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盖世整理图书的短文
1、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我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蜡烛,在我的凝视中化为灰烬。逝者如斯,我时时刻刻会听见自己对生命承诺的余音,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我愿自己是一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在昼夜不停的流转中留下自己充实的每一刻。
2 、如果人类不好好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终有一天,风沙的肆虐与垃圾的堆积会吞没我们美丽的家园。我向全世界的人们呼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手挽手,肩并肩共同保护建设我们的家园吧!
3、正所谓“学海无涯”。我们正像一群群鱼儿在茫茫的知识之海中跳跃、 嬉戏,在知识之海中出生、成长、生活。我们离不开这维持生活的“海水”,如果跳出这个“海洋”,到“陆地”上去生活,我们就会被无情的“太阳”晒死。
4、岭上娇艳的鲜花,怎敌她美丽的容颜?山间清澈的小溪,怎比她纯洁的心灵?
5、 我拽着春姑娘的衣裙,春姑娘把我带到了绿色的世界里。
6、我把卷子摊在课桌上,恨不得敲一阵锣,叫大家都来看看我这光彩的分数。
7、“上下五千年,龙的看火不灭;古有愚公志,而今从头越……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的追求就是让祖国灿烂的喜悦飞扬在美好的明天……
8、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9、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携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绵密柔韧;一幕幕经历造就了它博广的胸怀。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既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
10、 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11、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失败与成功之间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不怕失败,最后战胜了吴国;居里夫妇不怕失败,终于发现了镭,孙中山愈挫愈奋,最终推翻清王朝;中国***人不怕 失败,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挫折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12、“一年之计在于春”,十几岁的年纪,正是人生的春天,别辜负了岁月老人的厚爱与恩赐。行动起来,播种梦想吧!
13、“多难兴才”曾一度被人定为规律。请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雪洗国耻;韩信遭胯下辱而统率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与逆境搏斗中成为伟人的!
14、谁说人与人隔着遥远的重洋,谁说心与心设着坚固的堤防?十六岁的鸟儿飞上天空,总会找到落脚的枝头。
15、书,各种各样的书。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书,会有说不完的话语……
16、曾经辉煌过,曾经凋零过,这可是你至死不渝的生活吗?我亲爱的母亲—大自然。多少次,我伏在地上,去聆听你沉重的脉搏声;多少次,我......余下全文>>
二:超级高分悬赏(>30)答对后加分 行吟阁遐想阅读题
文章由一张旧照片开篇,引出作者对武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的回忆,接着宕开一笔,以应用屈原关注民生的诗句为契机,联系闻一多先生对自己的教诲。然后回忆二十年前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把闻一多先生生活的年代与屈原先生生活的年代比照,得出一个结论:闻一多先生好像屈原的化身。接着回忆自己游览行吟阁的情况,白雪茫茫,万籁寂静。在屈原像前,遥想屈原景况,回忆闻一多先生诗句,这里把二者联系起来。最后一段,评价二人,希望能在纪念屈原的同时纪念闻一多先生。
1.作者在行吟阁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简析】这是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文章题目是“行吟阁遐想”,全文依据这个写作思路组织材料。作者在描写行吟阁、屈原纪念馆以及屈原像前首先记叙了聆听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这里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与屈原先生在忧国忧民的思想上是一致的。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引用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讲读《离骚》时的语言,表现闻一多与屈原的相似性。游历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后,作者认为,在这些地方应该辟一室,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要纪念闻一多先生。这样分析以后,就可以得出作者遐想的内容。
筛选文章信息要注意思考文章的写作线索、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使用的材料特点等,筛选后要注意整合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言。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简析】第一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相感”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里。这一段的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屈原的精神体现在作者引用的《离骚》诗句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屈原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储神。概括起来,这些诗句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九死不悔的思想。
第二问考查筛选整合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文章的第三段看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就爱读《离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听闻一多讲《楚辞》,再次感受屈原《离骚》的魅力,后来游览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又一次感受屈原的精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作者对屈原“相感”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简析】这是一道考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屈原、闻一多形象是一致的原因。这个问题要思考文章表现闻一多、屈原精神的语段。第四段写闻一多、屈原性格的相似点,写闻一多讲《离骚》时的表现,表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第五段写屈原形象,接着写闻一多的爱国情怀,表现他坚强的性格特征等。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要注意理解文章使用的材料特征,从文章的相关材料中把握作者表现的主要观点。
【答案】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时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什么作用?
【简析】这是一道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加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的语句,“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表现了行吟阁畔景物的美好;“四顾无人,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