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建设方案

一:什么是智慧政务服务及其作用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明确分步实施路线图

深入研究当前新的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新时期智慧政务的发展目标,制定智慧政务“十三五”专项规划,强化智慧政务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系统分析智慧政务应发挥的作用,在平台建设、业务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分步实施的路线图,对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同时,对落后地区略有侧重,消除数字鸿沟。

二、加强信息资源与业务协同整合,提高智慧政务综合效能

由中央专门机构统筹,建立地方和部门沟通机制,消除部门之间、央地政府之间智慧政务建设项目实施的障碍。推动政务审批对接,突破“信息孤岛”,鼓励多部门“并联审批”。加强国家智慧政务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论证工作,抓紧制定权威性、开放性的国家标准。建设国家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和信息共享指导目录,分类别分层次推进信息整合、公开和共享,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工作,对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并逐步推广。充分整合各部门各领域信息系统资源,建立有关行业、企业、智库机构的决策咨询信息库,集成重要职能部门和智库机构的专业系统和分析模型提升决策辅助能力。建立跨部门统一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用信息,加快统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政务服务供给渠道,创新国家治理方式

整合多种资源,探索引导并引入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的社会力量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信息资源的竞争性开发,降低政府服务成本。创新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推动智慧政务与政府购买服务对接,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外包、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有价值的政务服务。拓展服务的覆盖面,加快服务向基层延伸,使公共服务惠及全民。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提升网上公共服务水平,推广在线政务服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各类信息服务站点、手机、超级wifi以及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渠道。

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建设智慧政府

研究制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政务领域的应用规范,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对传统政务流程优化再造,提升现有智慧政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设智慧政府。探索建设智慧政务云计算平台(例如金鹏信息智能联动指挥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国家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准备;尽快出台大数据在智慧政务中应用的实施细则;不断探索移动办公、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服务方式,探索建立移动政务与统一智慧政务网络(智慧政务内网、外网)的安全交换标准和方案。同时,降低市场准入,抱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为IT和互联网企业参与各级政府的智慧政务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现有智慧政务业务系统功能,创造良好环境。

五、法律保障体系,改善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网络环境

加快智慧政务专项立法,加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策性文件配套,形成规范的智慧政务法律法规体系。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尽快确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立法司法过程网络公开,强化听证制度并加快修订进程。建立完善公众监督和诉求的网络表达平台,拓宽网络民意渠道。

六、加强评估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建立智慧政务信息安全评估机制,通过专业化评估确定智慧政务渠道公开的信息范围。大力发......余下全文>>

二:社会需求视角下的智慧政务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

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

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余下全文>>

三:为什么要建设政务大数据

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平台

首先说明下为何要建设数据资源库,其核心目的还是需要聚合原有分散在各个政务系统中的数据,大家要注意这里不是聚合所有数据,而是需要在多个政务系统共享的数据,在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时候需要使用到的本身具有相关性的各类数据。这里的数据资源库和传统电子政务建设里面谈到的数据资源中心在业务上目标是一样的,纳入大数据平台后只是在构建过程中会应用到大数据相关技术如分布式存储,流计算等来解决对数据的海量和实时性要求。

数据资源库的建设本身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业务上重点是数据标准,数据规范和接口,数据模型的建设,这个以往差别不大,唯一增加的内容是在数据模型建设中需要更多的考虑数据本身之间的相关性。其次是数据平台的建设,这里从技术上讲和传统区别相当比较大,一个是在建设数据平台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大数据相关技术平台,如Hadoop平台等,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存储平台,而是必须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完整平台,其次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经过处理和分析后的数据能力能够共享和开发,体现业务价值,因此需要有大数据共享服务能力提供,即大数据平台本身还必须是可开放和共享的数据能力服务平台。

对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难点不在技术而是在业务上,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层面的数据开放和共享,一个是在政府行业内部各个部门间,工商,税务,质监,交通等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够共享,这里面涉及到的部门和利益壁垒要想短期解决是很困难的事情;其次是大数据平台最终处理和分析后的能力能否进一步朝外面的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共享和开放,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困难,在这一点上国外类似美国在政府部门大数据资源和数据目录开放程度就远远好于我国。具体可以看下涂子沛的《大数据时代》这本书。

二是加快计算服务能力和应用能力建设。引进公共云服务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公共云服务;引导财政资金支持的信息化项目优先部署在统一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促进政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面向贵州省建设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物流、企业管理、智慧城市等方面的需求,发展服务功能强、商业模式新、带动效果大的行业云平台;面向企业研发、产品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工业云计算服务;加快研发云计算平台资源管理软件、云安全防护产品、云模式应用软件,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

解读:计算服务和应用能力建设

对于这部分内容基本可以看到是常规的云计算平台和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内容。政府很多时候规划往往就是没有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而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理想化建设模式。从最早的各地圈地大搞特搞云计算中心和产业基地;到智慧城市概念炒作起来的时候又把云计算,SOA,大数据,物联网等所有内容全部涵盖在智慧城市规划里面。而到了大数据时代,我们看到的规划效果又是所有内容似乎都恨不得全部纳入到大数据产业规划里面,搞理想化的大而全建设,结果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就夭折点,这个是每个政府部门做大数据规划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必须清楚大数据本质是什么?希望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来解决什么业务问题,这个都没有想清楚不适宜开始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

那么是不是大数据平台和云平台完全没有关系?那也不是绝对。对于两者的关系在这里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进行下说明和对应。首先大数据本身需要存储,大数据在处理和聚合到数据资源平台过程中需要进行计算,那么就需要资源来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而且这个能力可以弹性扩展,这块能力的提供即是云计算平台IaaS层完......余下全文>>

四:智慧城市与电子政务有何区别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

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

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余下全文>>

五: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哪些步骤

“互联网+”时代,针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政府需要将履行职责和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协调起来,找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实现最佳实践的目标。在面临技术体系架构需向云计算转变,建设重点需从流程信息化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转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从公开、共享、市场、安全四个方面整体推动,如此一来,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建设计划以及实践标杆,都需要匹配复合型人才,并且由集中统一的制度实施保障。

l 技术体系架构需向云计算转变

云计算将是未来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架构的重要方向。互联网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体系架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架构在开始建设的时候,是没有互联网这个因素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模式发生重要改变,云计算资源利用率高,成本节约,模式改变集中体现就是云计算。此外,模式的转变对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事物是多样性、分阶段的。向云计算转变,方向毫无疑问,但在实际建设中,需要从长期经济发展和业务发展角度统筹考虑,需要从五年十年的角度,考虑哪个方式经济上是最合算的,哪个方式业务是最可以持续的,而不是单单追求理想中的最佳模式。再者,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和内容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履行职责,不管是公共服务,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传感技术为政府掌握更多信息,支撑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社会公众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大幅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都需要对既有软件系统重新思考。互联网带来了海量数据,需要内容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既有的信息管理的技术和系统需要适应这个变化,需通过新技术来变革。

l 建设重点需从流程信息化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转变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是“政务”。电子政务要全面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满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各项需求。目前,中央政府正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的实施,简政放权目的是什么?第一、着力提升政府效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第二,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简政放权行政权力下放不等于不管理不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政务支撑政府履职需要从原来的流程出发转变向政务本质出发。

l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从四个方面整体推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信息的数量在急剧增长,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政府数据信息来讲,四个基本原则依然不能改变,第一是公开,第二是共享,第三是市场,第四是安全。不管概念如何变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好,大数据也好, “互联网+”也好,这四点依然是基本原则,公开、共享、市场、安全四个原则缺一不可,如果只偏重一个方向,发展中必定会出现问题。

l 电子政务的最佳实践借鉴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由于历史条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也走了一些弯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中国电子政务的未来,最佳实践变得更加重要。最佳实践首先要有方向,没有方向最佳实践无从谈起,需要认真梳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从政府履行职责和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协调起来,找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最佳实践的目标,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有发展战略。确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原则和方向。第二,要有发展规划。要把重大任务予以明确,找出实现目标的困难和解决的措施。第三,要有建设计划。不仅要有年度计划和项目计划,还要建立一套评价和实施的指标体系,来规划和监督计划的实施。第四,要有实践标杆。发展方向是抽象的,如何实现是关键......余下全文>>

六: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的定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哪些方面的内容

深入研究当前新的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新时期智慧政务的发展目标,制定智慧政务“十三五”专项规划,强化智慧政务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系统分析智慧政务应发挥的作用,在平台建设、业务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分步实施的路线图,对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同时,对落后地区略有侧重,消除数字鸿沟。

二、加强信息资源与业务协同整合,提高智慧政务综合效能

由中央专门机构统筹,建立地方和部门沟通机制,消除部门之间、央地政府之间智慧政务建设项目实施的障碍。推动政务审批对接,突破“信息孤岛”,鼓励多部门“并联审批”。加强国家智慧政务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论证工作,抓紧制定权威性、开放性的国家标准。建设国家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和信息共享指导目录,分类别分层次推进信息整合、公开和共享,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工作,对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并逐步推广。充分整合各部门各领域信息系统资源,建立有关行业、企业、智库机构的决策咨询信息库,集成重要职能部门和智库机构的专业系统和分析模型提升决策辅助能力。建立跨部门统一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用信息,加快统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政务服务供给渠道,创新国家治理方式

整合多种资源,探索引导并引入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的社会力量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信息资源的竞争性开发,降低政府服务成本。创新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推动智慧政务与政府购买服务对接,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外包、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有价值的政务服务。拓展服务的覆盖面,加快服务向基层延伸,使公共服务惠及全民。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提升网上公共服务水平,推广在线政务服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各类信息服务站点、手机、超级wifi以及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渠道。

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建设智慧政府

研究制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政务领域的应用规范,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对传统政务流程优化再造,提升现有智慧政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设智慧政府。探索建设智慧政务云计算平台(例如金鹏信息智能联动指挥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国家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准备;尽快出台大数据在智慧政务中应用的实施细则;不断探索移动办公、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服务方式,探索建立移动政务与统一智慧政务网络(智慧政务内网、外网)的安全交换标准和方案。同时,降低市场准入,抱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为IT和互联网企业参与各级政府的智慧政务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现有智慧政务业务系统功能,创造良好环境。

五、法律保障体系,改善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网络环境

加快智慧政务专项立法,加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策性文件配套,形成规范的智慧政务法律法规体系。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尽快确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立法司法过程网络公开,强化听证制度并加快修订进程。建立完善公众监督和诉求的网络表达平台,拓宽网络民意渠道。

六、加强评估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建立智慧政务信息安全评估机制,通过专业化评估确定智慧政务渠道公开的信息范围。大力发展我国核心技术和设备,尽快实现政府核心智慧政务系统......余下全文>>

七: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的定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哪些方面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

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

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余下全文>>

八:电子政务有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智慧政务建设中,如何避免建设方式“重新建轻整合”、建设投入“重硬轻软”和“信息孤岛”等问题,不能简单从政策、技术角度去解决,应该注重经济学的视角。总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需求出发

智慧政务的需求,来自于业务工作实践。智慧政务究竟能给业务工作带来哪些好处?这是业务部门真正关心的问题。建设方式“重硬轻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软环境”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需求,需求不足,何谈投入?对“硬投入”的重视,是改善办公条件、树立先进形象、获得上级肯定等外在需求的体现。但这些外在需求不能成为发展智慧政务的持久动力。只有确立长期、稳定的来自业务工作自身的内在需求,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这类需求。对于需求,只有那些对业务与技术两方面都很了解的人,才有发言权。因此业务人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信息技术素质,这才有可能发现业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需求。最有价值的需求,不仅在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体现在智慧政务能够实现传统政务难以达到的深层领域,如科学决策、优化管理等。

需求也存在于智慧政务实施过程的控制中。降低代价,就要在实施的步骤、方案上有所取舍。从代价小、成果明显入手,并用取得的成果弥补付出的代价。例如在用户的选择上,以一线业务人员为突破口;在项目的选择上,以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主攻方向。在已经取得较好效益的智慧政务工程中,“金关”、“金税”等成功范例都证明了其合理性。

无论是通过智慧政务与传统方式的比较来开发需求,还是利用智慧政务自身实施代价的控制扩大需求,都是以降低代价,刺激需求为手段,达到推动智慧政务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建设的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 有偿共享

这里的“有偿”,并不仅限于物质方面,也可能是某种无形资产的增加。“信息孤岛”的出现固然有规范标准滞后的因素,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孤岛”和“整合”,哪个给资源拥有者带来的收益更大?共享使资源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这种利益的损失如何弥补?可见,要整合资源,先整合利益。形成这种效应的前提是资源使用者同时又是资源提供者,每个资源提供者的利益都通过共享得到了补偿。这就好像是加入了某种联盟或多边协议,享受利益的前提是必须遵守约束,即作出贡献。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资源使用者并没有提供可共享的资源,有的资源提供者本身并不需要使用资源,且资源的质量不易量化。这种情况下整合利益的关键在于,把资源使用者从共享中获得的利益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反馈给资源提供者,使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在利益分配上趋向平等,从而通过人为干预达成“合作均衡”。只有满足了资源提供者的切身利益,才能保证共享信息的质量、数量,形成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这就需要在各个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横向的资源利用监控与评估体系,这一环节既不能光凭资源提供者的一面之词,也不能仅靠资源使用者的主动反馈,而要通过第三方实现。所以,要做好信息共享,除了统一的规范标准外,还需要公正、有效的资源使用监控、产权保护、应用效益反馈和评价机制。

● 量入为出

这里的“入”是指收益,“出”是指支出。支出的价值可以通过收益来体现,通过收益可以很好地控制支出,建设单位为了今后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吝惜自己当前的支出,势必在对应用效益有决定作用的“软投入”、“软环境”和现有资源的整合上多下功夫,这就有效杜绝了“形象”工程、“昙花”工程,限制了自建自用的“孤岛”工程,鼓励了“共享”工程、“......余下全文>>

九:怎样建设智慧城市

郑州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全市上下扎实推动。郑州还与金鹏信息合作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很好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他认为,郑州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在全国领先一步,做得更好。

新型智慧城市之“新”,体现在理念、体制机制和模式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总是在不断深化、完善和提高。郑州要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总结经验,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无论是新型智慧城市还是电子政务建设,其目标都是要给老百姓和企业提供最大的方便。在这一目标前提下,如何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需要理念观念的转变、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需要在政府管理、行政审批上进行流程再造,我们要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实现这些目标。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中,金鹏信息将做好协调工作,密切关注、做好调研、了解各地进展,为这项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据了解,郑州市党代会提出“努力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责工作组,从项目投资、政府采购、法律保障、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加强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此外,郑州还成立了由两院院士、国家级研究机构、知名高校、领军企业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郑州还汇聚金鹏信息和全球行业高端智慧,成立了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院士工作站,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企业支撑。现在,《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创建方案》已通过金鹏信息组织的专家评审,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正加快建设。通过创建,郑州将建成全市统一的党政机关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房屋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而在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中,郑州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与体制机制的融合改革,形成惠民合力,开展政务服务“八个一”建设,即一码管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号连通、一证申办、一库共享、一体运行。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十: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据金鹏信息智慧城市专家研究发现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应用还较少,智慧应用处于初级阶段,中过的智慧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中国的发展智慧社区的现状如下所示:

为了规范住宅智能化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智能化小区是智慧社区的前身,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包括安全防范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为了促进平安城市建设,公安部于2005年提出了3111工程(安防工程),3111工程的推进对于小区安防水平提高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早期的智能化小区模式实现了设备的自动监控但并未实现自动控制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动抄表、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走进社区,进入家庭,智慧应用逐渐增多,智能家居成为最有潜力的物联网应用领域之一。

近年来,充分融合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逐渐出现,并在一些发达地区实施。智慧社区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家居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一个家庭信息化网络平台。家庭控制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因特网(Internet)、公众电话网、广电网、社区局域网等网络,通过家庭网关实现电子信息设备、通讯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或概称的三表三防设备)的控制与设备间协同。智慧物业利用小区视频监控网络、各种传感器网络及小区宽带网络构成物联网系统,实现智慧的保安消防、垃圾回收清运、停车场管理、日常设备检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电梯管理等智慧服务。智慧公共服务利用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一站式”缴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特别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智能化,打破老人独自居家活动的状态,老人的各种诉求被感知:身体健康状况被社区医院和医护人员感知;居家安全和出行安全被社区服务人员和家属感知。智慧政务对部门、科室、社区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梳理、规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大量结合了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应用还处于方案或试运行阶段,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发掘还不充分,智慧社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