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一:北京的春节有那些习俗

老北京春节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纽。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四:《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五:你喜欢《北京的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喜欢。作者用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北京的春节,的中心思想。

《北京的春节》的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七:北京的春节的特点

北京过年的特点,应该说也代表了北方过年的特色,风俗习惯上大同小异。 中国无论大节小节,大多是以吃为主。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过年吃饺子,可以说是北方过年最普遍的食品。 北方或者北京的年,从进了腊月门儿开始,就渐渐的有了年味,人们就开始进行过年的准备,添置新衣、购置年货。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正式过完年。在这两个月的过年氛围之中,各种小节穿插其中,营造出一个过大年的氛围。下面简单的说一下过年中的几个重要日子。 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从腊八开始就算正式进入过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还会腌制腊八蒜,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老北京人也是北方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这一天家家要祭灶,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给说得好一些,以保佑一家平安。也就是平常说的“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之后,一连几天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晚上家家户户放鞭炮,街坊邻居都带着自己的鞭炮走到大街上,比着赛的放。近几年,限这限那,年味越来越淡了,各种洋节趁机入侵。弄的中国的节越过越没劲,洋节越来越盛行。一些民族的传统的节日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一些政治性的节日大放特放。 过年还要吃年糕,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 其后几天,都是走亲戚串门儿,到姑家姨家姥姥家等等亲戚家拜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 年后第一个大节当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各家各户团员的日子,吃元宵,闹花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吃上老字号的元宵,有些人甚至天不亮就在老字号门口排队,等到天朦朦亮的时候,老子号门口早已是人山人海,队伍长达百米。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 家家户户用草木灰画出粮囤的样子,里头放入五谷杂粮或钱,再画上小梯子,期望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 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民间还有“理发去旧”......余下全文>>

八:《北京的春节》有哪些活动

主要有以下节日活动:

1、腊八节——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准备过年的物品。

3、大年三十,除夕——是非常热闹的。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4、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互相拜年,逛庙会。

5、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处处家家张灯结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