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经济学撇开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在财产、社会地位、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用一种把工人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等同的办法,推论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充满和谐公正的经济体制的结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由于《资本论》所论述的问题触犯了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获得收入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在它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国外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给了它较高评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来抵制、用批判来否定的态度。
《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激。
在工资理论中,主流经济学沈浸在田园诗般的幻想中,将工资说成是由附加一小时工作的“边际非效用”决定的,就阀为自己种田的农夫拄着锄头,在傍晚决定再干一小时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能补偿自己多一分背痛一样。相反,《资本论》却看到了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是如何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在机器上的。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是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经济体制,尽管有时它也下意识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善。对于《资本论》来说,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是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的,资本主义必须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尽管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仍是通向一个更好世界的过渡阶段。
《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
里昂惕夫等国外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试图做出任何解释以前,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实际上是什么,那么,他从三卷《资本论》可以得到的信息,会比他在十期《美国统计普查》、一打有关当代经济制度的教科书,甚至我还敢说,再加上托斯丹· 凡勃伦的所有论文集当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实也更有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具有很高的价值。在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会变化中,有许多变化本身是对《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做出反应的结果。由于《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资本论》抱有何种态度,都必须对《资本论》揭示的这些矛盾和规律做出反应。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多数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无疑是一种比较容易陷入只为某一利益群体愿望说话陷阱的学问,同样地,只为某个利益群体说话的经济学必然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不应该忘记,马克思本人是承认经济学中“非庸俗”的纯科学因素可能存在的,因为他曾说李嘉图不“庸俗”,换句话说,不只是一个辩护士。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不可能被党派利益买到的,《资本论》作为一种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远远大于批判性。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余下全文>>
二:《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攻。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表一下读资本论的感想……
这段时间总算把资本论这部鸿篇巨著的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这程》粗粗看完,其恢弘的气势、对资本主义社会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人深为震憾、叹为观止,确实是一部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语)。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部分资本论的一些粗浅的读后感悟。
自从资本论问世140多年来,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尽管这么多年,围绕资本论产生了如此多的争论,如价值转形问题,但是,应该承认,马克思对待做学问的诚实科学态度以及他的从工人阶级利益出发的鲜明阶级立场,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精髓。
……
本章主要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包括商品的两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拜物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在本章前两节论述了价值实体、价值量、生产劳动,在第三节论述了价值形式问题。因为人们只能在商品的交换中从价值形式上才能看到价值的存在,因此马克思详细分析了价值形式,以便说明价值的表现机制以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四节中马克思阐明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人们对商品的神秘观念。他指出商品拜物教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因此,在一切商品生产中,都会存在商品拜物教。这样,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下的本质关系,揭开了商品的“神秘面纱”。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不仅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相对过剩理论、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等的重要依据。
……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摘自人大经济论坛:
《资本论》学习笔记和研究汇总
四:如何看待资本论
参考:人民网---理论 宋养琰:我是怎样读解《资本论》的
theory.people.com.cn/...9.html
【前言】我之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一,唤起人们关注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特别对《资本论》原著的学习。当下,《资本论》中的原理,对如何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对如何建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侵略和霸权主义的本性和本质,也是十分有用的;二,目前在我国,据我所知,许多院所或高校,主要是一些名为“马列主义研究院‘或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主要是对《资本论》的学习,很不重视,浮光掠影,搞花架子,或放任自流。。依我看,在这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倾向:一是冷漠化,二是碎片化,三是边缘化。很值得关注。
1951至1953年,我在人大读经济学研究生。在当研究生期间,除继续学习俄语外,主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其中又把重点放在《资本论》上。我算了一下,读《资本论》时间约占我总阅读时间的一半。
1845年,马克思曾写到:哲学家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我体会,对于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中来回答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科研成果。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二者水乳交融于《资本论》之中。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共三卷,其中第一卷先后有好几个版本。最早是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离世前还留下另外两个版本:一个是1873年再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另一个是1875年出版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后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前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做了较大的修改。马克思的法文很好,他从1872年开始,将已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翻译成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1875年完成并出版。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又做了较多的修改,增添了许多对非西方国家的研究,包括中国。可见,马克思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也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马克思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可是,当时,我们读的主要是1938年由郭大力、王亚楠历经十年从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为了完成这部《资本论》第一卷,经历了21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该书伴随着政治上的争论和个人生活的悲怆经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他从马克思大量笔记和手稿中,整理、编辑并出版的。
《资本论》首先是一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它开篇之作是构成资本主义细胞的商品和货币。正是这些看起来极为寻常不起眼的东西,由于它的存在、发展和演化,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社会庞大的有机体。正是这个有机体主宰了当时的世界。
马克思是带着浓厚的阶级情感来写《资本论》的,其中讲的都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它以特定的内涵,感人的意境,激昂的文字,流畅的语言,锋利的文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运行过程,指出这个过程本质特征就是资本在运作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俩个对立的阶级,即参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人阶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家阶级,资本主义的总利润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阶级占有工人阶级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余下全文>>
五:求 资本论 读后感2000左右 原创 10分
探索事的科学[简读《保卫资本论》]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节略)
[转载]探索事的科学_发生学2016_新浪博客
【楔子】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摘自该著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页码附于文后,以下同〕
人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开端的误解由来已久,也一直是深刻性的。一谈起这件事,人们立即将它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人们往往就此止步,并不打算将经济理论还原到历史层面去解读。而不如此,也就不能根本理解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批判的科学,不能理解人类史前时期的一个自我扬弃的发展内容是经济形态的历史批判过程。其经历物质形态的漫长文明——类存在,发展成为“社会”文明,即物质生产的能动发展驱动人类本身的演化,物质文明进程进而演变为文明规划的社会过程。一句话,这种批判规定——统一经济形态的自我批判规定,是人类获取文明发展方式的根基和工作“入口”。P58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摘自该著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
统一主客观,即作为“事和物之存在的客观与主体之事”和“客体之物的主观”相统一的规定,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实质。其奠基了事的科学。马克思实由主体的概念出发,而逼近于客体自然,又在断然抛弃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西方文化的进路中重新统一了主体客体、自然社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工作规定是对于统一历史(事的科学)的不懈寻求,所重视者:人的类生命,以及实践的社会生活的一面。P104
……对马克思主义的明显不正确的一种态度是表面抬高,实则离开历史实践,搞自足认识活动和绝对真理主义。P106
……坚持面向工作外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工作者的实践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意味着,这仅是一项工作条件:不自足,不停步,永远是实践路向,坚持实践(逻辑)批判。P107
(二)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摘自该著第四章 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劳动二重性(学说)说到底是事的二重性理论。第一重性自然是第二重性发展的物质条件。以此而论,各门工艺学是政治经济学建构的前提,第二重性是第一重性发展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在属性上,二者必须同时和如影相随。第二重性反映劳动一般成长史过程。这些特征锁定了劳动一般的历史特殊性的规定。因此,正如历史批判与理论批判是一体的,理论叙述与实际的历史讲述本质上也是结合一体的。就是说,劳动二重性更换原来由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占据的位置,是恰当地阐说“社会存在者”需要。它们在规定上相对,但在讲述上,却是一种否定式的发展。按照恩格斯的权威说法,劳动二重性作为完全达标了的“科学规定”,其直接奠基了“两个伟大发现”。并且马克思乃是以历史学家工作身份做出的。从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恩格斯,1995)P77
……将价值(形式)从众多发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来,作为抽象劳动社会内容的表达,作为一个规定总体,是为了重点显示范畴生产的整体性特征。这里主要是弄清楚“内容的逻辑”和“形式的逻辑”的关系:从商品生产方式的整体发展中来,回到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生产关系实体的运动和生产关系实体的构造在认识上统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对象的时空统一的工作规定。生产关系实体既表达为实体本身,又表达为实体发展结构,突显了商品生产对象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上的逻辑统一性。表明在工作体式上,价值(形式)仅仅是劳动二重性的实践结构。P79
(三)历史发生学
〔摘自该著第十三章 历史发生学(资本的时间与存在)〕
商品社会和产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