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生平事迹

一:屠呦呦个人生平事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屠呦呦

英文名:Youyou Tu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30年12月30日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二:屠呦呦的生平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12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其中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一起获得一半奖金,屠呦呦获得另一半奖金。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屠呦呦

英文名:Youyou Tu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30年12月30日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三:用一句连贯的话概括屠呦呦主要事迹

您好。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四:屠呦呦的人生历程带给我们那些启发

勤奋求学,学无止境

了解过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然而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挡她求学上进的决心。生活在物质条件这个优越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

迎难而上,勇于攻关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刚工作几年时间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中医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并且经过两年时间成功提取青蒿素。我觉得空有满腹理论不足以成大事,还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前行的决心。

团队精神

屠呦呦先生在获奖时多次强调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可想而知,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没有团队的协助,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尽管诺奖实质属于个人,但是也不要忘了众多中医药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体制弊端太明显

屠呦呦先生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而落选院士,却成功摘取生理学的诺奖。这个因为没有院士的身份而引起广大网友的讨论和反响,至于评审条件是否应该放宽的问题始终不停歇在讨论。总体而言,还是体制要改革,否则会严重打压人才的研究积极性。

善于思考,抓住灵感

屠呦呦因为受到中医古籍的启迪,并且通过适当的手段对中药青蒿成分(可以有高效抑制疟原虫)进行提取,最后成功研制出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的青蒿素。这就教导我们要善于从书中和实践里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读书,不带目的干事。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青蒿素源自传统的中药,但是从中草药的提取物中寻找到具有抗疟疾功能的成分,却采用了中西医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屠呦呦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1-2]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3]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4]

六:屠呦呦的事迹能用于什么作文

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七:写屠呦呦作文600字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八:屠呦呦生平简介 800字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12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其中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一起获得一半奖金,屠呦呦获得另一半奖金。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屠呦呦

英文名:Youyou Tu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30年12月30日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九:关于的屠呦呦作文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