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赏析

一:北山移文的作品赏析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主要是泛论各类隐士的行径不同。文章头四句写北山神灵,腾云驾雾,来到山庭,刻下了这篇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以下五句,主要写隐士的风度和思想。“若其亭亭物表”以下七句,写隐士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鄙视态度。他们视千金如草芥,视万乘如脱屣;他们常和神仙。隐逸之士接触,常与各种奇人交往。作者以赞赏的语气写真正的隐士,目的是为了衬托出假隐士的可鄙。故此,笔峰一转,指出有些人“终始参差,苍黄翻复”,使得墨翟,杨朱为之悲泣恸哭。 “泪翟子之悲”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朱见歧路而哭,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接着又用了两个典故,尚生稻仲氏,来说明山林中已无真正的隐士,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是第二和第三段,写周颙先隐后仕的经过。第二段,揭露周颙隐居实非本意,他刚隐居时,立志甚高,似欲凌驾巢父、许 曲之上,一旦接到诏书就得意忘形,急欲走马上任。文章先用几个典故,揭露他冒充隐士,又写他凌驾一切,自命清高。妄自尊大。一旦朝廷派使者进山征召隐士,他就得意忘形,急不可待地想外出做官了。显露出庸俗的神气。第三段写周颙出仕后在官场上的活动 。“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写周颙当上了本郡最大的县的县官,后又做了山阴县县令。于是整天忙于官场事务,处理文书,处理案件,还一心想超过张。赵、卓,鲁等历史上著名的能吏,甚至还想效仿治理三辅的能吏,名扬四海,声传九州。以前是那样热哀隐居,从衣着到风度。都装作隐士的模样,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官员,而且还一心想往上爬,做大官。这一段和前边隐居生活相对照,变化之大,前后判若两人。第三部分是第四段,写由于周颙的出仕,使此山深蒙耻辱。通过“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写四周的山峰对北山当初容纳周颙做假隐士而加以嘲笑。接着又用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来表明山中的清议纷然并起。 逸议,素谒,均指隐逸者的清议。无论是四周群山的嘲笑和抗议,还是林、涧,桂,萝所表示的义愤和指责,都辛辣讽刺了周颙之类假隐士欺世盗名的虚伪情态。第四部分是第五段,写拒绝周颙再来山上,充分表示了对他的厌恶和鄙视。先写周颙路过这里,纷纷表示不能再上当受骗蒙受耻辱,于是采取措施,拒绝他的到来,同时还要拦截他的车马,让他立即离开了北山。对这样的人真是深恶痛绝。此文全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山中景物的蒙耻发愤的心情,对山水草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而且富有浓烈的抒情韵味。作者让山林景物全体出动,而且让他们富有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谈笑怒骂,揶揄嘲笑,矛头指向假隐士周颙,从而深刻揭露了士大夫们伪装清高实则苦心钻营。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抗判意义和现实意义。此文是骈文,全篇以对偶句为主,基本上由四字句和六字句相配而成,而且用典精切,笔锋犀利,因此成为南北朝以来广为传诵的佳作。 现代文学家钱钟书:“以风物刻画之工,佐人事讥嘲之切,山水之清音与滑稽之雅虐,相得而益彰”。 清朝文学家许楗的《六朝文絮笺注》:“此六朝中极雕绘之作,炼格炼词,语语精辟,其妙处尤在数虚字旋转得法,当与徐孝穆《玉台新咏序》并为唐人轨范。” 清朝文学家浦起龙的《古文眉诠》:牙尖口利,骨腾肉飞,刻镂尽态矣。伤厚之言,慎取一二。 清朝文学家于光华《文选集评》:铸辞最工,极藻绘,极精切,若精神唤应,全在虚字旋转上。转折愈多,节脉愈紧,是骈体胜处,意则深严,笔则飞舞。六朝虽尚雕刻,然属对尚未尽工,下字尚未尽险。至此篇则无不入髓,句必净,字必巧,真可谓精绝之甚。此唐文所祖。 《古文观止》编者:“读之......余下全文>>

二:北山移文的作品原文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1),驰烟驿路(2),勒(3)移山庭“夫以耿介(4)拔俗(5)之标,萧洒(6)出尘(7)之想,度(8)白雪以方洁,干(9)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10),皎皎霞外(11),芥(12)千金而不眄(13),屣(14)万乘其如脱,闻凤吹(15)于洛浦(16),值薪歌(17)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18),苍黄(19)翻覆(20),泪翟子(21)之悲,恸朱公(22)之哭。乍(23)回迹以心染(24),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25)不存,仲氏(26)既往,山阿(27)寂寥,千载谁赏!世有周子(28),隽(29)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30)。然而学遁东鲁(31),习隐南郭(32),偶吹(33)草堂,滥巾(34)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35)。虽假容于江皋(36),乃缨情(37)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38),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39)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40)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41)于释部(42),覈(43)玄玄(44)于道流(45),务光(46)何足比,涓子(47)不能俦。及其鸣驺(47)入谷,鹤书(48)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50)乃眉轩席次,袂(51)耸筵上,焚芰(52)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53)而下怆(54),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至其钮(55)金章,绾(56)墨绶(57),跨(58)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59)英风于海甸(60),驰(61)妙誉于浙右(62)。道帙(63)长摈(64),法筵久埋。敲扑(65)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66)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67)于结课(68),每纷纶于折狱(69),笼(70)张赵(71)于往图(72),架卓鲁(73)于前箓,希踪(74)三辅豪(75),驰声九州牧(76)。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磵(77)户摧绝(78)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79)。至于还飙(80)入幕,写(81)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昔闻投簪(82)逸(83)海岸,今见解兰(84)缚尘缨(85)。于是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86)峰竦(87)诮(88)。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91)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92)。今又促装(93)下邑(94),浪栧(95)上京,虽情殷(96)于魏阙(97),或假步(98)于山扃(99)。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100),尘游躅(101)于蕙路,污(102)渌池(103)以洗耳。宜扃岫幌(104),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105)妄辔(106)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107)怒魄。或飞柯(108)以折轮,乍(119)低枝而扫迹(110)。请回俗士驾,为君(111)谢逋客(112)。

三:北山移文的作者介绍

孔稚珪(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四:过秦论的作品赏析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收录了《过秦论》(上篇),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一篇气“盛”的文章。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势磅礴。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增强文章气势的因素之一,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本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内容丰富,自然觉得它饱满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因此会显得气“盛”;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便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议论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余下全文>>

五:求《紫钗记》赏析,评论。

紫钗记》 〔明清传奇〕 汤显祖

写霍小玉与书生李益悲欢离合事。共五十三出。剧情是:陇西才子李益,游学长安,年过弱冠,尚未娶亲,便托鲍四娘为他寻佳配。四娘应诺,想到霍王府小娘霍小玉,年方二八,才貌俱佳,况四娘又是小玉的歌舞教师,便想将小玉介绍与李。她知小玉要在元宵节去观灯,便约请李益去约看。元宵这晚,李益与崔允明、韦夏卿二友同去街上观赏。小玉和母亲郑六娘,丫环浣纱也来观灯,忽见前面有几个秀才,忙避开,不小心头上佩带的紫玉燕钗挂在梅树梢上,被李益捡到。小玉发觉钗子丢失,忙来寻找,两人相见。小玉已从鲍四娘处听到过李益的诗才名,今一相见,更觉李益可爱,求还玉钗,李益推说让个媒人送还。第二天,鲍四娘受四娘李益之托前去说亲。四娘手持紫玉钗,说李益托她来求盟定。小玉心中暗喜,推说需母亲定夺。郑六娘听了鲍四娘的话,又女儿不反对,也就应允了。良辰吉日,李益从崔韦二友处借了骏马、仆役前去与小玉拜了花烛。婚后二人情深意浓。一天,书童秋鸿报说天子幸洛阳,开场选士。主仆二人立即准备行装,李益、小玉忍悲分别,山盟海誓,双双惜别。殿试发榜,李益高中状元,权贵卢太尉,专权当朝,欲从士子中选婿招赘。令士子们去太尉府进见。因李益不去卢府,太尉记恨,表荐李益去玉门关外随军参军,不得还朝。而李益不知,高中后便回长安与小玉相聚。这时使臣来报,令李益即刻去边关刘节镇处任参军,李益只得与小玉在灞桥折柳盟誓而别。李益一路风尘到了玉门关外。节镇刘公济是李益朋友,知参军是李益,非常高兴。玉门关外有小河西,大河西二国,最近因受吐蕃扶制,正准备归顺吐蕃。李益下书二国,责二国归顺,否则就兴兵诛讨。又分兵截断吐蕃西路,使得二国来降。小玉自别了李益,日思夜想。李益也日夜想念小玉,画了幅《征人闻笛望乡》画并托人带给小玉。卢太尉见李益因功受赏,又生一计,奏请皇上升李益为秘书郎,改任孟门参军,不准归长安,即去赴任。这时卢太尉正奉命镇孟门,李到孟门后,卢又要招李为婿。李推说已有妻子而未从。卢即派人送信给小玉,说李已招赘在卢府。不久,卢与李奉命还朝,卢把李软禁在卢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伤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为了寻访李益踪迹消息,家资耗尽,最后变卖了信物紫玉燕钗,恰被卢府买去。卢太尉得知此钗乃李、霍定情物,就命堂侯官之妻扮做鲍四娘姐姐鲍三娘,向李益献钗。李益见钗大惊,鲍三娘却说小玉已另丁他人,方变卖此钗。卢太尉趁杨要李益以此钗聘娶他女儿,李益仍婉言回绝。侠士黄衫客听说了李益负情、小玉病重事,慷然相助,要崔、韦趁牡丹花盛开之际,假称无相禅师相请,到崇敬寺饮酒。黄衫客持李益到霍府,使之与小玉相见,监督李益的卢府士兵无可奈何。李益、小玉相见后,始知一切都是卢太尉指使人所为。李益又给拿出玉钗,于是两人嫌疑冰释。李益把紫玉钗给小玉戴上。黄衫客又把卢太尉专权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参奏主上,最后主上降旨:加封李益为集贤殿学士和鸾台侍郎,霍小玉为太原郡夫人、郑六娘为荥阳郡太夫人。现有明万历间玉茗堂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影印明末柳浪馆刊本。

我已经尽力的去找了,不知道这样行不行。

六: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出自哪里

出自《北山移文》,作者是南朝·齐的孔稚珪,原文如下: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沔,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薎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涧石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于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遗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

今又促装下邑,浪拽上京,虽情投于魏阙,或假步于山扃。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赏析如下:

齐朝立国只有二十多年,在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定地位。这一时期曾有两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出现,一是“永明体”,一是艳体诗。而声韵学家周颙、沈约、萧子良等把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创为四声八病之说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又如我们在中学时所了解的谢朓、王融、范云也都是当时的佼佼人物。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影响较大的人就是曾任太子詹事的孔稚珪。其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作品以骈文《北山移文》著名。该文风格奇丽峭拔,脱尽一般骈文平庸浮艳习气,堪称骈文中的上品。这篇文章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应该是受当年毛主席反八股的影响。

文章开端赞美钟山灵秀,卓然不群,“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契,干青云而直上”,而后又感慨当今的人自称清净超俗,不入凡尘,但实际“终始参差,苍黄翻覆”。反复无常,心口不一,假借隐居来标榜自己的清高,实际不能忘怀做官。或者起初还洁身自好,但后来却同流合污。他感慨道“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尚子平已经不在了,而仲长统也死了,现在还哪有甘心在钟山里隐居,在空寂的山里赏乐呐?

孔稚珪以北山(即钟山)之名,指斥初以隐逸自高、实则贪图名利的“周子”,不让他从这个曾古人隐居的钟山经过。据考证,此“周子”应为同期的周颙。但文中所述情况,与周颙仕历又不近相同。同时作品成文时间也不在周隐居后出任海盐令同期。况且孔稚珪一生两朝为官,死后又追授光禄大夫,似乎又不能完全肯定。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调侃雅谑之做,也有一定道理。不过,文中所嘲笑的“身在江海之上,而心存魏阙之下“,始以孤高而终......余下全文>>

七:我下载的U盘上的电影打不开?怎么办?如图

装个暴风影音或QQ影音这些播放器,

如果有了就先打开,再把电影拉进去

八: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到底是讲什么

薛宝琴怀古诗十首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诗词鉴赏】 薛宝琴家是皇商,所以她从小就随其父母到处周游,“四山五岳都走遍了”,是大观园群芳中见世面最多的一个。在宝、黛、钗等人作谜语诗的同时,她“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暗隐俗物十件。这十首也没有透露谜底。五十一回的回目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作者强调的是“怀古”,可见谜底并不重要。 这首诗借古战场赤壁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情绪。从来的“怀古”,都是“伤今”,怀古的情绪是由伤今引出来的。从这首诗渲染的悲凉气氛看,很可能是隐示贾家这个不可一世的封建世家,由于“自杀自灭”导致大厦倾颓,家散人亡,留下一片茫茫白地的惨景。 有人猜谜底是“盂兰会(鬼节)所焚之法船”,有人猜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可作谈助。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诗词鉴赏】 这首诗“颂扬”了东汉时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渲染了他名传遐迩的武功。这同贾家先人出兵立功,皇帝封他们为“宁国公”、“荣国公”,成为金陵 四大家族之首,很相类。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借“交趾怀古”来隐喻贾家的发迹史呢?不敢断然肯定,聊备一说吧。 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有人猜是“喇叭”,可作谈助。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诗词鉴赏】 南朝齐代的孔稚硅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北山移文》。文中说到,周颙(y6nq)曾隐居于建康(今南京)北山(钟山),以清高不仕自许。后突然应皇帝之诏出山当了官。等他再路过钟山时,北山(钟山)的山灵把周颐尽情地嘲笑、斥骂一通,说他玷污了钟山的高洁,不许他再来。其实这是一篇游戏文章。南齐时代确有周颓其人,然而并未当过隐士,孔稚硅的文章不过是借题发挥。薛宝琴这首怀古诗又是借《北山移文》的内容进一步发挥,嘲笑那些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其实是热衷名利的人。是不是影射《红楼梦》中的某个人呢?猜不出。 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有人猜是“肉”,有人猜是“傀儡”可作谈助。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诗词鉴赏】 这首诗就韩信一生几个最有特点的事件——不耻胯下之辱、寄食漂母、当上叱咤风云的齐王、最后被砍头,对他作了咏叹。这似乎是提示读者:贾家从发迹到鼎盛直到衰亡,也同韩信的经历有某些类似之处。韩信受过漂母一饭之恩,后来作了报答;刘姥姥也受过贾府救济之恩,后来贾家还要受刘姥姥之恩(如救巧儿出火坑)。在炎凉世态中,这种知恩报恩的感情是可贵的,作者在这里寄托着感慨。 谜底,有人猜是“兔子”,有人猜是“马桶”,读者可以去联想它像不像?发人一笑。

广陵怀古

蝉噪雅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的是南北大运河两岸的隋堤。“蝉噪鸦栖转眼过”,似喻荣府的繁华生活同样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只因占得风流号”,荣府也以富贵风流闻名,当其败落时,也将“惹得纷纷口舌多”,成为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 谜底,有人猜是“箫”,有人猜是“柳絮”,还有猜是“柳木牙签”的,可作谈助。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在桃叶渡分手的往事,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的情绪。这同荣府后来败落时种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有共通之处。 谜底,有人......余下全文>>

九:辛弃疾的《沁园春》的诗词、翻译、鉴赏。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江西省广信府古迹】稼轩在上饶县北,宋辛弃疾所居,因以自号。三径:汉时蒋诩,舍中三径。后以指隐士所居之田园。陶潜《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鹤怨猿惊:语出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讥隐士周颙贪禄出世也。

抵死:①经常。晏殊《蝶恋花》词有“百尺高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②格外,分外。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有“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③急促。孙洙《菩萨蛮》词有“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④终究。辛弃疾《沁园春》词有“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莼羹鲈鲙:借喻归隐之念。

十: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又字表达效果 5分

黄庭坚《谒金门·示知命弟》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馀生今已矣。 ——黄庭坚《谒金门·示知命弟》 注释 示弟知命。知命,名叔达,庭紧弟。当时庭坚贬官安置黔州,知命在此陪伴其兄。 吴头楚尾: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在下游,首尾相接,故如是说。这句话并不是说兄弟两个人一个在吴地,一个在楚地,而是指两地分离。 成蹊桃李:《史记·李广列传》引古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意思是桃、李虽不会说话,但花、果吸引人,所以树下自然踩出了路,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不尚虚名。 气味:如春花的香味。 已矣:满足了。 鉴赏  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黔州(四川彭水)所作。知命是黄庭坚之弟,名叔达。这首词充分抒写了兄弟间患难相依的深情厚意。 开头两句是说知命万里远来,行路艰难。《方舆胜览》:“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故称为吴头楚尾。   知命自芜湖登舟,溯江西行,正是经历了吴头楚尾之地。下边两句写兄弟患难中相聚的惊喜之情。“相看如梦寐”,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君似”二句用了两个典故。上句用《史记·李将军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典,借以称赞其弟知命。下句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辞句,以“草堂”拟所居之开元寺,以“松桂”喻环境荒寂。以“草堂松桂”对“成蹊桃李”,对偶工整,很有文采。最后二句是对远谪的慨叹,是年黄庭坚五十二岁,故曰“馀生今已矣”。   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其作诗的遒劲笔法,放笔直抒天伦情谊,质朴浑厚,为宋词中之少见。 黄庭坚晚年宦途失意,屡遭贬谪,最终死在偏僻的宜州。这首词写于被贬期间。尽管黄庭坚在被贬期间也还旷达,但有时免不了会涌起感伤之情,这首词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他的家乡也就是“吴头楚尾”。词题《示弟知命》,又作《戏赠知命》,于是对知命的赞扬也就不可缺少;联系到当时的处境,既需要安慰,同时也难免感伤叹喟。全词充满兄弟情深,依依惜别之情。 一说此词为黄庭坚在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时所作。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是北宋词人黄庭坚的词作。此词系作者被贬后所写,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取名于项羽爱姬虞美人,后用作词牌。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一江春水》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江南信:信,信使,此指春之信使,化用吴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夜阑:指夜深。 不道:不知不觉,没料到。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二句:相传南朝宋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见《岁华纪丽》。玉台,玉镜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唐王昌龄《朝来曲》:“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弄粉,把......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