灵,告别自闭与内向,同学们,让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阳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有关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
1.故事会
2博士屋
3哈哈镜
辨一辨
议一议
教育时间
教育目标再次明确港区小学一日常规之上学
教育过程:
1.读港区小学一日常规之上学
2.逐条分析
3.具体......余下全文>>
七:求音乐大师王云阶的女儿的名字 100分
王云阶,1911年8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大王家村。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1927年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后转入人文艺术大学音乐系,1931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跟库普卡教授学钢琴,1937年至1938年参加冼星海领导的“星海歌咏队”,1947年进上海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师从谭小麟等多名教授学习高级音乐理论,建国以后曾兼上海音乐学院作曲课,多次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王云阶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半岛——黄县的一个靠海的村子。村里的人常来请妈妈给年画开眼。那些大红与许多说也说不清的美丽的色彩,绚丽的窗花、端午时节孩子手脚上带的彩色花线、春节时做的“团圆饼”、多彩的风筝、小姑娘额头上点的红点……甚至天上的白云、窗上晶莹洁白的冰凌花也是那么纯净、美丽,它们让王云阶认识和懂得了什么是美。齐鲁大地丰厚的艺术氛围,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民歌、童谣、村子里婚丧时的吹打乐、传统的京戏、妈妈做针线时哼的小调,夏天的雷雨声、秋风里飘来的货郎鼓和吆喝声、虫鸣蝉唱……都给了王云阶神奇的音乐感受,使他如痴般的着迷。为了听吹鼓手们的乐曲,幼小的他,跟着乐手们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有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胶东半岛又是一个接触外国文化较早的地方,这也使王云阶能较早地接触了一些文明戏(话剧)和影戏(电影),幼时的王云阶就这样与美术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8年王云阶随全家迁居青岛,他进入了美国教会办的胶东中学开始学习五线谱,并学会了在风琴上弹奏四部合唱,同时,他的绘画成绩也十分出色,学校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还挂上了他的油画,学校为了表彰他的音乐和绘画方面的成绩曾奖励给他一枚银质镀金的奖章。父母一直希望王云阶能学习商务,以后能光宗耀祖,但这并不是他的追求。在王云阶十岁时父母给他做了一套华贵的长袍马褂,带他去拍了一张照片,在摄影师的摆布下拍出的照片,人显得十分呆板,开始有了反叛意识的王云阶就在这张照片的背后写了一段话,以鲜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呆像何如木头人,年方十龄没天真。褪却俗衣褪俗气,还我生机还我身!”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蒋光慈等人的作品震撼了他的心灵,对外国文学艺术的接触更开阔了他的眼界。其中,雪莱的诗歌,丰子恺译编的有关世界名音乐家的介绍对王云阶影响最大。那时,王云阶不仅热爱音乐和绘画,逐渐地对文学、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7年,王云阶只身到上海求学。他在当时任新华艺术大学教务主任的大提琴家、声乐家潘伯英的热情帮助下,以学习西洋绘画为名曾先后在新华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同时就读音乐系,后又在国立音专兼学钢琴选科,先后师从小提琴家谭抒真、捷克钢琴家沃尔曼(ULMANN)、钢琴家泠兰琴(泠韵清)、车尔尼池卡夫等学习小提琴、钢琴。在这个时期,潘伯英老师对王云阶的帮助和影响最大,在王云阶的印象里潘老师是一位献身艺术事业,不为名不为利,爱护学生的好老师。以后,王云阶在艺术道路上,在音乐教育中常以潘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像潘老师一样爱护着每一个学生。潘老师也为有王云阶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在潘老师弥留之际还留下了遗言,将自己心爱的指挥棒赠给了王云阶,他知道他的事业是后继有人的。
1928年,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在青岛的《青岛民报》上,王云阶用“雪林”的名字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诗歌《寄雪儿》,表达了自己一心向往着的春天。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王云阶顽强并快乐地学习着,还有幸受应云卫的邀请,和谭抒真老师、潘伯英老师......余下全文>>
八:冼星海的资料
冼星海部门代表作品目录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拓荒歌》《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杨柳枝词》《夜半歌声》《赞美新中国》《在太行山上》《战时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 、《热血》《青年进功曲》《怒吼吧黄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亚》《路是我们开》《梁红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黄河之恋》《黄河》《妇女进行曲》《反攻》《到敌人后方去》《打倒汪精卫》《别情》《保卫黄河》《“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拉犁歌》《二月里来》《救国军歌》《莫提起》《赞美新中国》《谁来跟我玩》《游击军》《生产大合唱》《追悼歌》《顶硬上》。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
《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子夜歌》,《牺盟大合唱》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449049.htm
九:洗星海的事迹 5分
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非常喜爱冼星海的音乐,平时也注意阅读他的生平事迹资料,研读他的音乐理论和创作。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正好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我特别撰写了这篇介绍冼星海的文章,希望通过它,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冼星海,认识冼星海,进而喜爱他的音乐,学习他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对冼星海最好的纪念。
一、从渔村走进音乐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父亲冼喜泰曾做过水手,后以捕鱼为生。冼星海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他和母亲黄苏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年,外祖父逝世,母亲带着他去了新加坡,靠做佣工谋生,并供他读书。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冼星海铭记在心,永生不忘。后来,他根据母亲口述的词,谱写了歌曲《顶硬上》,献给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一生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的歌颂。从10岁开始,他先后在英国人办的学校学英语,在华侨办的学校读书,并接受了最初的音乐教育。1918年,他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升入大学预科,前后半工半读六年。他酷爱音乐,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音乐,参加学校乐队活动,演奏小提琴和单簧管,担任过指挥,享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5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同时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兼任图书管理工作。1928年他来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后来,他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田汉对冼星海的爱国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29年7月,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因此,他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个真伟大的人,不是做一个像伟大的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为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当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
对在巴黎求学时的贫困生活情况,他自己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但是时间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课的时间无论如何要想法去上课外,有时在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就好了,最糟的有时一早五点钟起来,直做到晚上十二点钟。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弄得很累,回来又一直做到晚上九点钟,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晕眩连人带菜都摔倒,挨了一顿骂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坚持不住,在街上软瘫下来了……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余下全文>>
十:谁能帮我写一首关于黄河的讴歌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梗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4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