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的核心矛盾

一:如何论述农业文明矛盾?

矛盾的普遍与统一中,变与不变是永恒的命题。比如和谐,因为有不和谐,才有了追求和谐的执着,也正是有这种执着,和谐才显得更有光彩。

和谐的变量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整体而言,最重要、最艰难的是中华文明从根性上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中国文明的根,扎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五四”前后鲜明的凸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现代文明在这二十多年的变化中太巨大了。在社会急骤的转型中,诸多问题都必须调整。其中,“三农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最危险”——这是“三农问题”直白的概括。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大问号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 我们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是农民。从去年媒体中见到的数据看,有七亿农村人口只占有GDP的1.5%来维持生活。2001年,中国进入了小康,但每天只有二元钱来维持生活的农村人口还有1.7亿。红色警戒线出现了!这无疑是不和谐在经济上的表现。

第二,中国工业化指标与现代文明评价体系极不协调。在相当一段时间中,九亿农业人口的属地有着太多的教育盲目点和医疗盲点。就在前不久“凤凰”台“社会能见度”所言,时至今日,还有四十三万农村民办教师连最低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解决,由此可见农村教育的捉襟见肘。这与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的人口素质反差极大,这无疑是不和谐在文化上的反映。

造成这种状况,确有人为因素与客观原因,但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因为九亿农业人口的重负注定了中国现代化背负的沉重。加之,我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为了效率,我们不得不先把有限的财力主要集中在城市,也正是这样,我们的GDP才有了连年的飞跃,我们的城市发展才有了日新月异,农业的滞后,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

中国农村的贫穷,是丰裕社会的贫穷,我们现在可以很有底气的说这句话。我国的贫富悬殊,在120个国家的调查中,虽然排行第85位,但我们已经把均衡发展的思路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了,我们也有逐步解决均衡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为此,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十一五规划,国务院随后又颁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三农问题”更是一个广泛深入的话题。回顾2006年经济盘点,我们浏览社会各领域发展成就的同时,农业无疑是非常亮丽的一页,在党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推动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戏连台,全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3397亿元。并终结了延续了2600多年来农村种田交税的历史。并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持。在我国农村,全面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今年,有80%的农村人口可参加合作医疗,三千多万人可享受低保。农村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安全用水、开发农村沼气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

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施行,但“三农”问题非常复杂,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关心它,并以深邃的目光、科学的、智慧的、处理千年文明在市场中的变化。

解决庞大农村人口对现代化的压抑,进而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农民进城——成为社会和谐整合的必然。农民进城的大趋势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美、法、日、韩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经验的雄辩。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6年,我国农民工进城的人数每年高达850万。后来,国家统计局......余下全文>>

二:多选题――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 B 是近代工业与古代

应该是最后一个吧,

实质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的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其他统治者和人民,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次要的。

三:举两例中国古代历史上农业和游牧文明间的冲突的事件

汉武帝打匈奴啊。秦始皇喊蒙恬打匈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