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一下历史人物伍子胥
伍子胥(前526─前484年),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楚国人,他的老爹伍奢被为太子太傅费无忌所害,被囚禁,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要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相救,否则杀死伍奢,伍尚去相救也被擒。伍子胥没去救他老爹,自己逃出楚国,来到楚的仇敌吴国。这里有个疑问,如果伍子胥和他兄长一起去见楚平王,他老爹还会被杀么?
在吴国,伍子胥受到公子光阖闾重用,吴国击败楚国,攻打下了郢都,占领了大片楚国领土,杀死了大量楚国百姓,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下。后来,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吴王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赐剑令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上,看越国军队怎么灭吴。吴王夫差知道了这个事,十分愤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尸首用鸱夷革裹起来,扔到钱塘江中,有人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因为此事,早于楚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投江自尽,我个人反对这个说法,相信所有越国的后裔也不会赞成这个观点。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消灭,越又灭于楚。
伍子胥的伟大祖国,最后一代帝王是赫赫大名的西楚霸王项羽( 前206年至前202年),是灭秦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流氓皇帝刘邦拣了个便宜。
楚国人到哪里去了?一般认为,这个民族部分和其他民族融合了,有的则成为现在的苗族人,楚人与苗族先民是“同源异支”。今天姓苗的人,部分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公元前547年,楚国大夫伯芬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封他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
回到主题,伍子胥的一生是复仇的一生,美国有个“自由女神”,伍子胥也许该叫中国的“复仇场神”。
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非常的高:“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其大意是,伍子胥不去救他老爹是对的,最终为父亲兄长报仇雪恨,成就了不朽之名。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呢?
有个网友提出伍子胥是楚国的X国贼。然而,他的说法受到质疑,反对的理由是,当时的周天子还在,嬴政尚未统一中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化家为国,层层分解,但大家心里并没有大中华概念,而是象扶桑国那样向领主尽忠义,一旦上下级之间有了血海深仇,则报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春秋征战是民族内战争,楚只是一诸侯国,属周之下,算不上真正的国家概念,当时各诸侯国间的“人才交流”很频繁,没有一定效力于哪个诸侯国的说法,因此,不能说伍子胥是楚国的X国贼。
反方说法看起来史实清楚,逻辑正确,但并不完全成立。
当时,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个,而且不是最强的一个,其他学派也有办学,能力比儒家还强,孔子当时是个“丧家狗”,孔子自己这样承认的。因为儒家学说远远不是主导地位,忠君爱民也就没有市场,更没有“汉族”“汉X”这些说法,所以,有诸侯国间的“人才交流”频繁现象。
但是,从楚这个诸侯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伍子胥是X国贼是成立的。他勾结吴国来打楚国,国王死活在其次,养育他的楚国百姓被杀戮奸淫。尽管当时国家民族观念没有那么强,但是乡土观念总该有吧?
汪精卫大家都知道,当时他也有试图保护他手下百姓的记录,他是公认的汉X。伍子胥比汪精卫有过之而无不及,都为敌国的江山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奇怪的是,很多现代人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完全相反。我认为,两者都是不容辩驳的大X国贼。
怎么解释一些现代“爱国者”吹捧伍子胥呢?我想是思维定式,别人说他好,他就是好,缺......余下全文>>
二: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对伍子胥的评价
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颇高:“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由此可见,司马迁虽然对伍子胥破楚时的所为不满,但认为伍子胥是不拘小节的烈丈夫,不会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
白公胜(前526-前479年,又一说生于公元前533年),又名熊胜,是楚平王的嫡孙,太子建的儿子,当时人们称他为王孙胜,号白公。
白公胜(前526-前479年,又一说生于公元前533年) 春秋末期楚国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孙。楚太子建携家出逃至郑国。不久,其父为郑人所杀,又由郑国逃奔到吴国。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令尹子西召胜回国。封在白地(今河南息县东),号白公。欲伐郑报仇而未能,遂恨楚之君臣,暗中积极争取民众,准备夺权。
前479年六月,吴国攻打楚慎邑(今安徽颖上北),白公胜率军在慎邑击败来犯的吴军,缴获大批军械辎重。同年7月,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杀楚国大臣子西、子期,劫走楚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欲立子闾为楚王,子闾不肯接受王位,被杀。随后,楚国大臣公子高(沈诸梁,又称叶公)闻白公胜作乱,率方城外之军前来镇圧。由都城北门而入,率军打败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石乞被俘,拒绝告知白公胜尸体所在,被烹死。白公胜弟王孙燕也逃奔至吴国。
白公胜的后裔被楚惠王赐封于其祖击败宿敌吴国之地的慎邑,以令其追念先祖对楚国的贡献。在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慎氏,是为皖北慎氏。不少史籍中记载,“春秋时,楚国有地名为慎(今安徽省颍上县),是白公胜之邑,慎姓源于慎邑。后人就以此地名为姓氏,流传了下来。”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逝世。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在吴国长大成人。到了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从吴国召回王孙胜,将其封在白邑(今河南信阳息县东),为白县县公,因此号称“白公胜”。当时白公胜欲领军伐郑国报仇,但未能得到楚惠王和令尹子西的同意,遂因此怨恨楚惠王和令尹子西,在暗中积极争取民众,准备谋权篡位。
公元前479年农历七月,楚国灭了陈国。之后,吴国以为陈国讨公道的名义发兵攻打楚国,白公胜率楚军在慎县一带(今安徽阜阳颍上北部),即现在的江口镇,击败了来犯的吴军,缴获了吴军大批军械辎重。到了农历八月,白公胜以奉献战利品为名,留部分军队驻守慎邑,自己则带部分楚兵进入郢都。之后突袭杀死令尹子西、大夫子期,并劫持了楚惠王,占领了王宫方城。这场叛乱被史家称作“白公之乱”。
白公胜欲立性情温和的公子间为楚国君主,但公子间不肯也不敢接受王位,结果被白公胜所杀。随后,楚国大臣公子高沈诸梁闻知白公胜作乱,当即率方城外大批楚军前来镇压。而后其他楚国贵族惊魂稍定,也纷纷率家兵联合楚军由王宫北门攻入,一举打败白公胜所部。
白公胜失败后逃到荆山中,自缢而死。白公胜的弟弟王孙燕也逃奔至吴国,后来,白公胜的后裔被楚惠王赐封于其祖击败宿敌吴国之地的慎邑,以令其追念先祖对楚国的贡献。在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慎氏,是为皖北慎氏。
三:姓伍的全国有多少? 是否伍子胥的后代?
伍(Wǔ)姓源出有二:1、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代沿袭伍姓,形成伍氏。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得姓始祖:伍胥。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是传自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譬如,《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姓氏考略》一书,却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该书是这样说的:“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这个说法,则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于楚国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这位黄帝的臣子,由于文献缺乏,历来的学者皆无论证。然而,当年楚国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书上同样的也没有交代,因此,如果说楚国的伍氏是传自黄帝时的伍胥,似乎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综观以上所述,伍之为氏,不管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的楚国伍参,还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黄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却都是同样的不容置疑。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略)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传说伍姓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春秋时,楚国有大夫伍参(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这支伍姓起源于楚国的王族之姓芈姓。伍姓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姓纂:楚大夫伍参之后。又姓氏考略: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实际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学家在仔细地研究了伍氏族谱后认为,尽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来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还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区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三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的64。
四:伍子胥是否有后代?
当然有,2007年伍氏后人还搞过公祭。
www.2500sz.net/....shtml
五:望氏是伍子胥的后代吗?
是的,姓望的本姓伍,都是伍子胥的后代。
相传,伍子胥从伍婿庙路过,与这里的一位滩姐好上了,就有了后。有了后,在伍子胥走出房门时,滩姐向他讨个名望。伍子胥立在了门口,久久没有出声。很久之后,他回过头来,向他的后望了一眼,便走了。那滩姐是个灵性之人。众人都在沮伤时,她却喜形于色。众人问她喜从何来,她说:“老爷回头一望,分明赐给孩子的姓就是望,他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个望姓一锤定音。后来,望姓人家就修了这祭伍子胥的庙。随着时间的久远,家族的隐私逐渐淡化,到了现如今,甚至成了一种光荣。
六:人们都说是伯嚭害死了伍子胥,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当初伍子胥为何鞭尸平王,而不是费无极呢?
1,伯嚭害死了伍子胥:
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吴王昏昧赐死了伍子胥。2,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楚平王在费无极的谗言下,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儿子太子建的秦女。费无极担心太子建记恨自己,于是诬陷太子建谋反,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全家都被牵连,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楚国。
伍子胥和楚平王是有灭族的仇的,所以后来伍子胥投吴,帅兵攻入楚都后,将楚平王掘墓鞭尸。
而费无极此时已经被楚国令尹囊瓦灭族,并没有墓供伍子胥掘。
七:伍子胥的后人在苏州么?
子:伍子胥有一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后裔:伍被,西汉武帝时期淮南八公之一,据传为伍子胥后人
请采纳
八:伍子胥的后代有没有流传,如果有,是怎么留传的?东周列国中说他的儿子也被夫差杀了
当然有,2007年伍氏后人还搞过公祭。
可能是某些原因,有人躲过一劫
伍子胥原是楚国贵族,其父伍奢被楚平王冤杀,伍子胥逃到吴国,立志报仇,后攻破楚国,鞭尸楚平王,以功受封于申。伍子胥本名伍员,其后有一支以其名命姓,乃成员姓。《姓苑》载:员姓,‘与楚同族,颛顼之后。’《通志》把员姓列入以名为姓之类,‘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唐朝有员半千,全节人,著名诗人,学者,封平原郡公。”
九: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 15分
后世之人对辛弃疾的评价非常高。清人王士《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锭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