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动态

一:中国史研究动态是什么级别

呵呵,这类的机构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什么级别了。

二:国内知名的历史刊物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

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三:唐宋变革论的注释

[1]中国通史教学研讨会编:《中国通史论文选》,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2]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第10页。[3]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译文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第22页。[4]雷海宗:《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烟卷第1期(1936年)。[5]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收入《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6]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译文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ll-18页。、[7]鹤见尚私;《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封建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7期;详见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译文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从部曲到佃户》上、下.《东洋史研究》1971年第3、6集。[8]佐竹靖彦:《宋代时代史基本问题总论》,译文载《宋史研究通讯》(总第30期)1997年第2期。[9]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鹤见尚弘:《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封建沦》,《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7期。[10]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2期;参见胡戟:《汉魏隋唐历史底蕴的初探--历史大势,礼仪制度与士人的追求),载《1997年中国唐史高级班,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1]钱穆:《理学与艺术》.《宋史研究集》第七辑,台湾书局1974年版,第2页。、 .[12]傅乐成:《唐型文化与汉型文化》,载中国通史教学研讨会编:《中国通史论文选》,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13]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14]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15]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16]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页。[17]张邦炜:《著之即久,其发必厚--读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宋史研究通讯》(总第29期)1997年第l期。[18]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前言”,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绪言”亦有相类的论述.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一183页。[20]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译文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21]引自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2]引自佐竹靖彦:《宋代时期基本问题总论》,译文载《宋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2期。[23]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4页。[24]邓广铭:《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25]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26]包伟民:《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宋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日《历史周刊》;包弼德(Petcr K.Bol):《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3期,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7]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余下全文>>

四:刘后滨的个人简介

1984年9月—198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科1988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1991年7月—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职博士研究生1999年9月—今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2000年8月—2001年7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2年7月—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历史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党委书记。2008年9月—2009年2月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访问学者 1、 《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2、 《传奇小说反映的唐中后期民间因果报应观及其与佛教净土信仰之关系》,《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 《论唐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4、 《论唐代县令的选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5、 《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6、 《唐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考试制度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 《公文运作与唐前期三省关系中门下省的枢纽地位》,《史学论丛》第二辑,中国书店1999年10月。8、 《唐代中书门下机构建制考》,《北大史学》第7辑,北大出版社2000年。9、 《从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书门下体制》,《唐研究》第6卷,北大出版社2000年。10、《敕后起请与唐代政务裁决机制》,《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11、《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12、《从奏案到奏抄——汉唐间奏事文书形态的演进与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3、《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14、《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15、《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及其学术取向》,(与张耐冬合作),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16、《中国古代史学科的话语权与主体性问题》,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7、《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及其运作机制》,收录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8、《廊庙之器如何造就——从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说起》,《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0日。19、《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6年第14期。21、《西方文明映照下的中国传统政治与制度——以陈寅恪和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特征的分析为中心》,载《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22、《唐宋间选官文书及其裁决机制的变化》,《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23、《唐代告身的抄写与给付——〈天圣令·杂令〉唐13条释读》,《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4、《瑟瑟考——兼论外来物品与唐诗语汇》,《文史》2009年第1辑。25、《唐代行政职权的程序保障与行政责任的连带分担》,《汉唐......余下全文>>

五:张学锋的研究成果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余下全文>>

六:刘晓东的科研成果

A.专著1.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25万字,商务印书馆,2010。2.《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23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合著),2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孝庄文皇后传》,2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5. 《开国重臣大传——多尔衮大传》(合撰),25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B.学术论文1.《南明士人“日本乞师”叙事中的“倭寇”记忆》,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2.《“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为《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3.《晚明塾师的“觅馆”与“聘期”》,载《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4.《传统向现代的萌动》,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5.《嘉靖倭患与晚明士人的日本认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6.《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7.《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8.《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9.《明代塾师生计刍议: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10.《晚明科场风变与士人科举心态的演变》,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5期。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新华文摘》2007年第23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11.《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先后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12.《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载《明史研究》(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第7辑,黄山书社2001年8月。13.《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4.《1868-1869年中英新修条约谈判评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15.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6.《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动态(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重点摘引介绍。17.《轴心期与忧患之中国》,载《北方论丛》1998年第4期。18.《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载《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19.《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20.《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21.《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余下全文>>

七:谢和耐的生平介绍

谢和耐1921年12月22日生于当时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其父路易·热尔内(Louis Gernet,1882—1962)是古希腊研究专家,尤其在古希腊宗教和法律史上建树颇多,并担任过法国文学院院长一职。谢和耐于1942年之前在阿尔及利亚完成学业,获得了古典文学(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和语言学)的学士学位和高等教育文凭。1942年,美军在北非登陆,谢和耐应召入伍,参加了抵抗德国法西斯及其同盟的正义战争。1945年退伍后,他将精力转向中国研究。1945—1947年间,谢和耐在法国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于1947年取得了相应文凭。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1949—1950年在当时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并于其后成为著名汉学家戴密微的学生。法兰西远东学院期间,他在河内居住两年,并多次赴中国和日本旅行,做学术访问。1951—1955年间,任国立科研中心的助理研究员。1951年还被任命为高等实验学院研究导师,l952年底完成学位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55—1976年在高等实验学院从事研究导师工作。1957—1969年间,就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开始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讲师,1959年任该校教授。l969—1973年在巴黎第七大主持其亲自创设的一个东亚语言和文化教学与研究单位的工作。1975—1992年间任职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汉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7年后一直作为学院远东问题各个研究所的常务主持人,直到1992年退休。1975—1993年,他与荷兰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许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编创刊于1890年的国际汉学杂志《通报》。谢和耐对中国颇为友好,他曾于1949年8月间在昆明一带进行考察,后又于1957年、1966年、1980年、1985年多次来华访问,1974年和1980年到过台湾,分别与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此外,他还访问过日本、柬埔寨、朝鲜及香港地区,与国际汉学界进行交流。1995年1月应邀参加在海南省召开的国际汉学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刊登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3期,严武译)。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