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羽与《茶经》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茶圣陆羽精通茶艺,拒官不做,走遍千山万水,只为攥写茶经。最后写茶经为人们带来的帮助。
二:22.陆羽与《茶经》教案的答案
用心思考
三:《陆羽与茶经》课内阅读及答案
啥鬼
四:陆羽与茶经阅读答案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五:陆羽《茶经》中是怎样论水的
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他在文章中又把山水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溪河急流汹涌翻腾之山水勿食,久食,令人有颈疾(按:即大脖子病。古人以为长期饮用汹涌急流所致,其实是因缺碘而致);又水流于山谷者,停滞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期间,饮煮可决之,以流其亚,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大意是山谷中停滞不泄的死水,经过酷烈火热的夏季及冬霜,以及潜居于水中的龙(古人以为龙潜居水中)蓄毒于水中内,这种水取饮前,先要疏导滞水,使新泉涓涓流入,方可饮用。“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六: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24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鼎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七:陆羽与《茶经》的思想感情
《茶经》成书的出发点与其中“精行俭德”等命题的深刻性可与当代的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等相联系 ,以及其传承的历史意义。 .《茶经》的思想核心——“精行俭德”
陆羽的文学成就,人们自然可作见仁见智的认识,但相比于《茶经》的文学华彩②他曾以“词艺卓异”而闻名 ,其结构的合理完整与思想的深刻性更为突出。《茶经》从茶的生物起源、性状功效到器具制造,直至历史上文献的汇集与其相关精神文化的结晶而成的“茶之事”,体系清楚、内容完整而重点突出。也因为如此,它成为历史上茶学与茶文化的经典。这里,我们重点对其核心思想进行以点带面的分析与阐述。
“精行俭德”是《茶经》一书的思想核心,为后人尊为茶道精神或精髓。“精行俭德”,是针对茶事与行茶事之人的;把它折分开来理解,“精行”是以茶事为对象,俭德,虽为茶的自然品性,更多的是指行茶事人,连在一起可理解为茶人要依茶品茶性,让茶的内涵与品质尽可能地发挥,予人以积极影响,给社会增添和谐。
1.精,精华,精细也;行,品行,行为,行事。精行,可理解为以精行慎对茶品茶事。陆羽在烹茶时反复强调、追求“精”,以发挥大自然的至真尽美,达到至美的善举。好的质材茶或茶具等 ,只有“精行”,才有尽物之性,不负大自然的孕育和恩赐。从茶之源到茶之饮,是否都要历经“精行”﹖回答是肯定的。陆羽在《茶经》中反复强调“精”,是与“育华”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他对茶事中的茶器也颇讲究,连盛放茶渣的滓方、洁器用的茶巾,在制作材料和规格上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在“五之煮”中说,“第一者为隽永”、“至美者曰隽永”。这是由精而及“美”。从茶之“出”,到茶之“造”,以及品饮,甚至于与此相关的因地制宜的茶叶生产与制作,配之以针对性的工艺和器具,造就众多非凡的名品茶,都少不了“精行”的道理③。任何美好与精彩或育华,都少不了由“精行”而出,把它与茶道的宽广性相联系,有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意义。
2.“俭德”,是与精行相辅相成。俭德,节俭的品德,人品的基础。孔子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五德,俭即在其中。精行与俭德互为呼应,并可与茶的人性化找到缘由,“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系辞传》 “俭”是茶的自然属性,细微中见出精神与人情——人情或关爱,不是高谈阔论,应该体现于精细如感情等。情感来自思想,思想滋润情感,情感寓于思想细腻丰富是优雅情感的源泉;茶予人以细致的潜移默化的人性化温润,即可与此联系。茶中蕴含“精行”思想,可与为人处事相联系,这在《茶经》中没有明示,但对茶认识深刻的人,会有此感应;至于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那自然只能是当代之事。作为茶道的精髓,“精行俭德”,还具有普遍的、推而广之的意义,让人感受自然的恩赐与由体察入微与努力所得来的收获。
《茶经》中有开宗明义之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提纲挈领,也是对茶作出意味深远的赞美“嘉木”的“嘉”,含有高度的善和美的意思④)。这与《茶经》中的核心内涵——“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形成呼应。以茶品茶性与予以人的感应为依据,陆羽赞茶树为“嘉木”,可谓是最恰当不过的。而以“精行俭德”所体现的茶予人以观照,还为茶的人性化价值与人格化感应埋下了伏笔,为后人留下想象与拓展的空间⑤。
《茶经》可谓是陆羽一生的追求,也是标著其人生观的成就。这一成就,除了时代的因素,还与其性格个性、信仰与情感等有着复杂的联系。“性格决定命运”是后来西方人的名言,然却在陆羽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陆羽年幼时弃山门而出,虽说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余下全文>>
八: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 图文并茂版茶经(10张)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做饮料。自陆羽后,茶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饮料,茶盛于唐,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被后人称为中国的茶圣。《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古幼时幼时,其师教以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