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陆羽与茶经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二:陆羽与茶经读后感200字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陆羽《茶经》有感
(1)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茶经》,悟茶道(1) 平生所爱,读书喝茶。 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人,清风悄悄吹过,凉凉的空气中,屋子收拾清爽,临窗而坐,喝一杯下午茶。旧青色花纹的口杯,泛着瓷白光晕;绿茶清涩的香气,摊开的书,不急不徐地阅读。 但何为茶之道?还是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才慢慢感悟到的...... 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宗明义的话,乃整部《茶经》之灵魂 有幸来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
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
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
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
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
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1200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
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住持皎然。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
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天人合一”的造化升华为形而上的文化。
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
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清香世界——茶经读后感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余下全文>>
三:六年级课文陆羽茶经的读后感想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四:读了茶圣陆羽的读后感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的清香世界
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五:陆羽与《茶经》读后感30字作业帮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了解茶叶的人,《茶经》是本可以很好的了解茶行业的整个过程的一本书,它阐述了茶叶的起源,制茶的工艺,茶器和茶具的介绍,茶叶的功效等等关于茶叶和茶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知识,同时,书中的配图也更形象的描述了各种茶器、茶具等,让读者有更直观的视觉接触,更容易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通篇阅读后,个人对茶疗这篇有着比较大的兴趣,书中针对茶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针对不同的病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比如儿科,妇科等,可以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茶叶对每个分类的不同疗效,详细至每个疗方的配料及分量都写的很清楚,很容易制作,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除了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外,书中介绍的各类配茶饮用的泉水,各类茶类的饮用方法,都是值得刚接触茶叶的初学者多去看,去研究的部分。
六:陆羽与茶经的感想
1、 陆羽,出生于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处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2、《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七:《陆羽煎茶》读后感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的清香世界 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八:陆羽与茶经读后感400字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陆羽《茶经》有感
(1)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茶经》,悟茶道(1) 平生所爱,读书喝茶。 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人,清风悄悄吹过,凉凉的空气中,屋子收拾清爽,临窗而坐,喝一杯下午茶。旧青色花纹的口杯,泛着瓷白光晕;绿茶清涩的香气,摊开的书,不急不徐地阅读。 但何为茶之道?还是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才慢慢感悟到的...... 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宗明义的话,乃整部《茶经》之灵魂 有幸来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小山---“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
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
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
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叩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
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
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1200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后为其取名陆羽。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
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住持皎然。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
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天人合一”的造化升华为形而上的文化。
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
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会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地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清香世界——茶经读后感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余下全文>>
九:陆羽的故事读后感
陆羽(755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
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随关中难民南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列为第七品。有意思的是张又新还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 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时的一些茶艺专家认为,南零水和临岸江水,一清一浊,一轻一重,对茶圣陆羽来说是不难分辨的。
织梦好,好织梦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