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辛弃疾

一:赏析《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余下全文>>

二:鹧鸪天 辛弃疾 翻译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穿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余下全文>>

三:鹧鸪天 辛弃疾其中一句得什么浮什么

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四:辛弃疾《鹧鸪天》全文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

频倚阑干不自由。

稼轩词六百余首,用调一百以上。在这些词调中, 利用频率最高的是《鹧鸪天》,凡六十三首,占总数 百分之十强,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 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无所不有。恐怕 正是由于运用此调多而得心应手的缘故吧,所以“代 人赋”便自然地也选择了此调。词题“代人赋”,今 天已无法弄清代谁而作。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 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 绿却温柔。”“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 鸦”,点明时间是傍晚。这景,是衬情之景。太阳即 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 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又极易 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 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所以在“晚日寒 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写 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作者更是应用自如。“柳 塘新绿” ,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 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 。但是,细 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王夫 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 也同样,只能使“一片愁”增浓。“温浓”之前着一 “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接下来的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 “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 这“眼底”的“离恨” ,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 原因的展现。“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 恨?为条件的,现在既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 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这是以婉曲的方 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这两 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 老”。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 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 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 一发。 过片以下,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 “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 深化“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 楼”,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 深。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喷发,悲情顿上一层。离恨 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 难收,“重上小红楼”。“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 人曾经共同地方。今天“重上”这“小红楼”,恐怕 是为的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 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 合销” (陈后主《寄碧玉骇》)。这女主人公的感情, 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 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 的痴情。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 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 所说的那样:“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 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 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 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实有“神馀言外” 之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 收”“重上”“情知”......余下全文>>

五:辛弃疾一共写过多少首《鹧鸪天》

辛弃疾罢官闲居,先是把家安在上饶带湖,以后把家搬到铅山瓢泉。他在铅山瓢泉时写了一首词《鹧鸪天》。题记是:“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 古来唯有酒偏香。 自从来往云烟畔, 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 直待西风一夜霜。 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写了一首村居小景词《鹧鸪天》,题记是:“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据《铅山县志》载,铅山县东北有鹅湖山,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鹅湖风景优美,是作者闲居时常游之地。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鹅湖寺道中)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 罢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翠竹千寻上薜萝。东湖经雨又增波。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 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醉中只恨欢娱少,明日醒时奈病何。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代人赋)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沈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我知道的就这些,你看看吧

六:辛弃疾《鹧鸪天》译文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词的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白色的荠采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克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怎能解除他内心的愁呢??

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人们心情悠闲恬静,过着勤俭的生命;牛栏的西边种着桑麻等农作物。在这一片宁静的田园中,又走出一位农家女子,她穿着白套裙,趁着生蚕前的闲暇去娘家。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着。?

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克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它令读者感受到词人那如春的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