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权慎独慎微慎友

一:什么是慎独、慎欲、慎权、慎微

①慎权:就是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②慎欲: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

③慎微:就是要防微杜渐,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说的“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讲的就是慎微的道理。

④慎独: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人前人后,都应该戒慎恐惧,把持分寸,这才是君子之道。慎独这种修养方法是古人们开创的,它原出自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现在这几个词指的是指"四慎"(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就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在工作和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二:有学问者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是什么意思

这是古人为人处世的主张:

慎独:独处时要谨慎。

慎微:小节处要谨慎。

慎初:事情开头时要谨慎。

三: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浩然正气;慎权,慎欲,慎独,谁写的

四:慎独、慎微、慎初、慎交什么意思

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居时仍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仍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未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弧这是慎独。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慎初:三思而行,做什么事情想一想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是否有益于周围的人或有损于他人,要慎始慎终。慎交:交友更是要谨慎,要想对一个人全面的了解看看他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很多人误入歧途与朋友有脱不了的关系。近墨者黑。近君子远小人。近仁人远不义之人。要交志趣相投之人这样会才会长久。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之交淡以亲,小人之交甘以绝。

五:"慎独、慎微、慎初"是什么意思?

解释都很合理,就是在人独处时仍会像有人在时一样的做法比如不因为道路上没一个人就随便乱扔垃圾。在小事方面也是如此,不因为小就迁功自己而随意恣意妄为。在事情初始发生时就应预料不要往坏的方向去做,所以在这三个时候都需谨慎。

六:一要始终慎独,做到人前人后,有没有监督都一样;二要始终慎欲

你这个女朋友和我现在这个女朋友有那么一点相似、 平时只要是生气了、 到最后先服软的还是自己。。~~ 每次错的都是自己、 还很不理解人、 每次和她冷战的时候。 平时也不理她、 和她冷战了2天、 一句话没和她说。 到了第二天晚上、 我女朋友竟然自己喝酒了、 之后给我打电话、 说难受。 要死要活的、 哭天喊地的、 我看她好可怜、 到最后又是我先道歉的、

七:慎言、慎独、慎微是什么意思

慎言 shèn yán

出言谨慎。《墨子·非命中》:“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 明 方孝孺 《棠溪书舍记》:“慎言,笃行之一事耳。”

慎独 shèn dú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只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蒻兰 衣弊衣为驿卒女, 谷 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础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慎微 shèn wēi

谨慎及于细微之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汉书·董仲舒传》:“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溺死三人,虽曰咎由自取,要皆风流自赏者有以致之,故君子贵慎微焉。”

ZDIC.NET 汉 典 网

八:关于"慎独"的例子?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革命领袖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该词并赋予新意,他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无数革命前辈,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独立作战,正是靠这种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清白于世,忠诚一身”的光辉典范。慎独修养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内讼自省,离不开严格的自我批评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离不开经常性的自我道德审视、评价和扬弃。《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许多劳教人员就是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到进了监狱才懊悔不已。朋友们,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不久前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隐藏几部录音机,然后老师领着100多名中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之后,老师们返回礼堂,拿出录音机,将刚刚录下的内容放出来,所有的人、包括全体学生都大吃一惊: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些丑陋的语言就出自眼前这些孩子们的小嘴!这个例子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孩子们缺乏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慎独”思想是儒家提出来的,但儒家不是宗教,如果你做不到“慎独”,孔老夫子也拿你没办法。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讲过一句话:“唯有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从教育学角度来看,蔡先生很早就认识到,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约束个人行为,进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修养境界。“慎独”是一种境界“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余下全文>>

九:你是如何理解慎独的,怎么才能做到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慎独是修养;慎独是自律;慎独是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十:什么是慎独,浅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慎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伦理思想,它是指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标准。从儒家典故到后世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慎独”思想的重要性,它为人们提高个人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慎独”思想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1]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种自律意识。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说:“私居独处之时,心曲幽微之地”。要做到“慎独”,就要在隐蔽微小的地方下功夫,在没人的时候也不做坏事。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思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慎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是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大学》认为,所谓诚意,说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人的好恶都发自内心,是无法伪装的。所以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也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诚意。

《中庸》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无处不在,当然也包括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对自己而言,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其实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显的。真正的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东汉郑玄也提到“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阳明也对“慎独”思想作了发挥,在他看来,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