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读后感

一:读《正确认识你自己》有感

你欣赏你自己吗?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之《认识你自己》有感

最近我一直在看《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好习惯之六十八“认识你自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而要想征服自己,首先得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周身的事物,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就是要从不足之处努力,就是要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能够遭遇挫折的袭击,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认识都很悲观,总觉得自己从相貌,语言,处事,到能力,几乎是一无是处。和同事闲聊时,才发现原来几乎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甚至那些平时看似风光无限的人对自己也有诸多不满,而这些不满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从今以后,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大师说的那样:一个人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发扬自己的优点。仔细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啊: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必须欣赏我自己。

一个人如果认识不了自己,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即使付出了辛劳,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的总是片面的部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都有一定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身为一名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缺少自信,难以成为好教师,而自我感觉太好,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好的意见、经验,都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以致自己裹足不前。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已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已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会失去人生的追求。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最后,成就自己。

二:纪伯伦《认识自我》读后感

“这本书,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词,予我极深的印象。”冰心先生作为曾经为纪伯伦著作作译的文学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这篇长仅二十八章的散文诗犹如甘露润泽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从出身到死亡,有缔结婚姻,也有结交友谊,不仅包含无拘无束的自由,还探讨严酷无情的法律,涉及享乐而不忘却痛苦,甚至还关注衣食住行……当然,还要回归爱这最易忽略却是最弥足珍贵的上帝恩赐。 在纪伯伦看来,人生有了爱的滋润才能称得上完美,而能够笑对死亡的人才是死而无憾。真正的“施主”出手并不一定大方,却必然是身处极度困窘之境还能慷慨解囊,人生价值就在于洗去一切耀眼的浮华,而谋求更深刻的内涵。 在《先知》里,爱的力量被完美诠释,不仅是在开篇,在结尾,而是贯穿始终,维系着做人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性的每一寸空间。爱是汇河入海的清泉,是适时降临的甘露,是暴雨过后的霞光,是绝音妙律的回响。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最高尚,也最平凡;他包容一切,也融入所有。爱是如此高贵,以至于它永远都不会受制于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爱已然超越了人本身,而跃然成为人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原动力。在爱的面前,人是何等渺小?拥有爱的人,又是何等幸福? 《先知》无疑给世人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众生之异,使得他们并不会安心沐浴在这柔和的光线下,感受心灵的洗礼。正如纪伯伦所言:“对于来自先知的声音,有人用眼睛听,有人用肚子听,有人用钱袋听,有人则根本不听。”面对这一切,纪伯伦只是微闭双眼,倾耳聆听来自自己心灵的强烈震撼—— “爱除了自身别无所予,爱除了自身别无所取,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奉献你的心,但不要让对方保管。” “你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总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将要留于他人。”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 《先知》中如丝如缕的做人箴言有如纪伯伦思想天空的阵阵微风,轻曳的是他心中的风铃,回响的是智者的声音。 《沙与沫》篇 对比《先知》中的直面人生,《沙与沫》就显得较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玑,表面凌乱的文辞蕴涵着难以言状的深意。这也是许多读者挚爱《沙与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现在再让我们沉默下去吧。”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忘却了季节,然后太阳把生命给了我,我起来在尼罗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诗的韵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浓。 当然,文中出现更多的还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另附:我一直热衷于进行诗歌创作,故选读了《纪伯伦散文诗精选》这本书,我大约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精读。阅读完大诗人纪伯伦的精髓之作,使我无论是对于人生,还是在诗歌创作方面都有很大收益。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应该怎样用诗歌反映生活、怎样用诗歌礼赞生命,使我在诗歌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有了创作新思路。在纪伯伦诗歌创作手法的影响下,我创作了我的三首诗歌《孤独》、《守望》和《大海和浪花》,这三首诗,我并没有刻意的为了创作而创作,它们是我这个人类个体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真实个人解读,如果说这三首诗带有纪伯伦诗歌色彩,那是因为我的创作灵感正好产生于我阅读纪伯伦诗作的过程中,是纪伯伦诗歌创作手法在我表述我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时的自然流露。我感觉我抓到了纪伯伦诗歌创作的精髓。我认为纪伯伦的诗歌创作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纪伯伦在生命的每一刻钟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垂问着自己的灵魂,从未背叛自己的心灵所指,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解读,始终都在用一双哲学与理性的眼睛观察生活、体验......余下全文>>

三: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读后感

哲学家进行理论的探索,是为了回答时代的问题和哲学本身的问题。所以,理论的出发点就是问题。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者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哲学理论探索的根本出发点。

本书主旨就是讲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特别是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

四:《自我》读后感

[《自我》读后感]

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虽然属于普及读物,但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不是那么容易读懂,《自我》读后感。参照着《普通心理学》,终于把它攻下来了。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我们为什么选择逃避或面对?我们为什么选择顺从或反抗?我们为什么选择放弃或坚持?……生活中有太多的为什么等着去回答,而每一次回答都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读后感《《自我》读后感》。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或事,影响着我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抉择,无论这些影响披着多么华丽的外衣,无论这些影响力量多么强大,可它终究仅仅是影响,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所以,面对生活,永远不要牢骚,不要抱怨,因为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左还是右?上还是下?前还是后?舍得?放下?

“去认识自己吧!”一个声音在天边回荡。

〔《自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五:有故事的汉字认识自我篇读后感

有故事的汉字认识自我篇读后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其婉转曲折的笔画。邱昭瑜编著的《有故事的汉字(认识自我篇)》是一套帮助儿童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优秀读物。《有故事的汉字(认识自我篇)》通过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引领你探寻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让你彻底弄清汉字的前世今生,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六:绚丽青春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余下全文>>

七: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读后感

知识是无限的,我肯定回答,至于知识是有限,是因为人们未能够饱览所有书籍.

尽管你天天看,天天研究,世界上存在着万物,你何尝过去发现?单单仅靠看书,去研究是不能的,而且人的大脑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向“遨游太空”那样,无边无际的去掘觉,而且不单只是做一、二次实验,而是反复去做,还要用生命来博斗,勇于牺牲,这够吗?这代表着什么呢?

所以,知识有限是错的!你不给未来有更多科学吗,你不给有更多超天才吗?你不给知识永远改变吗?这些永远,每人大胆说,大胆去肯定!

好象毛主席那样,别人称赞天才,但他有多少还不懂;想孔子:“谁儒者知乎!”有时候未必什么都懂.

所以知识无限是对的,我深信!

就如1+1=?来说吧,有的人自自然然说:“2.”但有的说:“王、田”之类,这些答案自自然然传开,成为人们的答案,但人们又不曾深入想:树上一只母鸟+一只公鸟,会等于什么,总而言之,总结许多答案,不是唯一答案,那这些知识当今书中记载着吗?所以说知识是无限的.

无限的知识让人去创造

八:介绍自己对网络的认识读后感130字

网络有好有坏,下面谈谈我对网络的看法吧: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应该上网,年龄太小没有分辨好坏的能力,并且影响学习。可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孩子上网不一定就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从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比如,我们从网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最近的新闻,可以在网上查到不懂的知识,可以从网上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是,家长却总是担心我们上网是件不良的事,看不到网络好的一面,担心孩子一旦上网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QQ聊天,而且网上有很多不良信息,家长怕孩子走上坏的道路。但是,家长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电视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大群小学生在网吧里玩游戏,聊天,还有大点的孩子在阅览不良信息,这些孩子看外表就没到18岁,可是网吧的老板明明知道18岁一下的未成年人不准进网吧,可是他们为了赚钱,根本不顾法律,坑害了孩子。有些孩子通宵玩游戏,甚至出现有些孩子因此精神失常或是被坏人利用,因此,家长总是以坏眼光来看网络。

我上网时大多数时间都是看新闻、电影、查找资料,很少的时间用来玩游戏,比如说,我每周7次上网里面,只有1次是玩电脑游戏。我为什么能控制得这么好呢?因为我经常阅读课外书,每当我读到的新知识,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完这本书,整天阅读书籍这样就把网络游戏的时间用在了解更多的知识上,这样你就能够少玩游戏,少上网(必要除外)。

网络有好也有坏,只要我们好好地使用网络,不用它来阅读不良信息,网络对我们来说就有无比巨大的价值。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