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飞行之父是谁
中国飞行之父是冯如:
100年前——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设计制造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并亲自驾驶它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他为报效祖国,带着自造的飞机回国,投身革命,领导了中国第一支革命飞机队,不幸英勇牺牲。他不愧为中国航空之父。
中国飞行之父:冯如(1883—1912)
中国的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生于广东恩平县,12岁时,因生活所迫,随亲戚赴美国旧金山谋生。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二:中国有什么之父,都是谁?
中国原子之父:钱三强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中国环保之父:曲格丹
中国3G之父:李世鹤
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
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
闪盘之父:邓国顺
中国的氢弹之父/中子弹之父:于敏
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
中国营销之父:刘永炬
中国民法之父:佟柔
中国汽车业之父:饶斌
中国并购之父:王巍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
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Internet之父:钱天白
中国摇滚之父:崔健
中国儿科之父:诸福棠
中国人造石油之父:赵宗燠
中国红军之父:朱德
中国杨树之父:陈章水
中国酒店业之父:卢鸿炳
中国苹果之父:李善祥
中国炮兵之父:朱瑞
.....太多了
三:飞机之父是谁
关于谁是“飞机之父”的争论,目前获得认可度较高的有三种说法,但是他们争议也是最多的:
一是:世界航空史专家宣称,将“飞机之父”的头衔授予了莱特兄弟,有学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莱特兄弟1903年的驾机试飞事实上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成功飞行!
二是:早在1901年8月,怀特海德就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的一处旷野中成功试飞了他自己发明的“秃鹰”号飞机,比莱特兄弟的首次成功试飞至少早了两年时间。一些世界航空史专家认为,德国移民怀特海德才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飞机之父”,尽管一些主流的美国航空历史学家,包括美国史密森学会的航空史专家迄今仍对这一说法抱以沉默,但美国最权威的航空史刊物之一——《简氏全球飞机》杂志却对这一说法予以了支持,认为发明世界上第一架载人飞机的“飞机之父”的确不是莱特兄弟,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移民怀特海德。
三是:正当人们疑惑不解的时候,一张巴黎人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飞机前面。他就是阿尔伯托.桑托斯.杜蒙,来自南美洲国家巴西的航空先驱。在法国“航空俱乐部”专家组和1000多名巴黎市民的注视下,桑托斯.杜蒙驾驶着他自己研制的14BIS,依靠飞机自身引擎的推动飞向天空,在3米高处飞行了大约60米。当飞机安全降落在地面时,杜蒙受到了在场观众的欢呼。飞行场景被电影胶片记录了下来。欧洲媒体纷纷报道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动力飞行。
此外,怀特海德尽管可能是真正的“飞机之父”和“世界飞行第一人”,但他发明的鸟翼状飞机机翼其实并不适用于现代喷气式飞机,虽然相似的机翼仍被用在一些悬挂式滑翔机和超轻型飞机上,但莱特兄弟设计的飞机模型却堪称是现代喷气式飞机的“始祖”。
关于谁是“飞机之父”,目前还没有正式确认,但据可靠的证据显示,飞机之父最有可能就是以上说的三位人物,分别是:莱特兄弟、怀特海德、再就是阿尔伯托.桑托斯.杜蒙。
四:中国航空之父是谁
冯如,广东恩平人,我国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被美国报纸称为“东方莱特”。他当年驾驶的“冯如一号”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我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如果选项只有A.钱三强 B.杨逸仙 C.马云,就应当选B.杨逸仙
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由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是年初,广东革命政府为了加强空军的建设,特别设立了航空局。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任命杨逸仙为航空局长。杨遵照孙中山发展航空必须首先发展飞机制造业的主张,任职后立即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广东飞机制造厂。这是继冯如之后中国第二次自行制造飞机。杨首先认真挑选了20余名机械员,基本上解决了技术骨干问题。接着利用以前以美国购回的部分零配件及机具,解决了必要设备。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自行设计生产出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
五:中国航天之父是谁?
钱学森先生。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建设,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和迫害,五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等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的领导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六:中国航天之父是谁中国航天之父是谁
中国航天之父是指钱学森。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七:中国航天之父是谁啊?
钱学森啊!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没有他,就没有近代中国航天这样迅速的发展!!!
希望采纳
八:中国原子能科技之父是谁中国航空之父是钱学森
是钱三强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九:中国航空之父是谁?
钱学森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著名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