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人生格言与人生追求调查报告的调查分析怎么写
摘要
:
当代中国大学生,
肩负着时代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他们胸怀什
么样的人生追求,
他们持有何种人生价值观,
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有莫大的影响,
更与民族的振兴和世界的未来息息相关。
然而,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因为多元文
化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价值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偏离时代要
求的迹象,
而当今的世界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却有了更高要求。
为了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那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为方针指南,
指
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确定正确主流的价值观念,
把他们锻造成为新时
代具有蓬勃向上气象的新型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追求
价值观
人生观
前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这场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大改革,
以求变化、
求革新、
求解放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
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
一向充满活力、
大胆开拓的青年,
无疑成为这个伟大时
代中的宠儿。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和人民奏响了一曲曲时代的壮歌。
他们的
身影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
定格在整个社会关注和期许的目光中。
然而时
下,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功利化,有的甚至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负债消费现象比较普遍。有些
大学生还出现拜金主义观念,天天无所事事。这种价值观缺失,理想信仰迷失,
社会不良风气弥漫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了时代的进步、
国家的发展。
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坚定远大的理想,
培养美好
的情操,
我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分析这
一现象以及原因,给出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目的:
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
然而进入大学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角色转
变的问题
.
从高中到大学
,
无论从生活方式
,
学习方法
,
到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
感受
.
面对大学新生活中的问题
.
面对自己的未来
.
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
,
去体会
.
但是
,
大学能否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很显然不能
.
大学只是人生追求
中的一步棋
,
是实现每个人人生理想之前的一个小目标,
随着这个小目标的实现
,
经过了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喜悦——高考成功之后
,
很多大学生便陷入了迷茫之中
.
在我们成功地选择了这个岔路口之后
,
人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就在
校生的人生追求的以及对人生追求的认识进行了深入调查
.
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次
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些实用的数据了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一些实际状况
及相关影响因素
.
二.调查对象:
甘肃省建筑职业学校全校在校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3
年
11
月
5
号——
2013
年
11
月
16
号
五.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内容主要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情况以及他们对人生追求的看
法,我们共向学生提出
15
个问题。
六.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仅有
27%
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专业,
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短期的愿望并表明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向着最终的目标奋斗;
有
18%
的学生的专业还是别人帮自己选的,
这些学生由于他们对各专业不是很了解,
也不清楚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余下全文>>
二:为什么选择大学生人生观现状调查研究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们的一生。它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人生目的是指人为什么活着;人生价值是指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人生态度是指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对待别的人和事。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祖国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如何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如何提供正确的引导,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人生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人生目的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科学的人生观能把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在正确的位置上,使大学生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这对他们如何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就像心中的标尺,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随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正确与否决定着行为取向的性质,多少为国献身的志士们都抱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价值取向,所以才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壮举。
三:关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报告中调研程序,调研对象包括时间,调研对象包括地点,调研内容,调研的意义和 15分
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报告中调研程序我可以为你解决。
四:大学生人生追求和理想
人生百味,各有各精彩!
五: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生活,实现人生理想
给自己确立好目标,千万别忘记!比如你要考公务员考研,就努力学习,如果有什么专业理想,还是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如果你想走近社会怎么样,就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总之朝着目标前进。
六:根据屠呦呦的事例,大学生要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一、科学研究需要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尽管今人看来“封闭、保守”,但充满了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团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土法上马,经过191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可谓百折不挠。“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岛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仅如此,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有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如邓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体做实验也在所不惜。这对当下某些人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还得益于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正果。 反观,中国当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条件而是学术与文化的自信。近现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蹂躏,被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愚昧”。这种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医药“伪科学”论仍不绝于耳。因此,唯欧美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势,使亦步亦趋地追随变得似乎天经地义。如果他国研究超音速4倍的发动机,中国步其后尘而不是创制新的航空器,那终将受制于人。如果留洋经历和SCI论文变相地成为某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绩效评价的尺度,那中国科技人员就有沦为欧美学府奴仆的危险,国家科技与文化安全都令人堪忧。如果传统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学、文字学、民俗学、中医(药)学科研人员,也被迫为稻粱谋而留洋,那文化消解与瓦解则势所难免。 二、要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者既无院士头衔,又无博士称号,更无留洋经历,这给中国人才任用和评价体制带来了尴尬。笔者虽不赞同网上有关废除中国院士制度的偏激论,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由于现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乐,也不敢贸然不拘一格用人。为了规避任人唯亲,诞生了中国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办法。如上世纪90年代要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须硕士学位;随着博士雨后春笋般“孵出”,如今要进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须博士名号外加留洋经历。50年后是否须有月球游历经历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却让以权谋私者有机可乘。假冒伪劣的院士成果也屡见不鲜。于是众多的屠呦呦被拒之于门外。如何让“低学历”的华罗庚和钱穆们、“非专业”的郭沫若们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又不让方鸿渐们投机钻营,是未来中国科研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体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团队是自1969年听从上级安排,开始试验研究的。虽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显著疗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认可。第一篇中文论文1977年才发表,而且还是以“青蒿素协助组”的名义;英文论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发。他们科研不是冲着大笔科研经费和奖励,而是受一种使命驱使的。今年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获大奖。屠呦呦的启示告诫人们: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强,愈经不起挫折。反观当下的中国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态,为了早获名利不惜杀鸡取卵。 四、媚外是国之大忌。屠呦呦获此殊荣当然可喜可贺,但决不能以诺贝尔奖项作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评价尺度,须知袁隆平、王选等中国科技精英对人类的贡献,远非诺贝尔奖项所能涵盖;也不可以一荣俱荣之心侵染科学的神圣。笔者获悉屠呦呦家乡的旧居,被以1.5亿元(人民币)天价标出;前些年莫言获奖后,其故居周边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这些暴露的是潜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习气。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简单地媚外崇洋为国之大忌。......余下全文>>
七:大学生应具有哪些道德品质 调查报告
你好 有点多你可也针对性看一些 希望能帮到你1、有知识的同时还有文化:知识和文化不同。知识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文化是综合人文素质,决定了一个人对知识的用运程度。可以说,知识是物,而文化是舟。2、有文化的同时还有能力:能力表明你运用知识和文化的技巧与灵活程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有能力还有品味:品味和趣味不同。趣味使你自我有个性,而品味是一个社会认同的综合价值观。品味低下会使你失去发展的空间。4、具备综合素质:这决定了你今后的发展趋向和潜力。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余下全文>>
八: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何写啊?
(思修)大学生人生理想调查报告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人生理想,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状况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近期在双喜大学虎溪校区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100份,获得有效样本94份,有效问卷率为94.0%。
一. 调查者基本情况
1. 年级结构:大一占68%,大二占32%
2.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二.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过去个人理想的实现情况以及未来的事业等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阅读习惯等,相对比较全面。
另有附页:《关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问卷》样卷一份于后供参阅。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人生目的不强,理想不够明确
人生目的,是人对“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价值观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目标,不同的人生目的导出形形色色的人生。在被问及“现在对未来的想法如何?”这一问题时,仅有27%的同学认为自己现在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大多数(53%)的同学是“比较模糊”的,而还有20%的同学则是“十分渺茫”。弧样的回答不容乐观,一艘没有方向的航船是不会正确驶向胜利的彼岸的,现在看来寻回明确的人生目的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2. 汗水浇灌理想,成功需要付出
在被问及“当确立了理想后,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时,有45%的同学选择自己会“十分努力去实现”,41.4%的同学则表明会“比较努力”,而尚有13.6%的同学说“无所谓、随他去吧”。人生苦短,时光飞逝,岁月荏苒,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确实需要青春热血和汗水的付出。否则,终将梦落空、事无成。当被问及“以前所确立的目标与理想的实现情况”时,有43.5%的同学选择了“多数实现”,32.6%的同学选择的是“一半左右实现”,而有22.1%的同学则说“很少实现”。至于“过去所确立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有6.3%的同学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29.5%的同学说是“没有毅力”,也有8.4%的同学将其失败归于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更多(55.8%)的则选择了是“多方面原因导致”。其实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资源和机遇等条件都是近乎平等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先天条件的差异和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成功毕竟主要靠自己,爱迪生说过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幸运。而那55.8%所谓的“多方面原因”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大清楚自己的失败,并没有仔细分析过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自己又有哪些成功之处,其实是不明白比较确切的主要原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3. 生活不够积极,状态不容乐观
在被问及“进入大学这么长时间,现在的状态如何?”时,只有9.3%的同学选择了“生活激情、学习积极”,有47.4%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学习生活比较积极”,而竟有43.3%的同学则选择了“生活单调、学习乏味”,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数据。如此状态,怎么可能实现自己起码的“对未来职业的要求”(高等55.3%,中等41.5%)呢,又何谈实现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做......余下全文>>
九:大学生应该怎么定位和规划自己的人生??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憨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