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记得以前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有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坐好了。”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三、还有部分教师时不时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将重点落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理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是什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为目的.伐现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习兴趣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余下全文>>
五: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理念是什么?课程目标是什么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因为目前为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在向前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个人也觉得也不应该有个明确的答案。
首先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实践教育。何为实践教育,具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著名的教育观点的核心其实也就是实践教育,学校教学应该是在实践中进行,而不是中国目前的课堂教学。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选择上,他们更加偏向于能力。79年有个具名的访问团考察美国教育,并说美国的教育步入膏肓,20年后的中国科技人才将超越美国,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预言没有实现,也不能说中国的教育失败,但是也放映了一些问题。也就是说知识和能力两个选取上,能力应该是更重要一些的。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也给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详细内容。比如: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能力导向的课程。
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余下全文>>
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是指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对一个完整的活动主题进行开发和预设,明确活动主题的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方式、教师指导的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在设计活动主题方案的时候,应该从教学设计的过程向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的转移。还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对指导活动行为进行深入探索,并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一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是课程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前需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然后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2.课程目标设计 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具体说应既包括学校实施课程的总体目标,同时也包括各年级或学段实施的具体目标,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同领域内容实施时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差异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以及根据内容领域的差异体现针对性和适用性。 3.学校环境和资源分析 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仔细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 4.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环境与资源特点。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要考虑四大要素的融合方式及如何有效整合包括班团队活动在内的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再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分年级或学段进行规划和设计。此外,对于选择的主题和内容,还应按照一定的维度或线索进行编排,例如可以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为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课程内容选择和编排的整体情况,在课程方案中最好附上活动主题一览表. 5.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计划是整个课程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方案中对课程的具体实施最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实施计划中应包括课时的分配,活动主题的选择方式、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的流程、课程资源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的安排、活动常规要求等诸项内容。课程实施计划不仅是教师实施课程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行监测、管理和评价的依据。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协调一致,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6.课程评价设计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评价设计上,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采用多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课程方案要明确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八: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早期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机制的病态发展延伸影响到教育体制上的病态效应,即基本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略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没有与当地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方案,使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我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层面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由于这代人生长环境的社会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其特点为:思路开阔,头脑聪明;专横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温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动力;环境优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脏言,行为散漫;宠惯有加,缺憾不受;目无尊长,伦理丧失;养尊处优,懒惰成性。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延伸、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个人品质的活动平台,能够缓解师生矛盾,改变校园氛围,弥补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动中,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各学科中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