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最早出现在

一:"和谐"一词是怎么来的?最早出现在哪里?

和谐详解

和谐就我知道的,最早一并出现在文章里的应该是《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本段最好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和谐的理念又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也即古希腊哲学观念相吻合。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早期的古希腊学派中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的观点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他们有两个流传至今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什么最美好?------和谐”。因此大智慧者殊途同归。和谐理念因此也很容易的被西方人接受。 另外和谐理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国家才能稳步发展。这是“和”。 2. 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为有效的“合”。 3. “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综上所述整个观念的基础就是民众,是典型的民本思想。首先想的是怎样的满足民众,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这样就能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的、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二: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一部典籍中

1.和睦协调。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汉 郑玄 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 李商隐 《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2.指使和睦协调。

宋 司马光 《瞽叟杀人》:“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4.和解;和好相处。

《魏书·萧赜传》:“ 赜 初为太子时,特奢侈。 道成 每欲废之,赖 王敬则 和谐。”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5 和谐:做动词 。一般用于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了。

例如:你今天在论坛上发言被和谐了吧。意思就是因为不文明,有碍于论坛和谐气氛而被处理掉了。

三:和谐的和字最早是出现在哪种文字中

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以下文献中均可考证:

①《说文解字》:“龢调也,读与和同”。

②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应保曰龢。《东都赋》:‘龢玲珑。’经传多以和为之。”

按朱的说法,“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 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通用。因此,“和”即“龢”也。又如《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谐也,合也。”

可见,“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四:"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那一本书

“章回”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选A

五:“和谐”一词最早出自哪儿只是和谐这个词,最好能见于

和谐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春秋时代)

六:和谐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哪里

和谐详解

和谐就我知道的,最早一并出现在文章里的应该是《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本段最好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和谐的理念又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也即古希腊哲学观念相吻合。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早期的古希腊学派中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的观点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他们有两个流传至今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什么最美好?------和谐”。因此大智慧者殊途同归。和谐理念因此也很容易的被西方人接受。 另外和谐理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国家才能稳步发展。这是“和”。 2. 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为有效的“合”。 3. “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综上所述整个观念的基础就是民众,是典型的民本思想。首先想的是怎样的满足民众,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这样就能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的、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七: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谁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A

八:和谐的和字最早是出现在哪种文字中

和谐详解

和谐就我知道的,最早一并出现在文章里的应该是《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本段最好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和谐的理念又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也即古希腊哲学观念相吻合。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与管子描述的基本相同。早期的古希腊学派中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的观点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他们有两个流传至今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什么最美好?------和谐”。因此大智慧者殊途同归。和谐理念因此也很容易的被西方人接受。 另外和谐理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国家才能稳步发展。这是“和”。 2. 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为有效的“合”。 3. “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综上所述整个观念的基础就是民众,是典型的民本思想。首先想的是怎样的满足民众,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这样就能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的、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