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诗在日本历史上和现代的发展状况如何?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袭借鉴自中国古典诗学。汉字于公元284年王仁献论语传入日本,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
从751年至今日本汉诗已经经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一般分为: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后时期。
一、王朝时期
王朝时期约五百余年,历经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长屋王、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摆脱对汉诗的单一模仿,将其本土化,即其在遗诫里讲的“和魂汉才”。
此时正值唐宋,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学,派遣出大量遣唐使,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唐德宗年间随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论》是日本最早的诗话,着重于科普写诗的技巧,属于入门级诗话,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在日本汉诗历史上地位极高。
王朝时期日本汉诗的代表作品如《怀风藻》、《凌云集》、《菅家文集》等等。
二、五山时期
五山时期是日本汉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包括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汉诗在整体水平上比王朝时代有了质的提高,诸如别源圆旨、雪村友梅、绝海天津、中岩圆月、梦窗疏石等等非常优秀的诗人。《花上集》、《北斗集》收录了这一时期的汉诗。
三、江户时期
日本尚学之风蔚然,算是日本汉诗全盛时期。《日本诗集》、《日本诗纪》均选录了江户时期的数千首诗,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编纂的《熙朝诗荟》更是选录了数万余首,由此可见江户时间汉学之昌盛。
四、明治后时期
明治以后日本汉诗黯然失色,此时正是晚清,中国古诗自身也是江河日下。
明治初的汉诗主要分为三门,梁川星岩、冈本华亭和广濑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涛等在此时间段比较突出,森春涛的儿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后期影响力较大,包括野口宁斋、本田种竹也和他一起玩耍。这里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这首诗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诗词中找到典故出处。
到昭和时期,西学强势兴起,汉学越发衰落。
从选录刊登的作品来看,刊登汉诗所偏爱的题材多为风景,抒发闲适之情。这或是因为至今仍钦慕汉诗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风雅,故而产生一种“雅”崇拜的现象,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此外他们也严守中国古典诗词规则,韵律和平仄都极非常讲究,对于汉诗的态度他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保守。
《扶桑风韵》刊行的内容多以七绝为主,内容单一,这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式微受众少的缘故,现在石川忠久到处做演讲、搞宣传,也正是为了复兴汉学。
二:日本古代情诗
1
待我君衣湿,君衣不可分,
愿为山上雨,有幸得逢君。
2
石上丛生树,繁开马醉花,
赠君聊折取,君已去天涯。
3
君行是长路,如席卷成团,
愿有天来火,焚烧此席完。
4
相见须臾别,暂时慰我情,
后来愈想念,恋竟似潮生。
5
今晚莺鸣否,单思太可怜,
晚霞缭绕处,明月已经天。
6
东风吹白浪,来打奈吴湾,
好似千重迭,恋情永往还。
7
人可恋而死,恋情则永生,
相思相恋日,杜宇总来鸣。
8
白日当空照,永恒不变形,
天空无日照,我恋始能停。
9
开出春花好,攀花手折持,
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
10
与姝难相见,相思入梦魂,
昼长春日永,相念到黄昏。
11
横野成春野,蔓延紫草根,
莺鸣长不断,念念是君恩。
12
一瓣樱花里,千言万语难,
赠君君记取,莫作等闲看。
13
夏野繁开者,鲜红百合花,
花开人不见,单恋芳堪嗟。
14
山上徘徊月,出山犹有时,
待君今夜久,更漏已嫌迟。
15
我正恋君苦,待君门户开,
秋风吹我户,帘动似人来。
16
相思人不见,不见又常思,
最是难堪处,心情展转时。
摘自《万叶集》——日本古代诗歌总集(在日本文化中相当于中国古代《诗经》地位)
堀川院百歌之一
[日]吉田兼好
旧地情深我又来,
伊人不见此心哀。
墙边芳草丛生处,
唯见堇花数朵开。
摘自《徒然草》
三:日本有那些名著
您好,我按日本文学史帮您梳理一下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吧。上代(大和、奈良时代)《日本书纪》——日本最古的书籍《怀风藻》——日本最早的汉诗集《万叶集》——日本最早的歌集中古(平安时代)《竹取物语》——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枕草子》——日本随笔文学的先驱《源氏物语》——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文学的最高峰中世(镰仓时代)《新古今集》——歌集《方丈记》——随笔(鸭长明)《百人一首》——和歌集《徒然草》——兼好法师的随笔近世(江户时代)《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井原西鹤的小说近代坪内逍遥《小说神髓》二蝶亭四迷《浮云》尾崎红叶《金色夜叉》幸田露伴《风流佛》夏目漱石《我是猫》《三四郎》《心》森欧外《舞姬》谷崎润一郎《春琴抄》武者小路实笃《友情》志贺直哉《在城崎》《暗夜行路》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小林多喜二《蟹工船》。望采纳,谢谢!
四:中国有《诗经》,日本有什么﹖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其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其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4首,汉文22篇。
(拓展:奈良时代(Nara
Period)
,始于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历经八代天皇。元明女帝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代天皇。她死后,还有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原孝谦)、光仁、桓武。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圣武这一代几乎是皇后光明子掌政,淳仁这一代也是上皇孝谦的天下。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五: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哪些发展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袭借鉴自中国古典诗学。汉字于公元284年王仁献论语传入日本,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
从751年至今日本汉诗已经经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一般分为: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后时期。
一、王朝时期
王朝时期约五百余年,历经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长屋王、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摆脱对汉诗的单一模仿,将其本土化,即其在遗诫里讲的“和魂汉才”。
此时正值唐宋,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学,派遣出大量遣唐使,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唐德宗年间随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论》是日本最早的诗话,着重于科普写诗的技巧,属于入门级诗话,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在日本汉诗历史上地位极高。
王朝时期日本汉诗的代表作品如《怀风藻》、《凌云集》、《菅家文集》等等。
二、五山时期
五山时期是日本汉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包括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汉诗在整体水平上比王朝时代有了质的提高,诸如别源圆旨、雪村友梅、绝海天津、中岩圆月、梦窗疏石等等非常优秀的诗人。《花上集》、《北斗集》收录了这一时期的汉诗。
三、江户时期
日本尚学之风蔚然,算是日本汉诗全盛时期。《日本诗集》、《日本诗纪》均选录了江户时期的数千首诗,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编纂的《熙朝诗荟》更是选录了数万余首,由此可见江户时间汉学之昌盛。
四、明治后时期
明治以后日本汉诗黯然失色,此时正是晚清,中国古诗自身也是江河日下。
明治初的汉诗主要分为三门,梁川星岩、冈本华亭和广濑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涛等在此时间段比较突出,森春涛的儿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后期影响力较大,包括野口宁斋、本田种竹也和他一起玩耍。这里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这首诗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诗词中找到典故出处。
到昭和时期,西学强势兴起,汉学越发衰落。
从选录刊登的作品来看,刊登汉诗所偏爱的题材多为风景,抒发闲适之情。这或是因为至今仍钦慕汉诗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风雅,故而产生一种“雅”崇拜的现象,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此外他们也严守中国古典诗词规则,韵律和平仄都极非常讲究,对于汉诗的态度他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保守。
《扶桑风韵》刊行的内容多以七绝为主,内容单一,这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式微受众少的缘故,现在石川忠久到处做演讲、搞宣传,也正是为了复兴汉学。
六:日本古典文学著作都有哪些?
《古今和歌集》(十世纪初,纪贯之等人编撰)《土佐日记》(九三五年左右,纪贯之) 《落洼物语》(十世纪末,作者不详) 《蜻蛉日记》(十世纪末,藤原道纲之母)《枕草子》(九九六~一○○八年,清少纳言)《源氏物语》(十一世纪初,紫式部)《和泉式部日记》(十一世纪初,和泉式部)《荣花物语》(十一世纪初,正篇三十卷:赤染卫门,续篇十卷:周防内侍) 《更级日记》(一○六○年左右,菅原孝标之女)《堤中纳言物语》(十一世纪中旬,作者不详) 《大镜》(十一世纪末,作者不详)《今昔物语集》(十二世纪初,作者不详)《竹取物语》(九世纪中旬,作者不详)《伊势物语》(十世纪初,作者不详)《平中物语》(十世纪中旬,作者不详)《万叶集》《紫式部日记》《铃兰日记》《平家物语》《吾妻鉴》于是叮花花公子请看《源氏物语》,和歌请看《万叶集》《古今和歌集》鬼故请看《今昔物语集》,军事请看《平家物语》《太平记》时代划分大约是划分为什么什么时代,比如平安时代、江户时代之类的
七:日本汉诗真的是汉文写的么?为什么很多日本汉诗都看不懂? 20分
日本的古代文学分 古文和汉文。
古文就是汉字和日语掺着的。是日本人自己研发的。
汉文就是中国的。学汉文的时候会学汉诗。都是李白 恭甫的作品。
到了江户明治,一些学者就开始学着写汉诗。贴个例子。
你看不懂是因为,日本人读汉诗的时候要把诗拆开,拆开日文的古语形式。
再进行翻译。所以日本人写的汉诗,如果按中文的知识背景来解读的话,就看不懂了。
八:日本有哪些众人皆知的名著?
(大和、奈良时代)《日本书纪》——日本最古的书籍
《怀风藻》——日本最早的汉诗集
《万叶集》——日本最早的歌集
中古(平安时代)《竹取物语》——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
《枕草子》——日本随笔文学的先驱
《源氏物语》——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文学的最高峰
中世(镰仓时代)《新古今集》——歌集
《方丈记》——随笔(鸭长明)
《百人一首》——和歌集
《徒然草》——兼好法师的随笔
近世(江户时代)骸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井原西鹤的小说
近代
坪内逍遥《小说神髓》
二蝶亭四迷《浮云》
尾崎红叶《金色夜叉》
幸田露伴《风流佛》
夏目漱石《我是猫》《三四郎》《心》
森欧外《舞姬》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
武者小路实笃《友情》
志贺直哉《在城崎》《暗夜行路》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
九: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有什么关联?
日本的早期神话与传说,是口头传诵的文学。直至公元7世纪后半叶,才有文字记载。统治者为了记载所谓“王道历史”,产生对于文字的需求。随后出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有所不同,《古事记》主要记载统治阶级“王道历史”,《日本书纪》则模仿中国正统史书的体裁。当然,二者皆涉及此前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与传说,也明显地体现出“王权”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但因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日本文学亦文史不分。进一步说,日本的文字源自中国,如今的日语文字正是由古代汉语演化而来。
古代日本受到中国大陆文化的极大恩惠。日本从古代中国引进了国家制度、思想文物以至农业栽培、铁器技艺等。但更为重要的首先是引进文字。因为日本古代没有文字,如前所述文化是靠口诵相传。汉字的借用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同时也令其背负着深刻的矛盾。有了文字,才可能发展独自的文化。但因最初的开放几乎是照搬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乃使古代日本的贵族意识、贵族情感,几近受到同化的威胁。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下,日本人亦创作汉诗。最早的汉诗集,是公元751年的《怀风藻》。其中诗作者64人,收入诗作共120篇。从编撰年代上看,《怀风藻》的创作大致与《万叶集》同期。主要作者,相传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等。诗集以“五言”居多,大都模仿中国的六朝古诗。
中国的儒家学说尤其是“朱子学”,在“近世”的日本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原因在于,经历长期的战乱之后,德川幕府的统治者需要建立起某种秩序。而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朱子学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不过,当时日本的一些学问家并未照搬朱子学说,只是杨弃式地借用。例如仁齐就对立于“朱子学”静止不动的道德论,指出宇宙的本质是生命流动的运动性,因此,道德是在人类自然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认识反映在文学中,则将历史真谛置于传达人情的真实上。文学的使命,首先即表现的自由。同样,另一位哲人本居宣长谈到文学时也说,人心深处的真实存在于超道德的层次之中,而文学的作用正是在于发现这种真实。这种观点对近世以后的日本文学发展,显然有过重大影响。
十:汉诗的简介
汉诗原是一个较模糊的提法,最早由1980年代中期一批民刊诗人提出,所指的实际上就是现代汉语诗歌。这一提法出现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多少表现出一种汉语言文化的自觉。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有关汉诗的学术团体有成立于2003年的世界汉诗协会,其旗下的《世界汉诗》杂志是刊发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大型民间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