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反思
一、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4个人为宜。如果人数过多,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说,其他人则无事可做,也不想听这些同学说,就会说闲话或干其他事,毫无收获。如果以4人为一组,再加上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可做,交流起来距离也近,就方便多了,这样就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农。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三、加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小组活动“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通常,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并适时轮换。小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及时合理的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要求文字组织能力强、书写工整、下笔快的同学,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些都应在学生自荐、互荐再公推的基础上产生。
教师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提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自由生长。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余下全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与看法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然而,有的教师却只注重了形式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合作学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合作的欲望 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时机,遵循必要原则。合作学习何时为佳?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人能力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现有知识的“改造”。这种改造也就是把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改造成具有“可学习”特征的材料,这种“可学习”特征的材料如果能引发学生好奇、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学习的意识就能被唤醒,合作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也就有了可能。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要充分展开。可以通过组际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增强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有效合作
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个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4人为宜。这样建构小组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同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二是不同小组的学习可以比较,形成竞争。不过教师按此原则组合学习时,应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努力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又要兼顾组内同学彼此之间的可接受性。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让学生会合作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要指导工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做到边听边想,记住(笔录)要点;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指导学生学会体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看法和感受。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达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述,必要时可以做一些书面准备。培养学生“表白”的能力。要......余下全文>>
三: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反思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1、全民性原则 小组合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几个尖子生。全民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决不能因为某位同学暂时的落后而摒弃他。
2、主体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为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注意两点: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操纵者,而成为教育的引路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3、活动性原则 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同学都应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的活动时间。这种学习的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学生在这里充分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查研究和各种活动安排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
4、探究性原则 小组合作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灵活度,知识具有一定的张力,方法较多,更需要同学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探究。因而教师一定要善于提问,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多面性,能激活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答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也应善于启发学生提问。
5、开放性原则 学习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在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这里的开放性,首先应是教育内容的开放,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主要是通过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三是组织形式的开放。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可以是好差搭配,也可以是强强联手。
6、差异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小组活动中,其知识水平,学习素养等有所不同。因而,在小组合作中,应遵循差异性原则,对不用学生所能有的表现进行区分,力争各有所取,各得所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余下全文>>
四: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教学研究者、教学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这里我作些简单的探讨。一、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二、教学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2、教学中反思:也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也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余下全文>>
五:如何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培养研究——这个研究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个多月,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有课例、教学反思、教案、过程性检测和理论上的阐述,从上述的资料中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水平和实效,而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发挥、体现、延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平台。特对本阶段进展做以下总结:
一、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
1.计算教学中计算法则、原理。新的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安排是系统的,螺旋上升的。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就是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延展知识结构的储备,所以当新的教学问题情景出现的时候,可以在提供旧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尝试。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尝试结果肯定会出现不同情况,甚至有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果。在我们班学生进行尝试的时候,我进行了巡视,全班25名学生,在进行第一次尝试计算144×15的时候,有4位学生的尝试是不成功的。针对多数学生已经尝试成功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助、辅导几个尝试不成功的同学,比之教师在全班集体纠正,效率来得要高,对这几个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来得小得多,更重要的是,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辅导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
2.几何图形知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要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从中发展空间观念。这些新的要求已经非常明显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几何图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生活经验,但是都是非常直观的,不能脱离具体物体情境,在抽象程度上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先进行独立尝试,然后根据自己尝试的不同层次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从各个方面完善、丰富对某一形体的认识。比如,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在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感性知识,知识没有上升到概念的深度,没有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教学是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三角形,这还知识感知阶段,但是相对于找物体中包含的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在自主尝试、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始在小组里讨论这些用不同方式表现出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结合自己的自主学习,就可以得出三角形的一些显性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最后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1.根据教师的讲解能够提出教师讲解中不够全面的质疑问题。教师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把学生对于某个问题的所有出现的可能都预见到。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个内容讲解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的表现,有没有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是否思考教师讲解的内容并加以分析,甚至能提出质疑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书第6页的第6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进行独立的解题,在集体校对之后,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总结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个零,积当中就有几个零。这个总结是我事先没有预见到的,我当时也没有发现其中的遗漏之处,有学生随即就提出了质疑:50×40因数中一共有2个零,可是积里面却出现了3个零。这时我也意识到了这个方面,于是我请同学们想想......余下全文>>
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四上语文案例及反思
一、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4个人为宜。如果人数过多,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说,其他人则无事可做,也不想听这些同学说,就会说闲话或干其他事,毫无收获。如果以4人为一组,再加上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可做,交流起来距离也近,就方便多了,这样就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农。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三、加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小组活动“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通常,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并适时轮换。小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及时合理的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要求文字组织能力强、书写工整、下笔快的同学,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些都应在学生自荐、互荐再公推的基础上产生。
教师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提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自由生长。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余下全文>>
七:谈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教学研究者、教学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这里我作些简单的探讨。一、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二、教学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2、教学中反思:也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也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