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

一:中国史研究的中国学者有那些?

刘浦江,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1961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垫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讲师。1988年4月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永兴 ,1934年至194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40年至194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至1955年,任清华工农中学常务副校长;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调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教,1980年评为教授,1986年离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二:中国史研究的期刊简介

中国史研究 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主编:彭卫,副主编:张彤。季刊,每季中月20日发行,每期正文176页,约25万字。1992年被评为社科类核心期刊。 《中国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刊在海内外中国古史研究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重要刊物。  《中国史研究》是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国内外学者了解当今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窗口。在海内外作者和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把刊物办得更好。

三:学生可以在中国史研究上投稿吗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四:如何在淘宝上买到《中国史研究》杂志最新期

今天在上面搜索杂志铺,进入店铺就可以订阅你想购买的杂志了。希望上述回答能帮助到。。。

五: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

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 改弦更张则似无必要

——读《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后

(文/尔雅图南)

【摘 要】史学被普遍认为是未被后现代主义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但这并不等于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界没有丝毫影响。《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一书即以中西比较的角度,给我们描述了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界的种种影响、冲击,作者通过探究后现代对历史学的影响,告诉我们,面对后现代主义我们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改弦更张则似无必要。如此,历史学才能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走出全新的未来。

【关键词】后现代; 历史学; 中西比较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是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主任、著名史学理论与比较史学专 家王晴佳先生和台湾大学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古伟瀛先生合撰的以探究后现代与历史学之间关系、后现代在中西历史学界的具体表现等问题为主的学术著作,书成于2000年。这里引以论述的版本是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发行的简体中文版,专供大陆史学学者参考。

一、主要内容概述

王、古两位先生这本关于后现代与历史学的著作主要内容有九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简介”,通过前三章的内容讲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后现代向“大写历史”的挑战以及后现代与语言、文本、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部分梳理了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脉络,包括20世纪的西方史学、历史学的多样化与后现代主义史学三章;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包含了全书最后三章的内容,分别是传统史学受到的挑战、具有后现代意识的重要中国史著作举隅、中国史研究的后现代倾向。此著的前两部分由王晴佳先生撰成,主要讲述的是后现代与西方历史学;第三部分则由古伟瀛先生编写,侧重谈论了后现代与中国史之间的种种关联。

另外,该书序言后的“导论”部分和“后现代史学要理问答”部分是理解作者观点的重要依据;“参考阅读书目”则为我们了解和学习“后现代与历史学”这一知识体系提列了一系列可用以参考的经典论著。

二、后现代与西方历史学

尽管“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诸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是“如雷贯耳”,有人甚至认为在某些文化领域,“后现代”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词汇了。但是对于历史学而言,后现代却是相对陌生的,而中国比西方更陌生。陌生是现实,但这个现实已经在不知不觉开始了全方位的变化,就我国史学界来说,近年来关于后现代与历史学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就研究的现状看,论文与专著兼有,但论文多于专著;同时专著又是屈指可数的,而论文则相对多一些,仅中国知网(CNKI)上可检索的论文就有近百篇之多。“专著少而论文多”也说明了后现代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的“难以捉摸”性,这确实是不好把握的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学术现状,这本《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讲的那样,其写作目的之一便是想弥补一下因空白而造成的缺憾。

在书的导论部分,作者回顾了现代历史编撰学的缘起,目的显然是为了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冲击”做前提铺垫;紧接着便简要分析了学术界是如何一步步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作者认为现代历史编撰学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普遍理性和科学主义有着深刻的渊源,正是由于普遍理性和科学主义主导了现代西方的崛起,所以才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埋下了隐患(没有灾难之意);依此理,也正是由于普遍理性和科学主义主导了现代历史编撰学的兴起与发展,所以才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学的冲击与挑战埋下了伏笔。简单看来,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理性与科学并不能统摄所有的人类能够接触到的现......余下全文>>

六:陕师大考研中国史研究方向哪个好点

1、陕师大考研中国史研究方向看自己的兴趣。2、研究方向不管是以后导师和毕业论文选题不同而已,所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研究方向即可,无所谓哪个好点。

3、研究生录取是按照报考专业的分数排名,不是按照研究方向,所以不必在意。

七:《哈佛中国史》:洋味儿十足 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据说萃集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

这套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这套书先从秦汉史作为中国历史的开始,其实是聪明的,因为这避免了有关何为“最初的中国”的争论,也表达了秦汉时代奠定“中国”“帝制中国”的观念。因此,这套书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它的英文原书名——“帝制中国史”。

阅读这套据说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是一种复杂的感觉,一方面这套视角独特、史料新颖、趣味横生的历史书给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而它的全球史角度,也让每一段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历史,在被放到世界范围的角度重新打量和思考后,又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另一方面,这套书也让人疑点多多,不禁发问: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

先说这套书有价值的一面,由于作者是西方汉学家,因此著史并非中国学者惯有的一根主线、若干支流的写法,也不是常见的以政治史为主要脉搏,主要围绕王朝更迭来写,而是采用了西方常见的“多学科”写作,把地理学、宗教学、民族学、气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融入历史的写作与思考中,因此我们阅读各个章节的一段历史,通常会从环境气候、性别医疗、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多个视角,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扫描与重新考量。这也就有种明明读的是一本书,读完了,却感觉读了好几本书一样。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也被来回讲了好几遍。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套“洋味儿”“大学生味儿”十足的书也有着一些让中国读者,尤其是一些有历史知识积累的读者感到费解的地方,比如该书开掘了很多边缘文献,但却忽视了主流文献,比如《二十四史》,比如《资治通鉴》。又如,这套书虽号称“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但却并没有代表近二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与水准。而最让中国读者难以接受的,则是四位汉学家作者动辄从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山水画作、诗词歌赋中寻找并使用写史的材料与证据,给人感觉过于文学性和文艺腔。这样一来,历史貌似好看了,但却失掉了真实性与严肃性。

八:辽大中国史的导师有哪些中国史研究有哪些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是省级重点,属于二名牌,能搞出特色成果,比浮泛的古代史容易突围。周传儒等老一辈也是以近代史研究名家的。

考古与博物馆文化方向,应用性更强些。

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点的阵容网上有,可能你已看到。

负责人:焦润明

硕士生导师:(以职称资历排序)

焦润明、权赫秀、金颖、王铁军、韩狄、董昕、金悦

九:国内知名的历史刊物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

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