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路

一:中国古代有什么道路?

中国古代的道路[组图]

2009-08-30 09:07:40| 分类: 自然地理|举报|字号 订阅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后,就开始了路的历史。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最早的道路。

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相传中华始祖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之名遂由此而定。黄帝因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尚书·舜典》中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尧年纪大了,经过反复考验选择了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帝位传让给了他。舜登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访华山,十一月到恒山。 [极不易,都在路上了吧] 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非常重视的。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入手的。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史记·夏本纪》), [交通工具还真不少]其足迹几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重视道路交通,商汤的祖先“服牛乘马”,远距离经商,揭开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古代文献中便有商人修筑护养道路的记载,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定土壤[古代路面技术好像就没改进过] 。从商朝殷墟的发掘,发现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这样,抗雨水冲刷的能力得到提高] ,并出现了大型的木桥。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砥石?]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一横] 。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此外,西周对道路网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沿线的服务......余下全文>>

二:中国古代著名道路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三:什么是中国古代的道路制

就是一种行政规划,比如四川的一部分唐朝叫 剑南道,所以有川酒叫剑南春。宋朝有什么什么路,所以古诗里有 烽火扬州路,骑鹤下扬州,说的类似扬州省。后来元朝也部分延续了宋朝路的行政规划。

四:中国古代道路 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中国古代的道路到底有多牛

早期中国的道路模式是井田制下的道路与河渠关联。夏商周三代井田制之时,渠路合一,路随渠走,这便是阡陌之制。此路制,与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适应,开辟了产路融合的新格局。春秋中期之前,天下只有先镐京、后洛阳,京畿一条王道不涉河渠而直通河外。谚云周道如矢,此之谓也。而其余道路,皆与田畴沟洫同一,只在封闭的田畴内相通,不通外界。但随着后来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商贾贸易的发展,这种路制越来越显示既占耕田,又不实用的弊端。

六:请问,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道”和“路”与道路有什么关系吗?

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余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对“路”的三种解释:1.道路 2.车 3.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对“道”的十种解释:1.路。 2.规律、道理 3.指道家,道教 4.主张,思想,学说 5.从、由 6.说、讲 7.(通假字,通“导”)引导 8.(通假字,通“导”)疏导 9.量词 10.古代行政区域名。

所以,,“道”和“路”都是监察区的性质,与今日的“道路”无直接关系。

也是结合了一些资料才回答出来的,若有帮助,望采纳。

七: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

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

“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ì日〕传”

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

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

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

河、邗〔hán 寒〕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

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同时又设置驿道,

颁布有关邮驿的法令,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汉朝开

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

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秦汉时期水

运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秦朝挖掘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

朝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

线。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

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唐朝时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

联系。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

的都市之一。唐朝在各水陆要道上,广设馆驿,每30 里一驿,构成了以京都

长安为中心、遍布于全国的驿路系统。条条大路通向长安。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

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

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元朝除继续

开挖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

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 万石。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

也为前代所不及。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

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

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

元1405 年到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就一蹶不

振了。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

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

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

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

八: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的特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这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体现着这一东方文明的内涵。 (一)、城市发展沿革: 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二)、城市选址: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三)、城郭之制: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四)、筑城方法: 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五)、都城布局: 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 、居住区: 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2 、市场: 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3 、娱乐场所: 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六)、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七)、都城绿化: 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