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的起源

一:中国珠算起源于何时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们说法不一。根据已有珠算史料,综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萌于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数字,然后根据五升十进制原理进行计算。我国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备的10进制记数系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二、始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其是对“珠算”方法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种“珠算”被称为“游泳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

子玉算盘

子玉算盘

三、成于唐宋。现今所使用的这种算盘何时开始出现呢?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现在所使用的这种算盘。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员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穿,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砚、围棋子、算盘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珠现由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史料二: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著名作品。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东京汴京城内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贸易以及集镇、农村的真实面貌。在接近全图的最后部分,也即画卷的最左端有一家称作“赵太丞家”的药铺的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清明上河图》虽出于宋代,但这幅画中所表现的算盘,必然是在这张画完成相当长的年代以前,早就出现了的东西。北宋之前五十三年是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还谈得上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因此可以推断《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显然是在唐末以前便已经出现了。

二:珠算是谁发明的?

在15世纪,徐岳就发明了算盘。

中国人

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非原创)

东汉末,天目先生

汉代 徐岳

最佳答案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直指算法统宗》(1592年)是当时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专门讲述珠算的著作。 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从宋元时期查到程大位(1553~1606)所处的时代,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宇。其实,前面提到的算筹的情况也是这样,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进、完善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珠算是由筹算进化而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对筹算进行了改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歌诀。例如14+7的歌诀是“七除三进一”,同样,14—7的歌诀是“七退一还三”等等。所有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诀。实际上,在珠算出现以前,除了个别的除法歌诀外,几乎全部的珠算歌诀都已齐备。 歌诀出现以后,计算速度提高了,继续摆弄算筹进行计算,就会手不从心。许多在室外进行计算的商业人员,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尤其容易把算筹摆乱,造成错误。这样一来,珠算代替筹算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工匠、计算人员和商业人员一起,共同研制出巧妙的算盘。 算盘与算筹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在算筹表示的数字中,一根上筹当五,一根下筹当一;而珠算盘中,档上一珠当五,档下一珠当一。筹算中有条约定叫“五不单张”,意思是5不能单用一根筹表示,这就是算盘中档下有五珠的缘由。数学史专家还可以找到算盘中档上有两珠的筹算根据。上述事实,足以证明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 算盘是我国古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它具有结构简单、运算简易、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历久不衰。直到今天,珠算仍是我国小学生的必修课。尽管各种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器在市场上已经相当普及,但作加减法时,它们的计算速度仍赶不上珠算的熟练操作者手中的算盘。 珠算在中国大显身手之后,又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然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人不少精力。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余下全文>>

三:中国算盘起源

中国算盘起源——

关于算盘的来历,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史料的印证。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现今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 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四:算盘起源于哪里

关于算盘的来历,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而今天的解释是: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五:那个朝代最开始会用珠算

算盘,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的。 “筹算”就是运用“筹码”——一种削制竹签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开始用“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数学家吴敬著《算法十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盘”这一名称。约在明代初年,算盘逐渐流行,而论述算盘的著作,在十五世纪中叶已经很多了。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方便,遂在我国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受到广泛欢迎

六:我国古代的算盘起源于何时?

算盘是由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筹算逐渐演变而来的。珠算最早见于文献的当推东汉《数术记遗》一书,可见汉代已出现用珠子计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论。算盘名称之见于算书者以宋代《谢察微算经》为最早,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有横梁的穿档的大珠算盘已经出现。至元代,算盘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间的刘因就写有《算盘》诗。明代记载更多,如《瀛涯胜览》、《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诸书都有关于算盘的记载。明初时,中国算盘流传到日本,其后又流传到俄国,又从俄国传至西欧各国,对近代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算盘材料有木、竹、铜、铁、玉、景泰蓝、象牙、骨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要人抬。

七:珠算的算法口诀

珠算技能与技巧 人们从事某种复杂的活动,先要对理论知识有所认识,然后才能掌握技能,活的熟练的技巧,技能是在懂得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发生的动作;熟练的技巧则是在已形成的技能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即所谓熟能生巧。学习珠算的全部过程就是练习看数、拨珠、定位、写数……,使之综合为统一的技巧。 薛大伟老师告诉我们:必须先理解知识,勤加练习,基础要打的扎实,达到正确无误,再灵活的选用简捷法,化繁为简,形成技巧。这样才能使技巧趋于完善,以达到珠算稳、准、快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珠算的作用,体现出算盘的优越性! 珠算是一种使用技能,衡量珠算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以稳、准、快为标准的。“稳”就是一次算对,并要求算盘大的正确、稳定;“准”就是看数、计算、写数都得准确无误;“快”就是拨珠敏捷灵活,运算神速,时间短,效率高。“稳”和“准”的要求是绝对的,这是质量;“快”的要求是相对的,这是数量。 吴明涛老师强调:练习珠算,要在稳和准上下功夫,在稳和准中求快,快必须稳准,即稳准又快,缺一不可。决不可为快而快,一定要在准字上下功夫。要在持久练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求数量! 3. 勤学苦练基本功 算盘要打的稳准快,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基本功。只讲珠算理论和方法,而不勤于练习,这是空谈。拨珠指法的敏捷、灵巧,看数过目不忘,算法随题巧变,都离不了勤学苦练。基本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去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加减单项练,然后再综合练,这样可以做到学新练旧。 薛大伟老师指出:单靠在课堂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课外时间有目的的练习。 1) 看数与写数:打算盘是一种思维综合运动。运动时必须眼脑手有机配合。先是眼睛看数,再反映到脑,脑再支配手去拨珠,这就要求看数要准,争取看一遍就记住,争取做到眼看和手动并进。对多位数要分节看数,随即分节拨珠。我体会到:计算的正确与迅速,同正确看数有很大关系。计算完毕后,写数一环也很关键,尤其是小数点和分解号,要点准,撇准,避免计算的得数正确,却因书写错了,造成疏忽性的错误。 吴明涛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会计数字和汉字的标准形式和正确书写格式。她说:“会计人员一定要按照书写标准去写,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差错,现在,我们从实习做起,养成习惯以后就很自然了,而且他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一名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 2) 脑珠结合:脑算又叫心算,他不用算盘,而是通过思维来计算。我觉得脑算与珠算结合,既锻炼思维能力,又提高计算水平。他是实现珠算稳准快的一种新方法。 3) 拨珠:拨珠现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口诀拨珠,一种是利用脑算拨珠。薛大伟老师指出:我们实习时间短,同学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记珠算口诀,因此我们学习利用脑算拨珠,这样有利于初学者的接受。 4) 算法:加减法是基础,应该先练加减法,再练乘除法,加减法得心应手后,乘除法方能迎刃而解。先练基本功,再练简捷算。算盘打的稳准快,依靠操作熟练,二靠算法简捷。我想到既有操作上的熟练,又有算法上的简捷,就能事半功倍。 5) 定位:定位是指小数点的位置,或积商的个位档。常有人说,“算盘好打,位数难定”,这话不错。定位是珠算最重要的一环。答数准,而位数错,那就前功尽弃。我们认真听取了薛大伟老师系统详尽的定位法。感受颇深。 6) 查错:珠算有差错,就得懂得查错方面的基本知识。既要采取措施预防差错,又要掌握常用的查错方法。差错的产生一般有:听算时听错,看算时看错,写错或打错等,还有操作时的带珠错、定位错、重算错、漏算错、正负错、数字颠倒错、大小数错,等等。我们学习差错的方法有还原演算法,九除法......余下全文>>

八:珠算是由什么演变过来的,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过来的,在汉代的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当中,首次提到了珠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筹算与珠算并存了几百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