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土的野外描述
土类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一)黏性土、粉土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黏性土类的黏土(塑性指数Ip<17、粉质黏土(塑性指数10<Ip≤17=和粉土(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Φ>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的土)等;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黏性土的塑性状态、粉土的潮湿状态,成层性,质地强度:
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分为坚硬(液性指数IL≤0),硬塑(液性指数0<IL≤0.5),软塑(液性指数0.5<IL≤1),流塑 (液性指数IL>1);
粉土的潮湿程度分为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20%≤w≤30%),饱和(w<30%);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4.夹杂物:成分,含量百分比,粒径,形状等;无夹杂物则描述土质均一或质纯;
5.其它:如搓条,滑腻感,斑纹,干裂,虫孔,嗅味等。
(二)砂类土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砾砂(Φ>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Φ>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中砂(Φ>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细砂(Φ>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85%),粉砂(Φ>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罚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r划分,稍湿(Sr≤50%),潮湿(50%<Sr≤80%),饱和(Sr>80%);
4.密实程度:砂类土密实程度按标准贯入锤击数N或相对密度Dr划分,密实(N>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N≤10);
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百分比;
6.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情况(均匀性);
7.夹杂物及其百分比:如砾石、黏性土、腐植物等;
描 述 范 例
黏土:褐黄色,局部夹有灰褐色团块,土质不均,多夹卵、砾石(最大粒径50mm),含量约占30%,局部夹有铁、锰质氧化物条纹(斑点),5m以上硬塑,以下软塑。岩心呈长柱状,5m以下有拉长现象,岩心手掰开后可见土质有细腻、切面光滑,手搓可成细泥条,易滚成小土球,钻进正常。其中3.2~3.4m夹粉土薄层,4.6~4.9m夹粉砂团块。
粉质黏土:浅黄色为主,土质均匀,软塑为主,岩心为长柱状,手搓有一定黏性,略有砂感,可搓成粗泥条。钻进正常。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土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状粉土,可见大量腐烂植物根茎(含量约占10~20%),2~4m软塑,4~6m流塑。岩心呈长柱状,保持自形性差,有严重拉长变形现象,手搓污手,有腥臭味。钻进过程中缩孔严重。
细砂:浅黄色、灰黄色;2~3m稍湿/潮湿,3m以下饱和,2.5m以上松散/稍密,以下中密/密实;砂纸均匀/砂质不纯,多夹粉土薄层(层厚约10cm),局部为互层状,分选性好,颗粒均匀;可见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颗粒粒径接近粗玉米粉大小,手搓偶有黏着感;岩心呈散状,局部饼状;钻进时有涌砂、塌孔现象。夹杂物及其百分比:如砾石、黏性土、腐植物等。
(风积砂可参照此描述)
注:①、粉砂颗粒大小接近小米粉,比精制食盐稍细;手搓有轻微粘着感。
中砂颗粒大小接近或超过鸡冠花子粒大小;手搓无粘着感。
粗砂颗粒大小接近或超过细小米粒大小,手搓无粘着感。
砾砂颗粒大小接近或超过小高梁粒大小。
②、粉砂、细砂、中砂不进行具体的颗粒粒径叙述......余下全文>>
二:野外怎么区分粉砂岩和泥岩?
泥岩是粘土岩的一种,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其由微小矿物组成,粒径小于1/256mm,具有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透水性很差。泥质粉砂岩成分主要为粉砂,含少量粘土矿物及胶结物;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 ,含少量砂质。
厂觉泥质粉砂岩的断口较沙质泥岩粗糙,手搓的话,泥质粉砂岩的砂感更强些, 而砂质泥岩细腻些,浸水后,泥岩易软化。
三:大理岩的野外描述
岩性为大理岩:风化面-----,梗鲜面-----,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结晶不均,粒度变化较大,大小---mm,含量---%。
四:工程地质勘察野外编录中卵石是怎么描述的?急
卵 石 :颜色(青灰夹黄色),密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厂),湿度(稍湿/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磨圆度(呈圆形或次圆状),分选性(好,一般),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物(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