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识我国的法治进程及全面推进法治改革的意义 1500字
(一)12月4日,13亿中国人将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1982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很多那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取名叫“宪法”。
32年过去,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厉行法治的一个象征,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再次彰显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进行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中央全会,是解读中国的关键钥匙。
中国向何处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年前,中共十八大自信地标定前进的方向。
动力从哪里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一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坚定地踏下变革的油门。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如何让这喷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成为中共党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
这是一座法治里程碑,以此为节点,思路更明确、理念更清晰,法治中国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一场国家治理的革命,必将带来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变化、执政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发展新起点,法治将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规范的轨道,让改革发展在各个领域蹄疾而步稳地前行。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选择,标注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高度。社会主义,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法治,替代了延绵千年的人治传统。两相结合,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可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从2013到2014,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顺序展开,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二)“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几个节点无法绕开,它们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坐标,见证着成功的经验,也记录下惨痛的教训。
一是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二是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从过渡期走向成型期,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三是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砸烂公检法、无法无天带来十年倒退。四是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五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进入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新时期。
将法治建设的这些节点连接成历史发展的曲线,就会发现,它与中国发展变化的进程,竟然如此吻合。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人民共和国的宪法难以保护自己的国家主席免于冤屈,这曾是新中国法治进程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痛定思痛,依法治国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曲线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区间。一个利益多元、观点多样、充满活力的社会已然形成。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如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又如何保证基本的......余下全文>>
二:国外法治与国内法治的异同 100分
法治是历史久远的话题,针对的主要是人治。其核心观点是,个人会有情感,有偏好,不确定;领导人交替,可能改变规则和政策,引发政治不稳定。但现代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不仅如此,还因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条件。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曾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有过比较初步但很深入的分析:法治属于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其他社会条件决定的;与之相伴的法治观点并非一种抽象的理论、普遍的真理,而是对西方近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回应,是对西方国家的法治实践一种理论总结,同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在封建的欧洲,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各个封建邦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极不统一。这种"各自为阵"的小型社会秩序和法律无法满足商品交换对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市场的要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要实现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理想,必须消灭封建主义地方秩序,在更大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国家,并形成不矛盾的、明确的和普遍适用的规则体系。由此产生的法治的理念,隐含的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公平效率等等理念。
促成西方法治理念的另一个要素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确立,表现为主权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统一规则体系,但这种变化会遭遇封建势力的抵抗;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要在一定的疆域内确认统一的法律,并保证规则有效贯彻执行,这就一定要求一个对社会更具有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国家。由此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民族国家。与基于传统和"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不同,民族国家强调政治共同体,强调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强调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统一的规则,强调国家为保证规则执行所必需的暴力的合法垄断。由此也就产生了主权至上、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
在英美,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不仅有地域的差别,还有因时代变化引发了不同的问题,因此形成的相关法治观念和法制观念之表达也不同。例如,最早的17世纪的英国的资产阶级法学家大致提出了近代法治的"主权至上"、"个人权利"以及"权力制约"这三个要素。强调主权至上是鉴于英国内战时期的惨痛经验;霍布斯认为,只有最高公共权力的建立或存在,才可能有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的和平与安全,因此主权应当是绝对的,对主权的制约与分割都将导致主权的被架空与和平的丧失。但霍布斯并不是倡导专制主义,事实上他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个体的人,人是为了获得和平而通过契约建立了国家,这一理论否定"君权神授",同时也奠定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思想。霍布斯强调的是单一的"生命权",洛克则将公民的个人权利扩展至"生命、自由与财产"的权利,认为国家必须保护这三项基本权利。而为了保证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当时是王权),洛克还提出了"以权利约束权力"以及"权力分立"的主张;但他把司法权归在行政权之下。
英国的法治思想直接影响了美国革命和美国的法治理念。在美国革命和建国过程中,美国政治家思想家除了强调基于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这与美国的移民社会直接相关),更是将洛克的分权思想付诸政治实践。分权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美国的政治现实(13个殖民地)创......余下全文>>
三:中国最近新闻大事,快一点,过了8点10分就没用了,要作新闻发布会用的,好的话追加,把语言组织好!
关于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问题
美国不怕中国减持国债
2010年07月14日 08:20东方早报
在让投资者睡不着觉的诸多噩梦中,中国央行开始减持美国国债的情形是最不可能发生的。这种行为不仅会给中国造成大得多的损失,而且,它给投资者带来的真实风险恰恰是相反的问题:涌入美国的现金将会更多,而不是更少。
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径直抛掉美国国债、把现金装入囊中然后回家。如果它想减少储备,那就必珐将这些储备置换为另外某些东西。大体上有四种选项:
第一个选项,北京可以出售美国国债,并买入其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除了有可能造成美国国债收益率小幅上升、美国风险溢价相应受欢迎地下降以外,这对美国市场的综合影响微乎其微。向中国央行出售资产的人获得的资金,又充实了为美国财政部债务融资的现金基础。
第二个选项,中国央行可以出售美国国债,并买入以欧元或日元计价的资产。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置换,美元汇率将会立即大幅下跌,从而使美国经济获得一种与出口相关的提振,同时欧洲或日本出口崩溃、进口飙升。但欧洲和日本几乎肯定会对中国的贸易采取强烈报复措施。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已大幅增加日元购买量,已经在日本引起了担忧。
第三个选项,中国可以出售手中的美国国债,并用美元买进硬商品。这不过是把回收中国贸易顺差的问题转移给了大宗商品出口国,综合结果差不多是一样的。
最后一个选项,中国可以出售美国国债换得现金,并在中国购买资产。这种选项对中国的损害是最大的。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把大量人民币卖给中国的出口商,以压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调换策略、买进人民币将造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飙升,彻底摧毁中国的出口行业,并造成失业率大幅增加。
所以,中国如果大幅减持美国国债,有可能要么是跟美国无关,要么是对中国的损害远远大于对美国的损害。中国如果要采取什么措施的话,可能就是买入更多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而全球其他一些趋势,也会加强这种买入潮流。
换句话说,美国不太可能面临中国扰乱美国国债市场的“核选项”。
(作者为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摘编自7月13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新闻:解放军东海演练和美韩黄海军演
香港文汇报:解放军东海演练“一举多得”
2010年07月06日 06:17中新网
中新网7月5日电 香港《文汇报》日前刊文《解放军东海演练“一举多得”》,引述观察家的观点认为,解放军东海实弹演习,具有“一举三得”的特别作用。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解放军部队的一项公告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和热议:隶属海军东海舰队的91765部队6月下旬公告说,从6月30日至7月5日,该部将在浙江舟山至台州以东的东海海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训练期间,各类船舶严禁进入该海域,并需听从海军舰艇指挥。
境外华文媒体指演练意在应对美韩黄海军演,英国广播公司称演习举行的时机引起了猜测。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则回应说:“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军事训练。发布通报是通常做法,为了确保相关区域内过往飞机、船只的航行安全。”
实弹演习的战略考虑
一是不惧挑战,从容应对赢得尊严。美国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先是在第九届亚洲安全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公开指摘中国对外军事政策和安排;后又由韩联社报道,美韩计划在6月底举行联合军演,其中美“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将派往黄海;美国军方和驻韩美军对联合军演却回应含糊,一会说出动航母属“独立行动”,一会又说“计划未定”。
明眼人不难看出,韩美如此高调军演除了欲“震慑朝鲜”外,美国的战略意图就是要“显示在东北亚的存在和影响”。
观察家认为,虽然中国海军此次演练并非专门针对美韩的联合军演,但也......余下全文>>
四:如何认识我国的法治进程及全面推进法治改革的意义 要1500字
虽然我不会,但是觉得楼上说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