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年俗

一:家乡年俗300字

每个地方都有年俗,我家乡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扫除,年夜饭,守岁,贴对联,放鞭炮,发利是。。。。。。

我最喜欢的年俗是收压岁钱,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这个节目吧,嘿嘿。每到过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长辈们就会给我发红包。我将每年收到的红包攒下来,存到银行,到现在已经比较可观了。

过年时我们都会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宣告了新年的到来。“爆声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买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别好玩。

吃团年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会。不管平时工作/居住隔有多远,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和亲人聚在一起享受这快乐难得的团聚。

贴对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还记得去年春节我家门上贴的对联呢: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满门平安好运来

横批:万事如意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怎么样,丰富多彩吧!

二:家乡的年俗文化(不少于三种)

又是一年花红春草绿,又是一个欢乐中国年。春节的风俗各地不同,春节的文化内涵丰富,现在就让我带你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一起走进年文化。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到了廿三,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壮家的春节习俗非常独特,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农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选几块与家禽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人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就会更加聪明伶俐,代嫁姑娘更是籍此机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爪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的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扎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的、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说说你自己家乡的是如何过年的,这样会效果好一点)

通过以上的几种新年的过节形式,我们了解了年文化,让我们共同传承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它既是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三: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50字

守岁,初一吃汤圆,十五晚上要摸青:就是偷菜,传统上只要不过分,一般是不会有人说的

四: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种你家乡的特色年俗

和全国各地一样,四川人过年,大年三十要去祭祖,去庙里烧香。我们这里最有趣的是除夕夜不仅要吃团圆饭,还要一起洗“团圆脚”。这可和平常的洗脚不一样,要找一个大盆子,一家人坐在一起,洗去一年来的各种不如意。除夕夜还会在灶膛里点上一个油灯,加满油,让灯亮通宵,这叫长明灯,祈求家人幸福长寿。

正月初一,每家每户的男主人开门将柴禾抱进屋,是取抱财进门的意思。早饭一般都是汤圆或者面条,同样是男主人来煮。吃过早饭,大家就轮流出门(白天是不能锁大门的)。中午吃青菜煮的稀饭,意为今年家人和和睦睦,清清净净。晚饭也是稀饭或者汤圆、面条,全天忌荤的。

从初二到正月十五,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家家都会在这期间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喝酒,你过去吃,他过来吃,这叫请春酒。到了元宵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放孔明灯,十二点放火炮(烟花)送年。

五:有什么关于湖南家乡的年俗的作文

每年的初一到十五,是中国喜庆又传统的节日——新年。红春联,红衣帽,红鞭炮,连人们的脸也被映得红彤彤的。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这个精彩的日子盼来啦!

放假了,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去年货街购年货。一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长街映入了我眼帘:大大小小的摊位,融成了一个整体,人们红火的脸也和红红的年货融在一起。工整有力的毛笔字附在红艳艳的春联上,晃花了我的眼;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漂亮灯笼在风中舞动,像在给来往的人们拜年;甜酥酥的芝麻糖、披着花衣裳的喜糖,还有串在草棍上晶莹诱人的冰糖葫芦,都是人们抢购的对象。

穿的崭新的大人和小孩,开心地在年货中挑选,大家仿佛要把每样东西都挑个遍。平时节俭的家人,今天也尽情的拣选。凡是相中的,一律买下。“都是图个年味嘛!”奶奶爽朗地说。小商贩们也不再讨价还价,他们总会好脾气的说:“行,行,给您包好吧?”孩子们最兴奋,跑前跑后地打闹,嘴里塞满了吃的,还一个劲儿的缠着大人买。不时传来几阵炮响,和商店门口放着喜庆音乐的大喇叭,将喜洋洋的气氛传递开来,映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晚上,原本寂静的天空一下明亮、热闹起来。一道道拖着尾巴的光冲上天空,轰鸣的响声中,一朵朵绚丽的巨大烟花盛开在夜幕中。四下里的鞭炮声,都那么令人兴奋。团聚在大桌子旁,我们的心中都漾出一份甜。

过年啦,守岁、放鞭炮、看春晚、吃汤圆,都不是过年的意义。过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在一片喧闹和喜庆中,享受幸福与安详。

六: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299字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

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引用宋代诗人葛起耕的《除夕》

年,劳累的驻足,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

年,在家乡,从腊八备起,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元宵节。

家乡,遥远的西北一隅,地方风情的年俗独特丰富,节气浓浓,别有一番历史的蕴味在张扬。如果有兴趣,不妨跟随我不够成熟的笔锋,领略脱离城市喧嚣的另一种原汁原味的朴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