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失街亭的读后感
《失街亭》读后感 一个伟大的人物,不一定处处伟大,事事伟大。圣明如诸葛亮,用马谡去守街亭重镇,把老将赵云,猛将魏延,上将王平,青年将领姜维,都撇在一边不予重用,顶多给他们安排给马谡擦屁股的任务,如此中了邪似的偏爱这个“言过其实”的青年人。看来,料事如神的军师,也难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栽了个大跟头。 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连敌方都了解底细的一个人,孔明却毫无察觉,委以重任,这就是那些总相信自己英明,而别人也捧他英明的领导人物常常犯的主观武断,自以为是的毛病。 其实,刘备曾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对于这一带地形,应该是最熟知者。此次北征,任前督部,街亭咽喉要地,不派魏延,而委重任于中参军的马谡,也难怪他要发牢骚。再看赵云用计保护全军撤退,不失一兵一骑,不遗辎重军资,虽老而不弱。至此,方知诸葛亮有如许智勇之将不用,独垂青一个马谡,而马谡也自不量力,甚至还自炫“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上下皆无自知之明,焉有不败之理。 贤者如孔明尚且如此,那么后来凡庸的领导,如武大郎开店,只能用比自己更矮的伙计,就更不在话下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本是不足为奇的。但街亭咽喉重地,一旦失守,则事关重大,非但陇西诸郡,不得不放弃,复归于魏,而且此后北伐通路也被扼杀封死,只能是一个困兽犹斗的艰难局面。本来不佳的形势,变得愈益恶劣。西蜀遂日暮途穷,一步步走下坡路了。 街亭失利,一是马谡玩忽职守,一是孔明用人不当。更主要的责任,在于主帅。他知道街亭的战略要冲的地位,他知道司马懿不会轻易放过,他知道马谡缺乏实战经验,然而宁肯派出几批人马左右来策应,也不让像赵云、魏延、王平这样的勇将担此重任。因此,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偏爱偏信,造成这次失误。 刘备论马谡,“言过其实”,是指他的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不可大用”,实际是针对诸葛亮极其倚重信任马谡有感而发,看来不幸而言中。刘备在用人政策上,持独特见解时不多,单对马谡,有此一针见血的看法,恐怕还是为孔明考虑。可以设想,倘非诸葛亮对于马谡的抬爱超过限度,刘备也不会在临死前,非要说出这番话的。 按说,明智如诸葛亮者,不会察觉不出马谡,是一位赵括式纸上谈兵的角色。但一、这种理论上一套一套地能言善道之人,所谓“耍嘴皮子”者,是很易邀宠讨好的。二、因为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少付诸行动,所以,他永远不至于出错,这也就是动手干的,总是不如袖手看的道理。三、应该承认,诸葛亮一生,也是理论领先于实践,赤壁之战,他不过是一个参谋,荆州之战,他连前线都没去,打西川,攻刘璋,是庞统的谋划,彝陵之战,他在成都留守。因此,在习性上与这位青年战争理论家,可能有某些相通相惜之处。 这也是许多用人之人,常常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
二:读《失街亭》有感作文
[读《失街亭》有感作文]
砂子塘天华寄宿制学校 六(1)班 卢晶晶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读《失街亭》有感作文。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司马懿帅领魏军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道:“司马懿领兵,一定夺取街亭 ,断我粮道。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哪位将军敢去把守。”话声刚落,帐下有人应声道:“马谡愿去。”诸葛亮望着马谡,迟疑着说:“你虽深通谋略,但街亭一无城墙,二无险阻,很难把守。”马谡道:“我从小熟读兵书 ,深通兵法,小小街亭,怎么把守不住?”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 不用脑筋的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小学六年级作文《读《失街亭》有感作文》。’他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做出违反实际情况的错误决定,把兵马安置在山上,结果被敌兵断了水道,军心大乱,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小所学的知识,长大了要活学活用,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发挥出来。 读《失街亭》有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