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节日

一:景颇族的节日 20分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二:景颇族的特色节日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称“寻传蛮”,明清时称“山头人”。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目瑙纵歌景颇族

□本刊特派记者 解学来/文 施晓亮/图

云南省陇川县人口16.7万,其中景颇族近5万,是云南省分布景颇族最多的县份。于是,循着国家民委的指点,我们的采访车到达了“景颇文化”当然的代表地点——陇川县章风镇,我们的采访对象是该镇芒弄拱山村民小组组长岳麻干一家。

没有围墙的景颇家园

在景颇族里,拱山村民小组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全景颇族最有威望、官职最高的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个“山官”(指解放前对掌握着一个或数个寨子政权的世家,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解放战争期间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斗争,后成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乡去世。

像所有的景颇人家一样,柑桔等果树、塔杉(岳麻干说,它的叶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构成了岳麻干天然的院墙。一大块空阔的地,几幢并不相连(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两幢互不相关的房子)的二层楼房或平房,组成了岳麻干的家,同时也是拱山村民小组的办公室。

岳麻干是一个很沉闷的人,甚至有些木讷。他有着景颇人所特有的黝黑的皮肤,身板标枪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气。在很早的时候,景颇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样,都认为地势低平的地方有“瘴疠之气”,为保全人、畜,就尽量住在高处;但山上的耕种条件差,单凭种地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护族人和财产的安全,他们就对打猎非常重视,每个男子都养成了不惧凶顽、不怕艰险的性格。虽然整个拱山小组从山上搬下来已经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且每个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枪也被公安部门收管(在这里,每个男子结婚时,岳父都要送给他一杆枪、一把刀和一包随身的饰物),但那股已经化入血液的英气却不肯寂寞,它要通过一切机会展示出来。

墙既没有,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大门”,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进了岳家。最先扑入眼帘的,是5台庞大而繁复的木质织布机,一男两女正在神情专注地织布。岳麻干说,这些织布机都是2000年7月他从缅甸的密支那买来的,连织布机钱带运费、5个工人,当时一共花了2万多块钱。

现在他们主要织筒裙,景颇话称“笼基”。筒裙是景颇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装(当然在细节上会有一些差别)。现在岳麻干已经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们有时会来买一些,而外地来的游客几乎是人手一条,所以生意还是蛮好的。一条筒裙大约能赚三四十块钱。岳麻干的老伴排麻宽则是筒裙质量的检验员。

与堂屋并列着的,是一座刚刚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层楼房。岳麻干说,这并不是典型的景颇民居,因为最原始因而也最纯正的景颇民居都是用草和木头建造的,但县里有关部门认为,照原样造出的房屋显然不符合防火及坚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说,现在虽然墙壁已经用上了砖、泥,但这只是在建筑材料上作了某些改进,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头的,每个隔成单间的屋子里都有一个火塘,没有床,晚上把铺盖一放就可......余下全文>>

三:景颇族的特色节日是什么?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

目瑙节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余下全文>>

四:景颇族传统节日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12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德宏傣丹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目瑙纵歌”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杂而有序,场面壮观,充分展示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目瑙”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有关“目瑙”的来历说法丰富多彩,但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说:“目瑙”是天上太阳宫里的舞蹈。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阳王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阳库”的地方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子的大树上边休息边享用果子,大家议论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谈至兴趣高涨时不约而同地跳起了刚从太阳宫学来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马上回去报告了族长,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1、“岁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五:景颇族的风俗习惯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和缅甸克钦邦掸邦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景颇族爱吃糯米饭、糖粥。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白酒多系外地运来,爱嚼槟榔及草烟。他们的烹调方法大多简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浓粥,糯米则蒸成干饭,而且当天舂米当天吃,不留“隔夜粮”。制菜非煮即腌,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笋、腌茄子等,开胃爽口。他们制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风干后抹辣椒和盐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细,再拌以辣椒、葱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匀佐料后用笆蕉叶或枇杷叶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人在家中吃饭,如由家长按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须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过节日时,杀牛宰猪,全村寨的人都能分得平均的一份。打猎得来的野兽也让大家平分。景颇人喜欢饮酒,几乎家家都有酿酒的器具,人人会酿酒。酿制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来清凉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颇族人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结婚、贺新房、节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宴客食俗:食俗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规,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其篮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首客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抢饮,然后......余下全文>>

六:景颇族的民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余下全文>>

七:各个民族都有哪些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余下全文>>

八:目脑纵歌即目脑节。“目脑纵歌”,景颇语音,意为“大伙跳舞”,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

A

九: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节

目瑙节,也称目瑙纵歌节。

十: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