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

一: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余下全文>>

二:高一语文课本上谏太宗十思疏让背了吗?

具体的背不背课文,背哪一段课文,这个主要看语文老师;我那时是没有背过这篇课文的,但我对这篇文章映像比较深刻,现在毕业几年出来了,里面一些句子还是能说的上来。

三:谏太宗十思疏 人教版为什么不同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苏教版、人教版和粤教版均选录为课文,其中几处选文的注释颇有争议,笔者稍加整理,并作对比分析,以供方家批评指正。 中国论文网 www.xzbu.com/9/view-3604861.htm   一、臣闻求木之长者   关于“长”的音义,人教版和粤教版都读作“zhǎng”,解释为“生长”;苏教版读作“cháng”,解释为“高”。其中人教版的参考用书对此争议还作出了辩解:   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测,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这种解释颇不合理。首先,此句谈的是“固其根本”与“木之长”之间的关系。按照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根稳固,树木才能生长。反之,根不稳固,树木就不能生长。这也不合常理。其次,根据人教版教参的解释,有些树即使根稳固,也长不高大,并据此否定“高大”的含义。这对“高大”的理解太狭隘了,且这种横向比较也不可取。比如在中国人眼中,一个人一米九算是高个了,但是跟姚明比起来就是矮个了,你能说这个人跟姚明比是个矮个就断定这个人是个矮子吗?高矮是相对的,本文是不能这么比较的。它的原意应该是同样的树,根更稳固的,长得就越高。再次,从词性的角度来看,长(cháng)、远、安,都是形容词,更合乎骈体文的要求。综上,苏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   二、戒奢以俭   此句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和意义,三种教材有两种解释:   1.“以”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俭”则为动词,意为“行节俭”。此句可解释为“戒除奢侈而行节俭”,苏教版教材即为此解。   2.“以”为动词,意为“用,行”。此句可解释为“戒奢侈,行节俭”,人教版和粤教版即为此解。   孤立地看此句,上述两种解释均可,但骈体文要求“戒奢以俭”与“居安思危”要相对,“居”和“思”都应是动词,因此“戒”和“以”都应是动词。故笔者觉得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苏教版的解释也可能是为了语句的通顺,加了一个“而”字,“以俭”的解释同2,但若是这样,也是蛇足之法。   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本句来源于诗经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意无可争议,但是三种教材的处理却各不相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苏教版是对“能克终者盖寡”作了注释:“能够善终的很少。克,能够。”既然“克”是“能够”的意思,那么“能”又是何意呢?教材未作解释,而学生在自学时问的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   粤教版正文是“能克终者盖寡”,作的是“克终者盖寡”的注释:“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同样没有对“能”作解释。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则直接没有“有”、“能”二字,也就省去了上面的麻烦。其实这两个字在文中也只是衬字,但是高一的学生对骈体文还很陌生,未必知道此处的“有、能”只是衬字,并无实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苏教版和粤教版在此处还是稍作解释为好,或者如人教版的处理也可。   四、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苏教版和粤教版对“宏兹九德”的注解相似。   苏教版:“弘扬这九种德行。宏,扩大,弘扬。兹,此。九德,语出《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余下全文>>

四:谏太宗十思疏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词语读来朗朗上口

谏太宗十思疏

(502人评分) 8.6

朝代:唐代

作者: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

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

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 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这篇文章,是赋的格式(4、6字)。字字珠玑,至理名言。治国者宜刻骨铭心。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