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通篇文章围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个文眼展开。
二:过秦论怎样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论证方法
钉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古文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5分
{翻译} 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激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过秦论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例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做了对比,这对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拱手取西河,斗诸侯,西取.,南取.,(以上是攻的部分)文化上愚民,军事上弱民,地理防务上防民.毁灭的原因还有秦的暴政,如《陈涉世家》介绍的暴政,焚书坑儒等等.
2.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名,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灭做对比.
3.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永远的和最起作用因素.为什么“成败变异,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