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怎样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的重大而有效的措施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
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的重大而有效的措施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来保护生态系统等是最有效的措施.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四:生态修复工程属于什么行业
生态工程的定义是 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 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 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 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桑基鱼塘没有体现出来
问的是生产模式
五:怎样理解十三五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新理念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一是绿色经济理念。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 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态 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强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 上,习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 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 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 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 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二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是指通过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20日,习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5月25日,习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15年5月27日,习在浙江召 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是绿色政治生态 理念。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习指出:“自然生态要......余下全文>>
六:我们目前如何加快生态主义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
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
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绿色”发展道路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实际也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要经历各种阵痛,各种曲折。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笃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所谓“绿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这样的道路,它不仅为国情所不容——中国的人均资源少和环境容量小,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且为世情所不容——西方......余下全文>>
七: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3) 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4) 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5)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移动图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应局限于当前的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从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转变。即使实现了这样的转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八:如何治理污染场地
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问题较多,并包含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和工程经验,需要根据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关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再集中力量突破其中的关键技术。
数据库、模型库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保障修复决策系统科学性的关键和核心。开发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的原型系统,需要首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这两个基础库。
数据库是修复决策系统的重要数据资源,又是模型库、方法库和对话系统的基础部分。它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是减少决策结果不确定性的基础。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将场地历史资料数据、实施监测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数字地图数据等和来自其他单位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构建一个标准统一、时空相对完整的空间—属性数据库,并形成实时更新机制。修复决策系统中的数据库包含有场地修复技术数据、环境基础数据、污染源数据、修复技术筛选数据、工艺参数数据等。
模型库在修复决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场地修复决策者不是依靠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决策,而是依靠模型库中的模型进行决策。数据库只是为决策者提供数据能力和资料能力,模型库则是给决策提供分析能力的部件。模型库中包含风险评估模型、修复技术筛选模型、三维地统计插值模型、修复后评估模型等,修复决策依托这些模型通过推理、比较、选择和分析等,能够不断提升解答整个问题的能力。
基于数据库和模型库,基本上就可以初步建立一个修复决策系统的原型系统。但是,为了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可以将方法库从模型库中分离出来。方法库综合了数据库和程序库,它为求解模型提供计算机算法,是模型应用的后援。修复决策系统中的方法库包含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模型精度评价方法、修复目标计算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经济数学方法等。
求解污染场地修复中的一些科学问题,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除了需要一些常规的决策支持系统外,还需要场地修复中的一些专业经验知识,如场地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知识、决策人员的经验知识,以及决策目标的相关推理、描述知识等。未来,修复决策系统将往智能方向发展,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或者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