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分享课作业

一: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方法有哪些

持的课堂讲

二: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方法有哪些

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三:如何在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教学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快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背景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所任教班中有这样两位学生要参加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一位已有多年计算机使用操作的经历,家用电脑已换过两次,装机、修机小有名气;另一位则是临阵磨枪,操作键盘“二指禅”,属“启蒙教育”,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相比是泾渭分明的。可经半个月的考前复习后,笔试成绩上,后者考了80多分,“良好”,而前者仅仅“及格”。评价的结果显然不公平,原因是评价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1、传统学习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目标狭窄,只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将“笔试+作品+上机操作”作为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忽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忽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二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评价主体固定,单一地由教师评价学生,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往往以偏概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四是评价作用有限,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进行选拔或淘汰,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后的反思,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2、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强调既要关注学生教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强调评价的内容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过程[2]。

二、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学生评价的实质在于改变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评价的弊端,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强调学生评价标准既能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在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并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促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本人认为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1、有效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都很大、能力水平也不一样的学生群体,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这一章内容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并且已经能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和制作的方法了,而又有些同学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切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接受又使他们觉得有兴趣,能激发学生表现自......余下全文>>

四:、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真的对你有帮助?列举几个例子。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体会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五:浅谈在实际教学中是怎样融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许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只存在表面的认识,以为在课上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在进行整合,于是为了整合而整合,生硬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从而使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不能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不能处理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反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改变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搞花架子,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对象,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

1、教师应主动的积极的提高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与态度。面对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教育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驾御信息技术,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具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运送能力,才能够使学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并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数字化教育。

2、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三项:

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及对网络知识的应用能力。

②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能力,即对信息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包括在学科教学中对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估。

在信息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③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备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的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分析理解教材内容,课件的使用要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充实和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同时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多媒体课件这时就要发挥作用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夯实基础知识并补充与所学知识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充实了教材知识又提升了教材知识。

例如,在语文课《盘古开天辟地》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声情并茂的特点,播放《盘古开天辟地》的动画和课文解读,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仿佛把学生带进了真实的盘古时期,感受着神话故事带来的欢乐,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擦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实提升了教材内容。

(三)满足学生需求,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

每一个人处于生活当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所以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综合实践课《学写毕业赠言》时,燕老师播放了《好大一棵树》的视频资料,学生们深深感受着歌曲里的主人公对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从而想到了自己马上也要毕业了,快要离开自己的母校、老师和同学,有太多太多的不舍,而最好的情感表达就是给老师、同学写毕业赠言;接着老师给出一系列的思考和提问,展开了写毕业赠言的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要让学生对所......余下全文>>

六:技术支持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中用到了哪些导入方法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七:北理工现代远程技术在线作业

第一题:3 ; 第二题: 1 ;第三题:1 ;第四题:1 ;第五题:1,3 ;第六题: 2,5 ;第七题:1,2,4,5 ;第八题:正确 ; 第九题:错误; 第十题:错误。

八: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上存在哪些问题

信息技术的作业大多是在当堂完成的,并且保存提交到教室机或服务器,不同于传统的作业,因此学生是否达到我们的要求,从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但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按要求很好地完成操作作业,这很大程度上也源自现阶段教师在布置和评价作业不够科学有关:作业完成率不高,小组合作中大多由一两个人完成,且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创新不够,有些限于设备条件的落后,根本完成不了书本中所布置的作业,这样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长此以往,不仅在学生心中,信息技术作业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任务,同时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九:如何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作业

本次研修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环境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思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七个栏目。目的是通过这些栏目的撰写,帮助教师厘清信息化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重点,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之更好地服务教学。

目前从教师提交作业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予以分析、明确:

1.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不少教师在目标描述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等方式,使得目标方向感模糊,既无法使学习者确知自己应达到的程度,也使观课者也无法考量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以“学会...”、“理解...”、“感悟...”等描述性语言来体现。具体来说,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可从“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来界定。描述时,不建议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缺乏行为定向的宽泛性语言,尽量使用“说出、解释、比较”等具体化的行为动词,使得教师行为和学生达成标准可量化、可观测。

2.对教学环境一项认识不清。相当一部分教师作业中的该栏目空置,或随意填写,显见对这项内容缺乏理解。

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如:计算机+电视机;计算机+实物投影;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如触摸电视;计算机+交互式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如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上网本;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IPAD)、移动学习环境(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教师在完成该项栏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如实填写。

3.教学流程设计过于简略。不少教师在撰写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仅只提取环节目录,泛泛展示流程,因为缺乏对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描述,使观课者无法透视课堂进程,更无法从教与学双向角度观察教学的内涵和价值。

本栏目中的教学环节,可以概括写,比如“创设情境”“交流分享”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则要详写,包括其中的操作细节,比如“教师展示问题”,则要将问题列出;比如“学生思考”,尽可能描述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等。总之,教学流程设计要较为详尽地展现课堂实施中师生行为的变化过程。

4.教学特色不够“特色”。不少教师对教学特色的撰写比较草率,或者只是将教学流程中的某项简单提炼,或者简要写出自己的教学感受,有的将学科特色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显然未体现本栏目的内涵要义。

教学特色应该体现自己教学中独特的思考和行动,比如为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采用的“微视频”,尤其要突出微视频使用方式、使用时间等。比如为凸显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使用的“问题教学法”等,再如,实验前置,开展先学后教;错例研究,实施思维碰撞法开展学习等。总之,教学特色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认识,是教师准确的教育理念的独特展现。

5.作业没有“技术”含量。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技术”二字,如何借助“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我们本次研修的重点。相当多的老师或许因为时间所限将过去的教学案例提交应景,或对技术的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娴熟运用课堂,或只是将技术简单使用而没有思考“技术”的服务功能,使得作业“技术”含量缺失。这显然与教师对本次研修的目的认识不清有关。希望各地指导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除却上述问题外,还有作业不完整,栏目漏填、语言描述不流畅,甚至有“剪刀+浆糊”现象。如果说作业是因为认识不足产生诸多问题,都可原谅,学习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不断纠偏扶正,才能不断进步。但是对于因为不能端正研修态度而出现的抄袭现象,我们认为,这是责任问题,最大的责任偏失,是不能对自己负责。我们希望研修平台上不再出现此类现象。

总之,要想撰写一份较为成......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